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 科举
    开科取士?这是什么鬼?
    文武们都好奇地盯着曹操手中的奏章,他们也不笨,也可以想到这是为朝廷招揽人才的方法。
    这一次,刘玉没有让宦官拿上来,而是对曹操说道:“孟德,你念出来给朕和诸位臣公听听!”
    科举!这是刘玉一直以来的想法。大汉为何会沦落到动乱,原因是土地兼并、豪强并起、统治阶级腐败堕落、贫苦百姓无出头之日、再加上天灾人祸。读书人太少了,所有的官职几乎都被世家大族给垄断。大汉的举孝廉制度,作用慢慢变小。后世的科举制度,刘玉认为非常适合现在的大汉。
    科举必须要有足够的读书人来参加才行。之前刘玉改革造纸术,印刷书籍,设立图书馆、学院,等等,都是为了给这次的科举准备人才。
    大汉的幅员辽阔,天才非常的多,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老百姓们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读书,这个科举只要一实行,穷苦百姓就有了进入权利机构的渠道。
    本来大汉的读书人都几乎集中在世家大族之中。因为世家大族掌握了世上大部分的书籍和学问。统治阶级也有意采用愚民政策,只要老百姓乖乖地听话就行,没有特意在民间推广。这也是为什么汉末时代,大部分的谋士都是出身不错的。郭嘉是大世家郭家的旁支,荀彧就更加不用说了,荀家在颍川一带如同霸王。就连诸葛亮,祖上也是地方豪强。贫苦的读书人非常少,他们想要学到知识,求爷爷告奶奶都没用。世家大族对知识的掌握很严密,一般都不会泄露出去。庞统身为荆州庞家出身,以他的身份想要学习知识,也是要家中长辈出面,经过一系列的考核才通过,拜入司马徽的门下。
    连世家出生都这么困难,何况普通人?
    刘玉也深深地明白情况如此下去会是什么一个下场,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改变这个情况。可惜计划很好,实行起来却是万分困难。世家大族的垄断已经成型,若不是借着乱世,刘玉一点点地将世家的实力不断削弱,想要实行科举,也是没有多大的改变。造纸术、印刷术、书籍、学院,每一样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进去,而且见效慢,回报不稳定。这些年来,刘玉在这几项的投入是越来越大,甚至还耽误了其他民生建设。可刘玉还是清楚这个才是他重点要做的事。
    科举制,就是狠狠地给现在残余的世家大族心口上来上一刀。要不是司马懿和陈群等人联合一些残余世家搞什么九品官人法,刘玉都想着过个几年才实行科举制。看来世家大族已经对于自己的处境感受到了危机,现在就要试图翻盘了。刘玉当机立断,断了世家大族的幻想。
    当然,科举制也是给了世家大族一次生机,毕竟他们的子弟在知识的掌握上比普通人要强。刘玉认为没关系,凡事开头难,给别人一条活路也是可以的。
    现在的朝廷是非常需要新鲜血液的。别看现在朝中人才济济,要是过了十年,新老交替上不来,问题就会慢慢出现。
    曹操将科举制的内容仔细地念了出来。
    所有官员都瞪大了眼睛,他们都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科举制,简直就是开天辟地的东西。
    刘玉通过自己对科举的了解和目前大汉的情况和未来发展,将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文举具体的科目为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明经等数个科目,考试的内容时务策、帖经、杂文等,考验是学子的各项学识。同时采用了后世的考试模式,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分别为三轮考试,每四年一次。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当然还有库才、秀才、举人等级别存在。后世中那种考到了举人就不用缴纳赋税的福利,刘玉并没有提及。后世考到了举人就等于进入了富贵阶级,虽说是会让贫苦百姓更加有动力。但坏处就是在于土地兼并会变得很严重。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定然会形成后世的福利,这就是刘玉管不着的了。
    文官们对于文举是心中热切。其中最为激动的就是贾诩。贾诩的出身有点惨,几乎算是整个朝堂最惨的人。他听到科举制之后,差点就落泪了。
    “当年老夫年轻的时候,若是能够有科举,老夫的人生不用如此啊!”贾诩恨自己生得太早,没有赶上盛世了。
    武举就是让人眼前一亮了。
    历史上的武举是武则天设立的。刘玉厚颜无耻地拿来了。
    重文轻武,在刘玉这里是不存在的。
    比起贫苦读书人的困难。普通学武之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般学武之人,几乎在读书上没什么天分的人。真正可以成为一代武将的,更是少之又少。更多武人都是直接加入军中,通过立下功勋逐步上升。没有加入军中的学武之人,要么成为别人的护院、保镖,要么落草为寇,为祸一方。
    侠以武犯禁,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就不怎么满意学武之人。但偏偏学武之人的武力值却是朝廷所希望得到的。故而十分的矛盾。
    刘玉就想着这次就给天下学武之人一条新的出路。
    武举方面,刘玉更是想尽了脑汁去研究,而后为武举设立了个人武力、策略、天文地理、兵器等科目。个人武力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强大的实力,根本就不是武人。其中包括拳脚、步战、骑战、射箭。
    策略和天文地理是刘玉不希望学武之人目不识丁,只是一些个猛冲直撞的莽夫。兵器方面,主要就是对兵器的认知和创新。刘玉希望增加这个科目,会让大汉的兵器越来越强。
    武举第一名称为武状元。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军中任职,而是直接划分到专门学习军事的学院进行深造,再分配到军中任职。
    武举的创立,使朝中各大武将兴奋不已。他们认为此举乃是对广大武人的福音,武人从此有了合法的渠道进入朝廷了。
    刘玉也相信随着武举的推行,各地学武之风也会盛行。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武学都会产生。大汉百姓都将会保留血性。
    几乎是一片倒的趋势,文武官员们对科举制是百分百的支持。
    曹操念完之后,朝中文武不用等刘玉询问,一个个跪在刘玉面前,大声地支持这个科举制。
    “陛下,丞相所提之科举制,真乃开天辟地之举,我大汉若行此法,定然人才鼎盛,万世传承!”老得都快不成样子的杨彪一脸激动地说道:“丞相,老夫代天下读书人谢丞相之恩,丞相可为当代之圣人啊。”
    能够提出这么高瞻远瞩的制度,不是圣人是什么?
    刘玉都担心杨彪激动过度,一口气上不来就挂了。
    曹操有点脸红了,这根本就不是他想到的,而是坐在御座上的刘玉。
    武将们更是对曹操马屁不断,说得曹操都有点羞愧。
    而曹操的羞愧,在外人看来却是谦虚的表现。
    刘玉看了肯曹操,心中一阵莞尔。作为一个皇帝,刘玉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荣誉。科举制,本来是可以让刘玉来颁布,但刘玉觉得还是把这个露脸的机会让给曹操。反正曹操有治世能臣的名头,锦上添花也不错。再者,刘玉也有担心会出现反对声。让曹操先说,也让刘玉有了缓冲的余地。出现反对声,以曹操的身份和背后的属下,加上朝中明智派和刘玉最后的支持,反对声是翻不起浪花。
    只有曹操知道自己有多少实力。他已经叮嘱自己曾经的属下,只要出现反对声,立刻出来支持。
    不过刘玉和曹操都想多了,朝廷压根就没有反对声,个个都是支持的。
    “既然诸位爱卿都认为可行,朕也觉得科举制不错。那么从明年开始举行第一次科举。丞相和军机处负责此事,给个方案。”刘玉很开心地做出了拍板。
    “陛下英明!”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歌功颂德又来了。
    “散朝!”刘玉一挥手,宣布今天的朝会结束了,自己径直先离开了。
    事情有别人干,刘玉乐得清闲。
    文武百官立刻拥簇到了曹操的身边,不停地询问着曹操一些事情。但贾诩这个老狐狸身影一闪,直接奔向了后宫。
    “丞相,你有点不厚道了。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就不跟我等事先说一下呢?偏偏就给了这么大一个惊喜!”黄忠有点埋怨地意思。
    其他大佬也有这个意思。他们论资历都和曹操差不多,曹操什么都没说,有点欠意思。
    “孟德啊,你提的那个武举实在是太好了!别的都不说了,本将代天下学武之人谢了!”吕布很直爽,他的确有资格代表天下学武之人。
    陈宫更是直勾勾地看着曹操,眼神中带着一丝不爽。
    为何呢?
    这科举制已经定下来,提出此事的曹操肯定再一次名动天下。曹操早就是名流千古的人物了,要是早点将这事和陈宫等人分享,他们就可以联名上奏,日后史书上也会留下一笔。如今风头都被曹操一个人给占了。陈宫想着自己交了曹操这个朋友是不是交错了。
    曹操自己是哑巴吃黄连了,这事根本就不是他干的,他只是帮刘玉宣读而已。
    同时曹操对刘玉很感激,把这么大的功劳和名声给了自己。
    “诸位,今日事务繁多,我等还需到军机处商议要事。各位各司其职!改日,吾再和诸位畅谈!”曹操知道轻重缓急,现在不是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
    能在朝中混,自然有超高的眼力。很多官员都看出曹操并不愿意将科举的功劳放在自己头上。
    陈宫、田丰、沮授等聪明人心中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科举是陛下想出来的?
    结合刘玉的行事作风,陈宫等人觉得一定是了。
    百官都清楚曹操等大佬都要忙碌了,都十分自觉地给大佬们让路。
    随着百官的离去,朝堂发生的一切开始在洛阳散发出去,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