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微服私访(下)
    第六百一十三章微服私访(下)
    马车在紧靠西市的西岭巷内停下,李庆安进了热海居,不久,一名年胡人男子携带两名年轻胡姬从热海居另一面的后门出来了,年胡人自然是李庆安装扮,热海居内有几个胡姬是很高明的化妆师,她们给李庆安贴了胡子,粗了眉毛,眼睛里带一种碧色,连肤色都变了,无人再认识他是李庆安。
    明珠也化妆成了胡姬,变化颇大,头发变成栗色,眼睫毛变长,鼻子也微微垫高,她不停取出小铜镜打量自己容颜,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偷偷地笑,她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
    另一名胡姬也是汉人改扮,她名叫李蓉,隶属于安西军内卫情报堂,武艺极高,是赵王府内二十七名女保镖的队正,今天她扮作李庆安的情妇,做他的贴身保镖。
    不仅如此,十八名亲卫保镖还在不远处跟着,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形。
    热海居的房屋结构极为特殊,西岭巷是死巷,穿过热海居从前门到后门只要一百余步,但如果从巷子里出来,再绕去热海居后门,那至少要走半个时辰了,正是这种特殊房屋结构,可以保证热海居遭遇危机时,里面的人员能迅速撤离,今天也能保证李庆安不被跟踪发现。
    李庆安带着两个美女胡姬在西市里慢慢悠悠地走,西市内胡商很多,至少占了三成,李庆安这个胡商根本就不足为奇了,倒是他身边的两个姬妾还偶然吸引人的注意力。
    “黛丽丝,我们先去米行看看!”
    李庆安说的是突厥语,李蓉化名黛丽丝,给明珠做翻译,“明珠,老爷说先去米行看看。”
    明珠笑靥如花,她亲昵地挽着李庆安的胳膊,脸上露出甜蜜,但心却恨得牙痒,明明那么多胡商都说汉语,他一个假胡人还偏偏说胡话,明珠悄悄地在李庆安胳膊上狠狠地掐了一下,低声道:“我的大哥,你就不能说汉语吗?”
    李庆安回头眨眨眼笑道:“小娘子,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
    说得还是突厥语,明珠气结,见李庆安笑容的暧昧,她也不好意思问李蓉,只得扭过头去不理会他......
    西市主要是以民生货物为主,茶米油盐,布匹、普通丝绸、牛羊猪禽、笔墨纸砚等等货物,有数百种之多,以批发为主,进入量都极大,有店铺数千家,少数店铺是私人买下的产业,大部分还是租赁,光每年东西两市的房租就是朝廷一块不菲的收入。
    物以类聚,某种货物的店铺都会集在一处,叫做行,如米行、绢行、布行、油行、茶行、生铁行等等,而且部分大宗商品还细分,光米行就有五熟行、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等四个行业,位于西市的间部位。
    自古以来,粮食就是各个朝廷所关注的焦点,它的价格涨幅甚至关系到一个朝代的兴衰,大唐最繁盛的开元期,米价只有斗米十,因此,杜甫在《忆昔》一诗写道: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但自从天宝年后,关水利渐渐荒芜,灾害频发,土地兼并,米价也开始一步步走高,河东饥民涌入关那一年,米价最高时甚至涨到了斗米三千钱,后来又反复高低涨落,一直没有平稳过。
    西市的米店有一百余家,都是日出千石以上的大店,基本上垄断了长安的粮米供应,各个坊市的米店都要来这里批发,当然,常平仓那边还有十几家官店,但平时一般都不买卖,只有遇灾年须平抑粮价时,官店才会开门以低价卖粮。
    米店一般是前面交钱买米,后门提货,后面还有一条小河,很多人家都是用船来运米,进货也主要是用船,所以从大门口不怎么看得出米店的规模,都是清一色的小门深院。
    李庆安一连走过几家,最后他找了一家看来比较干净的米店,匾牌上写着‘湖杭老店’,牌匾有些陈旧了,至少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
    “我们去看看这家吧!”
    这一次,李庆安却是用汉语说了,突厥语只是一时掩人耳目罢了,当亲卫告诉他,没有发现人跟踪,没有异常情况时,他也不想卷着舌头说突厥语了。
    明珠大喜,她终于听得懂了,连忙笑道:“好啊!我们瞧瞧去。”
    李蓉走在前面,他们刚进大门,一名伙计便热情地迎了上来,可等他看清是来的是胡人,热情便立刻减了七八分,懒精无神问道:“你们要买多少米?”
    “我想先看一看!”
    伙计听他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立刻又热情来,“我带你们看。”
    李庆安见他像变色龙似的,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不由笑骂道:“你这个伙计,若没有睡醒,就换一人来!”
    伙计苦笑一声道:“客官所有不知,朝廷严禁贩米出境,一旦被查获,米店也要连带遭殃,所以我们一般都不敢做胡商生意。”
    “等等!”
    李庆安打断了他的话,“西域不也是唐境吗?我从石国来,包括石国和河九国,现在都是唐境,我卖米过去,也不犯法啊!”
    李庆安觉得很奇怪,他只知道不准卖米给安禄山,严禁贩米出境这个规定他竟然不知,伙计向门外看看,指了指北面,压低声音道:“其实朝廷也没有这个规定,是米行的行规,主要是害怕卖米给回纥,三个月前罗记米店卖了千石粮食给一名胡商,结果在居延海被查获了,那名胡商被杀头,罗记米店被罚一万贯钱,几十年辛苦卖米攒下的财产一夜赔光,米店也关门了,大家都怕了,所以定下行规不准卖米给胡商。”
    李庆安这才恍然大悟,这件事他看过崔乾佑的报告,是有一名粟特商人想秘密运米给回纥,被巡哨边军抓住了,没想到朝廷居然罚钱一万贯,这应该是兼任太府寺卿的刘晏所为。
    李庆安点了点头,笑道:“那现在怎么又热情了?”
    伙计也笑道:“我们见人多了,客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一定是在原呆久的,估计买米也是在原做生意,所以行规下又有变通,唐人胡商除外。”
    所谓唐人胡商,就有点像今天的‘美籍华人’,只不过反过来,叫‘华籍美人’,长安至少有数十万长期呆在唐朝的胡人,他们有的因为故国战乱,有的是羡慕唐朝繁荣,都不愿回去,长期滞留唐朝,也取得了唐朝户籍,大多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好吧!我是要买米去河南,你先给我介绍一下米价。”
    “好嘞!客商请跟我来。”
    伙计带着他们走进了间的大堂,李庆安从外面看这家‘湖杭老店’冷冷清清,可进了正堂他才知道自己错了,大堂里竟有百人之多,大部分都是来买米的商人,其他都是店里的伙计,人声喧杂,颇为热闹。
    大堂是方形,长宽各十丈,靠墙壁摆满了竹篾高筐,里面都是各种米样,李庆安大概看了看,米价大概都在斗米四百左右,这让他暗吃了一惊。
    年初时他看了一份户部的报告,当时的米价是斗米八十,怎么才十个月,米价便上涨了四倍,难道是因为移民,因为战争吗?
    李庆安心有些紧张来,要知道斗米四百,他李庆安肯定要被老百姓骂祖宗八代了,而裴遵庆给他的报告,全部是长安民众对他歌风颂德,如果真是歌风颂德,那是斗米四十才可能。
    “这么米价这么贵?”李庆安眉头一皱,问伙计道:“今年陇右不是粮食大丰收吗?”
    伙计苦笑一声道:“陇右多大地方,若陇右丰收就能解决长安粮食,那还要漕运做什么?”
    话听似有理,但李庆安知道并不完全对,从前陇右的粮食主要是供陇右军和河西军,所以基本上不调长安,但现在不同,吐蕃被唐军占领后,陇右河西基本上无兵了,居延海的两万唐军也主要是关内道供粮,所以今年陇右道粮食基本上都调关了,而且今天关虽然比去年略有减产,但兼并土地的大田庄已被一扫而光,剩下一些合法小田庄也正常交租赋,官仓粮草储备充足,应付战争绰绰有余,也不会影响粮价,如果涨到四百,那朝廷也应该放粮平仓了,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李庆安心充满了疑惑,这时,旁边一名买米的商人道:“不是粮价高了,而是钱贱了。”
    李庆安一怔,他似乎隐隐有点明白了,他连忙拱手道:“这位大哥,怎么个钱贱粮贵?”
    那商人见他蛮懂礼客气,便点点头笑道:“不光是粮贵,其实什么东西都贵,绢原来是五百一匹,现在涨到三贯了,肉原来是八十一斤,现在也涨到两百了。”
    “就是!”旁边另一名商人插口道:“原来喝一次酒,一贯钱便可以喝到正宗的高昌葡萄酒,还有四五盘好菜,现在同样的东西,至少要三贯钱,你瞧!”
    商人将他随身的布袋甩得哗啦响,道:“这些都是银元,两百块银元,价值两百贯钱,原来可是值两百四十贯钱,现在多了,就便宜了,以前两百贯钱重一千二百斤,要雇辆牛车来运钱,现在可好,随身携带,方便是方便了,可铜钱却不值钱了。”
    “除了安西银元,还有拜占庭金币呢!我也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