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两百零五章 家庭关系(二合一)
    “我毕竟也不是专业的,所以还是交给你们了,我只是提个感觉不对劲的地方罢了。”老马也是笑呵呵的说道。
    对于老马来说,毕竟自己曾经指手画脚过,导致的结果就是电影扑街的不能再扑街了。
    那一次成为了老马的痛。
    他原本以为他干什么都行,哪知道现实给了他一耳光,好在他拍电影也是玩票的,倒也是没啥可惜的。
    “今天选择的质量,成就明天生活的质量,不要怕你的选择与众不同,如果你和大众一样的话,结果是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
    “华国今天的电影市场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电影这个巨大的风口是全世界非常罕见的。”当时的老马就是这么看待电影圈的。
    他认为电影市场这个风口极其之大,他提醒要注意看清华国市场不同于美联邦——美联邦花明天的钱花别人家的钱,我们华国人是是花自己家的钱花昨天的钱。
    两个市场性格完全不同,华国现阶段对花钱很理性,投资很感性,而美联邦则是相反,从投资走向消费,不过当时老马相信,华国未来也会经历和美联邦里根时期一样的阶段,最终从投资拉动走向消费拉动。
    至于为什么老马会去玩票电影,为什么选择影视投资?
    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逐渐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而文化娱乐产业所衍生出来的产品逐渐就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之一,尤其是电影产业这几年发展的十分迅猛,随着院线的覆盖,观影人群的数量以及年龄层次上都在高速延伸。
    毕竟要知道在2013年我国电影总票房才刚刚突破两百亿元,2014 年,全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接近四百亿元,同比增长 31.5%。
    而在2017年我国的电影总票房就已经突破了五百亿达到五百五十九亿元。
    紧接着后一年第一季度我国的电影季度票房就突破了两百亿。
    不仅超过了2013年我国的全年总票房更是超过了同期北美的票房成为了2018第一季度世界票房冠军。
    所以近几年来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作为文化娱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市场已连续多年实现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进军电影行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电影行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从17年《战狼2》票房五十六亿创华国历史新高到18年《红海行动》票房突破三十六亿我们可以看的出华国的影视业发展蒸蒸日上,一部战狼2,成就了吴京等一大批投资赞助商,收益翻几十倍。
    同样《红海行动》票房三十六亿多,投资方收益十倍以上。
    国内的电影市场正在往成熟、规范、专业的道路上前行,和国外的大片相比也不会输,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优质的国产电影诞生。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老马喜欢拍电影的缘故,只不过……他因为自己不专业,所以导致了他拍的电影扑街了。
    只不过他当时拍电影,真的是因为他觉得他可以,毕竟,那个时候电影行业还是很小的,有多小呢……
    就是……
    “电影行业嘛,一年五六百个亿,和一个酒厂一年产值差不多,真的是个小行业嘛。”
    假如是从业者,就别说你没听过这样的论调。电影行业市场其实真的不大,所以对于一部分“老板”“富豪”“投资者”“暴发户”来说,电影行业的投资真的是毛毛雨而已。
    而拍电影有门槛吗?
    至少在二三十年前,想在内地拍一部电影还是非常困难,并且具有较高的门槛,但十年前您只要有钱,可以参与到的电影项目要比几年前更多,能够选择的余地也很多。
    即便如此,我们也会看到目前很多电影项目明摆赔钱和扑街,新手都不敢去触碰,但还是会有人去投资入局,其中缘由难以令人琢磨。
    可以统计一下,要知道目前百分之八十的国产片都是亏欠的,即便真是不为赚钱,花了几千买情怀或者学费也实在太贵了。
    很多电影人、投资人都会言之凿凿说,“我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在内地电影已经形成“快销品”和依靠放映窗口期回收成本和滋生收益的情况下,拍电影真的不是为了赚钱嘛?
    伟大的电影梦,伟大的情怀。
    这几乎是所有演员和导演的藉口,特别是很多略带文青色彩的爱豆,青年作家导演韩寒在《后会无期》取得成功后,表示自己不为赚钱而拍电影,要等有灵感再考虑。
    著名演员秦海璐也说过,自己拍电影不是为了钱,很多主演电影都没有上映过,拍电影只是兴趣使然,有兴趣才会去做。
    特别是很多科班出身的电影人,他们拍电影更多是出于实现理想抱负和舒展自己对电影的情怀,作品会打上更鲜明的个人烙印。
    但大部分过度渲染自己情怀的作品往往只能吸引少部分影迷,虽然目前市场的宽容度和接纳程度都有提升,但“情怀作品”不赚钱依然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而还会有很多这样的电影,男主演是一个当红演员,之前很少演过大银幕电影,或者大银幕电影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他会突然出现在一部“莫名其妙”的电影之中。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往往会是一个之前知名度很低,没有经过锤炼的新人,反而去担任一份她所不能承担的“重任”。
    男演员其实也是一样。
    这可能是目前拍电影为悦己者而掏钱最大的目的。
    为讨自己男女朋友欢心拍电影并不是不可以,但过多的占有市场资源,浪费人力和物力,最终拍出的产品似乎只能留给自己来欣赏,毫无艺术和社会价值。
    这就像是买个进入围城的门票嘛,而且电影圈其实很像婚姻圈,在外面的人哭着喊着要进去,在里面的人叫着喊着要出去,但真没有看见有人真的甩手不干了,毕竟不管项目赔钱不赔钱,这个行业整体的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
    大部分抱着进入围城的新人,势必要有一块敲门砖,砸进圈子往往都要去参与一些看起来注定要赔钱的买卖。
    新公司和一些跨行业性质的企业往往开始都要面临拍电影不赚钱的局面,这些也是目前已经走上正轨公司所经历过的。
    并不是这些人不想赚钱,能够拿得起拍电影钱的人,除了富二代之外,大多数富一代都是极具商业头脑的,但电影和传统商业环境还是巨大的差别。
    最为值得玩味的就是大笔资金的非法所得合法化,说白了,就是洗钱!
    其实洗钱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很多,通过电影项目洗钱并不比其他项目隐蔽,但仍然是目前最为主流的方式之一。
    但大多数洗钱的方式方法都会找寻项目本身流程复杂、圈子相对封闭、信息不对等且会出现大量盲点。
    所以拍电影恰好符合以上所有的需要,更何况电影投资目前门槛极低,项目也不会对占比过低的投资人公开所有细节,而且本身也是受到商业保密条款的限制。
    比起其他行业,电影洗钱并不容易,但拍电影洗钱,往往会掺杂其他目的,洗钱只不过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额外的渠道而已。
    还有就是这个圈子很会喊口号,就是喊一句跟他们成为电影界的乔布斯。
    当时的苹果公司提出更多要倾向于线上服务,他们也从单一的硬件软件提供商逐步向全平台发展,内地很多具备概念化的公司也同样嗅到了这个商机。
    如果说想bat还是会基于本身用户和持有ip进行深度发展的能力,那么大部分仅仅持有概念的公司他们投资拍电影更像为公司缔造一个品牌概念。
    他们更多会用电影本身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想不想也成为乔布斯、想不想也成为马云,跟着我拍电影吧,毕竟乔布斯也是在家里车库创作了苹果公司,马云最初也不过是个推销员。”
    这就是他们的能耐。
    只不过他们开的不是电影公司,开的是艺人经纪公司。
    就比如说让你说说范爷从艺以来的代表作和印象深刻的电影作品?
    估计大部分观众只能记得“潘金莲”和早些年的《手机》,但范冰冰已经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部影视作品。
    很多投资者和影视公司拍电影的目的更多是为演员提升知名度,这种短期内刷片单在港片黄金时代屡被使用,但那是基于当时宝港电影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快捷的拍摄进度。
    但目前国内只是为了推新人而拍电影,角色往往会和演员本身并不契合,观众只会记得演员叫啥,至于什么角色,可能观众、演员和投资方并不在乎。
    他们不是传销,他们是用电影的概念吸纳线下资金。
    本质上,传销和洗钱还是有相当大区别,在投资拍摄电影方面同样如此。
    客观看,部分涉及到洗钱的电影还是有一定的底限和规矩,但传销电影则从开拍便恶臭十足,充满了浓重的不好的色彩。
    最近几年,差不多时隔半年便会出现一部传销电影,这些电影往往会打着抗日、战争、家庭亲情因素和其他主旋律、核心价值观等因素,但目的仍然是吸纳和骗取下线的资金。
    电影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宣传工具,从三四十年代便被前老大哥和某德拿来拍摄西斯法宣传片,同时,美英等国也用电影手段来美化战争,拍摄征兵广告。
    但在此阶段,当时的华国所拍摄的电影却没有类似的影片,毕竟在当时能看电影的人都是相对的“贵族”,那时的华国电影更多是民族的反思。
    当时内地总会出现一些“红色电影”和“包场电影”,甚至在某些阶段曾经提出过所谓的人民院线,很多红头文件促使一些电影轻松飘过三四亿票房,但这部分电影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
    老马当时啥也不知道,一头就扎进去了,所以赔的一干二净,不过毕竟是大佬,这点小钱钱都不用在意的,但是心里面的那口气,还是会憋着的。
    虽然老马不说,但是那也是一个每次一回想就要觉得太坑的事情,不过有一说一,起码老马是真的是追求情怀拍的那部功守道。
    这一步是真的契合了某一个知名编剧,也就是太空堡垒的负责人之前曾经说过,“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我们赚钱是为了拍电影。”
    看起来好像是矛盾的逻辑,却道出目前内地电影市场的矛盾困局,你要想要个人表达,就要放弃市场,你要想市场索取,便要跪着赚钱。
    大家都可以看到姜文在《让子弹飞》取得的成功,但像《鬼子来了》和《太阳照常升起》都是巨大亏损。
    当姜文再一次提升个人诉求之后,《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都没有取得好的市场回报,拍电影到底应不应该,能不能赚钱在很多导演那里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他们更多是想赚到钱来随心所欲拍电影。
    他们真的有钱,他们不懂,就是想试试而已。
    和老马的态度也一样,有钱,不怕亏,反正最多也就是玩票罢了。
    如果说有很多科班出身的人为了情怀拍电影尚可理解,那么很多外行来拍电影就更不为大家所理解了。
    在民国时期,很多票友会粉墨登场,要么自己要么上台和角儿唱上一曲,不过这种玩票儿的行为更像自娱自乐,不存在什么花费和成本。
    但目前抱着玩票儿心理的外行人逐步增多,这些人往往会抱着“我不懂,就是想试试”。
    每年内地电影市场可能有一半的项目都是由非专业人士来操作,外行人虽然可以带来更多资金和项目,但也会产生更多垃圾项目和不会为普通观众所理解的影片。
    宝港著名电影人王晶在所有公开场合从不避讳自己对电影商业价值的索取,这也是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化后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既定事实,寻求电影艺术、商业、社会意义平衡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