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三十五章 对手的立场
    李东阳府。
    李东阳接待了几名白日前来造访的宾客,为首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闵珪,同时前来的还有通政使司通政使元守直、翰林院侍读学士王鏊、工部左侍郎徐贯以及户部左侍郎佀钟。
    这些人前来目的,是为了问询内阁在张延龄事上的“偏袒”,或是说内阁对参奏张延龄出力不足,尤其徐溥在朝堂上替张延龄说话等等。
    说白了,他们认为内阁当挑起杜绝外戚乱政的重担,而不是遇事搅浑水当骑墙派。
    “……宾之,朝中近来多有非议,多是认为外戚乱政迹象已显现,外戚干涉六部事不胜枚举,先有户部盐政,后有工部勘审,皆都用了外戚张氏一人。”
    “陛下对外戚眷顾日隆,外戚中饱私囊而不知检点,若内阁诸位阁臣不出面阻止,只怕将来将成大明朝廷之大患……”
    闵珪把事态说得很严重。
    李东阳听了心里却有些着恼。
    要打击张氏外戚,你们打击好了,什么方法没用过?现在发现所用的方略没有成效,就怪我们内阁没有出来行统领之责?
    关键是你们觉得能驳倒张延龄,倒是在朝堂上多出手啊!
    为何只有一个刘璋出头,每每跟张延龄针锋相对?
    李东阳道:“外戚乱政,内阁对此的确早有防备。”
    元守直问道:“那为何内阁一直迟迟没有动向?”
    “诸位,前日在朝堂上的情况,想必都看得很清楚,内阁也并未站在支持外戚的立场上。为何不能令陛下降罪外戚,要归咎于内阁?”
    李东阳也实在是不耐烦,说了一句重话。
    在场几人感觉到自己可能是有点过分,对李东阳施压太明显,引起反噬。
    李东阳环视几人,皱眉道:“说他中饱私囊,当初户部盐政行变革时,他在朝中据理力争要让朝廷出借两万引盐,甚至将他自己身家押在其中,虽是坏了规矩,但总归他是在为朝廷做事。”
    “当时各地盐价腾贵,未有任何人为陛下出谋划策,陛下甚至还亲自于民间探访,诸位扪心自问,当初你们可有为此事思虑过?”
    闵珪急忙道:“宾之消消气,不过是在商议对策。”
    李东阳或也是觉得自己口气太重,怎么说内阁也是大明朝朝堂的中流砥柱,出了事情,也不能把事都推给别人。
    这群人前来,更大的目的是要问策。
    “唉!”
    李东阳重重叹口气。
    “事后内阁也曾总结过,只能说外戚张氏一人做事滴水不漏。”
    “这……”
    显然在场之人并不赞同所谓张延龄做事滴水不漏的说法。
    这不是长他人志气?
    李东阳续道:“就以当日在朝堂劾他三事为例,第一件是他带太子到民间与人殴斗,令太子置身险地。”
    “诸位站在人臣的立场上,的确认为他罪大恶极。”
    “但诸位可有站在陛下立场上思虑此事?对陛下来说,太子生性顽劣,太子出宫都乃陛下所默许,若臣子能对太子行向善规劝和引导,哪怕其力微小,陛下都不会责怪,更何况张氏所做之事,乃带太子到民间私访了解百姓疾苦,太子主动与人殴斗,也出自宽仁待百姓之心。”
    “如此一来,陛下如何能怪责于张氏?”
    闵珪几人面面相觑。
    怎么说到这里,还说起张延龄有功劳?内阁商议了半天,就是这么个结果?
    元守直道:“宾之,当日太子出宫与人殴斗,多半为张某暗中挑唆,太子出宫本就为错……”
    李东阳语气冰冷道:“说诸位没有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诸位还真是,现在不是张氏有无过错,而在于陛下认为他有对错与否。”
    “这……岂能以天子好恶,区分对错?”元守直还就是认死理。
    李东阳好像突然就明白了为何张延龄每次都能“得逞”。
    眼前就是一群犟驴。
    出了问题从来不思考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否有问题,只会觉得问题出在别人身上,认死理。
    关键是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觉得张延龄有错,只要皇帝觉得张延龄没错,那张延龄就是屁事都没有,因为全天下可以惩治张延龄的也只有皇帝一人。
    你们连这道理都不明白,跑来跟我讲什么理?
    李东阳暗说:“张延龄看事,比谁都门清。”
    张延龄做事从不管对错,只管符不符合皇帝的意愿,这也是张延龄能做那么多在文官看来穷凶极恶的错事,而不被追责的原因。
    “再说第二件。”
    “是参劾张氏跟英国公殴斗之事,以我所知,英国公带人的确是有与建昌伯殴斗的迹象,但也多出于施压。”李东阳都懒得去解释第一件,直接说第二件。
    元守直不解道:“既有此等状况,为何不上报?”
    李东阳皱眉道:“上报?如何上报?诸位可知张氏跟英国公的过节起自何处?最后又因何冰释前嫌?只因司礼监萧某出面调停?”
    一个个面面相觑,谁都无法回答他此问题。
    “诸位连前因后果都不知晓,却指望以此事来扳倒张氏,是否太过想当然?”
    “这……”
    在场几人都有些挂不住面子。
    你李东阳真是好大的脾气,我们来找你问策,你上来就是一顿抨击。
    说得好像我们都是错的,只有你能看清楚局势一样。
    李东阳道:“张氏以利与英国公交恶,以至不得不用太子出面以恶制恶,再以利收拢英国公,自始至终他都把分寸拿捏得很好,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事后全身而退。”
    “……”
    “诸位想必也知道,要行盐政之改革有多难,但张氏竟找到晒盐之法对盐场积弊进行情理,并以此提高产量,无论他改变此事冒多大之风险,朝廷是否有冒险之必要,但至少陛下对他信任有加,事成之后他也便是陛下心目中的功臣。”
    “若以此来参劾他扰乱盐政,必定无法成功,此为第三件劾他之事所不成之因。”
    李东阳一连把三条参劾张延龄的罪状,都找到了合理的说法,证明了皇帝为何不会拿这三件事惩治张延龄。
    站在他的立场上,分析了对手张延龄用计得失。
    元守直急了,道:“可他改盐引支兑之法,便是乱大明盐政之本。”
    李东阳长长叹口气道:“还是那句话,诸位在参劾他的同时,可有想过,若是现在陛下的立场上,可还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或是谁能比张氏在盐务上更有见地?”
    “以结果论,事情是否解决?他能在事后果断收拢两淮盐商,将长芦、两淮等盐引快速以旧换新,朝廷拿到了捐银,盐商的盐也得支兑,上下已无矛盾,盐价下降……”
    “如此下来,谁还会计较他用了什么方法?”
    元守直直接站起来,厉声质问道:“那就可以为做事不择手段?连大明的规章典制都可不顾?宾之,你这可是在助纣为虐。”
    闵珪赶紧劝说道:“良弼你息怒,都知你性格秉直,但气大伤身。”
    元守直人在通政使司多年,一直就是个火药桶的脾气,连同僚好友都被他得罪了不少,熟悉他的也都知道他这脾气。
    李东阳耐着性子道:“典章制度制定出来的目的,便是为解决问题,若说要照章办事,那乃是我等儒臣所为,他一介外戚出身之臣,往常文不过点墨,武不能上马定邦,指望他恪守规矩,诸位或许觉得他理应如此,但敢问陛下又如何想?”
    说了半天。
    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只要皇帝觉得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
    若说张延龄变成一个恪守规矩,靠朝廷典章制度把事办成的人,皇帝为什么要用张延龄而不用别的大臣?
    皇帝最近之所以这么宠信张延龄,不就是因为张延龄能靠那些非常规的手段,完成非常人所能完成的事情?
    换了你们自己是皇帝,难道就要恪守规矩出了问题就怨天尤人,最后看着事态继续恶化?
    闵珪到底是听明白了李东阳的话,无奈道:“宾之也是为我等着想,怎就落得如此境地?”
    李东阳道:“自弘治伊始,圣上对我等文臣礼遇有加,做事全都仰仗于我等,以至于开创大明中兴之世,但文臣不常眷于皇恩,臣班自弘治初更迭数次,如今外戚以非常之手段窃占皇恩,我等当更思社稷报恩方为令陛下转念之策。若只以外戚为敌,长此以往只会令大明陷入党争之局,非人臣之所为。”
    李东阳话中的意思。
    现在出了个不守规矩但能办事的张延龄,你们也别想着怎么对付张延龄,应该想出了问题怎么合理解决,让皇帝不用走投无路非要用张延龄不可。
    只有皇帝觉得张延龄可有可无,或者说皇帝觉得我们能做张延龄做不了的事,才能逐渐让皇帝把对外戚的恩宠再转移回我们身上。
    否则,只想怎么去打压张延龄,只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只会令亲者恨仇者快,那些等看大明朝笑话的外夷、内贼才会暗地里高兴。
    闵珪问道:“那就这么放过他?”
    李东阳道:“劾必要以其过错,其无错,或于圣上眼中无错,我等奈若何?不妨平心静气安心等候,一个外戚,短短两三月的风光,岂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