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八十九章 定远粮仓,空了(二更)
    雄武成一脚踢开了门,正在擦拭银子的知县吴才茂愣了下,旋即破口大骂:“哪里来的贼-民?来人啊!来人!”
    “不用喊了,他们都没空过来。你便是吴茂才?”
    雄武成径直走了过去,看着桌上摆成小山的银锭,不由咂舌道:“不愧是知县大人,端得好雅兴,以银锭为基,搭山为乐,不错,不错。”
    “你是何人?现在滚出去,本官还可饶你一命。”
    吴才茂见对方竟然拿自己的银子,不由愤怒。
    雄武成冷冷地看着吴才茂,道:“某家是谁?那你可要听好了。我乃大明安全局指挥同知雄武成,奉皇上之命,随内阁大臣郁新,赈济怀远灾民,清查你这种丧尽天良的官僚!吴知县,你施民沙粥,阻病患入城,郁大人已下令将你革职查办,现在,你是自己走着去地牢,还是我拖着你去?”
    “安,安全局?”
    吴才茂浑身一软,趴在桌子上,垒成小山的银锭失稳,哗啦啦散落在桌上,有些掉在了地上。
    内阁大臣来了?
    安全局也来了?
    这,这怎么可能,不就是一个小小的怀远受灾,至于朝廷派人来吗?就算你们来,也去怀远,来我定远做什么?
    雄武成见吴才茂喜欢被动,便让人拖他去了地牢。
    郁新带人赶往定远县衙。
    县衙门前,有一道照壁,照壁之后则为牌坊,牌坊的匾额上写着的是“忠廉坊 ”。
    走过牌坊,则是县衙大门。
    县衙大门两侧的墙,并非是笔直的,而是呈“八”字型,这也是很多人称衙门为“八字衙门”的由来。
    这八字墙的作用,就是贴东西,可以是科举名单,也可以是榜文,还可以发几个小广告,画上画像,发布个悬赏什么的……
    如果哪位想要除暴安良,做位江湖侠士,记得去这里看看,说不定还能干一票,换点赏钱。
    在大门右侧,设置有一个总铺,这里可不是打地铺、接待人的招待所,而是公文快递收发站。
    进入大门,左手边是土地祠,哦,你最好是别来上香。
    土地爷在不在家,出没出差不清楚,但里面很可能站着几具人皮稻草人。
    土地祠搬入县衙,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创新,也许老朱觉得在外面剥皮不太好,当着土地爷的面干这件事,等这些人死了之后,土地爷也能给阎王捎句话……
    右手边是衙神庙,这里多数供奉的是西汉时期的丞相萧何、曹参,所谓“萧规曹随”,就是告诉当官的要听话。
    面前仪门有三扇门,中间是给上级或同级官员用的,官职如果低于知县,只能走两侧小门。
    走过仪门之后,是一个宽阔的庭院,不远处有个“戒石亭 ”。
    石碑南面刻着“公生明 ”三个字,取自《荀子》中的“公生明,偏生暗 ”,北面则刻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
    再向前,便到了大堂,审案、办公都在这里。
    大堂两侧设有耳房与厢房,耳房用作库房,厢房则是吏员六房,还包括了马科及承发房、铺长司等。
    在大堂之后,则是二堂,后面还有个三堂。
    二堂是官员睡午觉的地方,或者是审案的时候困了,转身就可以去二堂眯会。
    三堂是知县居所,当然,一些不方便公审的案件,暗箱操作,贪污受贿,多发生在这里。
    这也可以理解,三堂多隐秘……
    相对于唐宋元时期,明代初期的县衙最大变化,还不是把土地爷搬到县衙,而是所有官吏,都住在县衙里,你想要回自己家宅子里过舒坦日子,那想都别想。
    《大明律》规定:“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 杖八十。”
    所以说,你在明代去县衙办点事,跑一趟准能把事办成,哪怕让你找相关部门,遛个弯,也能找到。
    受益于老朱这一条规定,大明县衙的房间那是相当的多,足有一百五六十间,弄几个通铺,挤一挤,安置千余人不成问题。
    郁新坐镇县衙,指挥若定,一切都井井有条。
    黄子澄、景清身后跟着二十几个难民,皆推着租借来的独轮车,手中还抓着几个麻袋,肚子时不时地咕噜两声,却没有任何人埋怨,都是一脸的期待。
    李九排在最前面,肚子虽然干瘪,但浑身却充满了力气。
    皇上是好人,派了好官来拯救我们这些难民了,不仅安排了住处,还管吃,听眼前的大人说,可以吃饱。
    这就是青天大老爷。
    到了粮仓外,黄子澄转过身,看向主簿谢刚,冷冷地说道:“把库门打开。”
    谢刚哆嗦地拿出钥匙,将粮库的大门打开,又连忙走入其中,打开了二门,将门推开,然后躬身在一旁,瑟瑟颤抖。
    黄子澄走入粮仓,看着里面分散的八个木质圆仓,圆仓粗大,足需五人环抱,高有八九尺。
    圆仓并没有着地,而是由粗木打造底座,以支撑整个圆仓。
    这种设计,有利于防潮、防水、防鼠。
    黄子澄看向外面的李九等人,喊道:“装好粮食,回县衙重新煮粥。”
    李九等人兴奋不已,谢过之后,便与其他人拿着麻袋进入了粮仓,将麻袋撑好,便打开圆仓下侧的仓米口,看着白花花的大米流入麻袋里,满脸堆笑。
    放粮食的沙沙声一片。
    黄子澄看了看景清,叹息道:“若皇上得知此间事,不知又要动多少怒气。”
    景清无奈地摇了摇头,道:“瞒不住的。当下最紧要的,还是安置灾民,这里虽储备有不少粮食,可随后续难民赶到,这粮食总是不够吃。”
    黄子澄凝重地点了点头。
    怀远城在凤阳府算是一个大县,人口较多,如今受灾死难多少,尚且没有统计过来,到底会转移多少百姓到定远,也没一个准。
    但黄子澄等人估计过,至少会有一万余难民进入定远,加上睢水、颖水下游也有百姓造灾,这些人也需要向定远转移。
    赈灾济民,最关键的便是粮食。
    郁新之所以选择定远作为赈灾之地,是因为定远地势相对较高,且距离怀远只有二百余里,难民迁移过来不需要太久。
    定远西南为庐州府,东南为滁州,而滁州与京师,只有一段路与一条长江,运输粮食相对便利。
    “朝廷已经在运粮了,后续粮食应会在七日内送抵,若是这粮仓粮食不够,便从富户手中购置一些粮食吧。”
    黄子澄忧心忡忡地说道。
    景清微微点头,叹息道:“也只能如此了。”
    仓琅——
    刀出鞘的声音让黄子澄与景清吃了一惊,转头看去,只见李九等人提着软趴趴的袋子,站在那里。
    “收起刀来。”
    黄子澄怒视了一眼护卫,然后对李九等人,道:“不放粮在这站着作甚?”
    “大人,没,没粮食了。”
    李九脸色苍白地说道。
    “什么?!”
    黄子澄与景清大吃一惊,面色十分难看起来。
    两人急步上前查看。
    黄子澄将手从仓米出口位置将手伸了过去,摸了摸,收回手弯腰看去,只见圆仓里面,还有一个圆仓。
    “给我劈开!”
    黄子澄怒喊。
    几个护卫找来了斧头,咚咚一阵,劈开了外围的圆仓,黄子澄抢过一把斧子,直接砍在了内圆仓之上,费力地收回斧头,继续砍了下去。
    透过劈开的缝隙,黄子澄看到了:
    空无一物。
    “推倒所有粮仓!”
    黄子澄心头的不安越来越重。
    咣当咣当,八座圆仓全部都倒了,除了十分有限的米粒之外,再无半点粮食。
    黄子澄感觉眼前一黑,后退两步,差点晕倒,嘴唇哆嗦地说道:“定远粮仓,空了。”
    景清落魄地看着这一幕,双眼顿时通红起来,突然想起什么,喊道:“把主簿给我带过来!”
    主簿谢刚进入房间,马上跪下,喊道:“尚书大人,左都御史大人,都是知县,是知县把粮食都卖了,不关我的事啊。”
    “别叫我们大人,是我们应该喊你主簿大人!你现在告诉我,县衙哪里还有粮食!”
    黄子澄愤怒不已。
    “知县,知县家里有粮食,有两千石。”
    谢刚连忙说道。
    “就在县衙?”
    黄子澄问道。
    “不,在绿柳庄园。知县在城北修了一座大宅院,里面有粮食。”
    谢刚为了保命,什么都说了出来。
    黄子澄厉声道:“前面带路,若找不到粮食,不仅你会死,你家人也跑不掉!”
    “不用去找了,那里也没粮食了。”
    雄武成手里掂量着一块银锭走了进来,说道:“吴茂才已经将大部分粮食都换成了银子,庄园内的粮食,只剩下不到一百石。”
    黄子澄与景清脸色变得苍白,这样的话,县衙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境地。
    “我们可以买粮。”
    景清咬牙说道。
    雄武成将银锭高高抛起,又稳稳接住,道:“这一枚银锭为五两银子,景大人以为可买多少粮食?”
    景清快速说道:“一两银子两石米,自然是十石米。只需拿出几百里银子,购置粮食,还是可以等到朝廷粮食运抵。”
    熊武成将银子丢给景清,然后将肩膀上的褡裢丢了过去,道:“这里是五百两银子,也不需要景大人购置一千石米,购五百石,剩下全都是大人的,如何?”
    “你这是私动公财?!”
    景清不满地说道。
    “呵呵,现在谁还管这些,几百口人,乃至上万口人等着吃饭,只要有粮食,用点贪污的钱,皇上也不会怪罪某家吧?”
    熊武成说完,便转身离去。
    黄子澄看着景清打开褡裢,果然是银子,但此时此刻,黄子澄的脸色却极为难看。
    “先买粮吧,这是当下唯一的出路。”
    景清有些无力地说道。
    黄子澄看着景清,苦涩一笑,道:“你不认为熊武成的话有问题?五百两银子让你买五百石粮食,这事他为何不做?”
    谁会和钱过不去。
    景清疑惑地看着黄子澄,迷茫地问道:“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