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九章 忽悠的大儒腿都瘸了…
    啪!
    即刻,宁安的身影从黑暗中走了出来,行了一个无比郑重的礼仪,认真道:“学生宁安,见过老师。”
    这一声老师,宁安叫的是合情合理,当年皇子们的功课,便是由眼前老人所教授的,自他身陷囹圄后,老人也辞去了这一职。
    摆了摆手,老人指了指身前的桌凳,道:“坐下说,茶凉了就伤身了。”
    宁安依言坐下,饮一口茶,寻常百姓人家年祭喝的红茶,三两银子就能买上好几斤,味道不是很醇厚,普通的就如眼前的这位御史大夫一般。
    “学生……”
    未等宁安说完,老人一笑,剥了一颗花生米送入嘴中,“你称老夫一声老师,那为师就先考考你,看看你这七年,功课有没有落下。”
    “老师请说。”
    来了!
    宁安心头轻颤,一切去他所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丙方盯着宁安,言简意赅。
    宁安正色:“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丙方点点头,继续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宁安思索片刻,再次正色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砰!
    老人刚剥好的花生米突兀地掉在了桌子上,弹了两下,又掉到了地上。
    他有些惊讶地看着宁安,眼中也渐渐浮出一抹欣赏之色。
    他忍不住点头,嘴巴还在回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差不差……”
    他是三公之一,他要面对的是无数波浪滔天,无数的皇子皇孙拉拢,在这种情况下,能保持公正不移的心,是很困难的!
    这句诗,简直道在了丙方的心头上,他眼神渐渐明亮,看着宁安的目光愈加慈爱和赞赏。
    “这七年,也是苦了你了。”
    能有这种志向,丙方忍不住抚须,他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太子,德行没有走歪,学问没有落下。
    如果说其他大学士看到宁安,听到宁安此时地诗句,可能不会有感觉,更不会有如此大的触动。
    因为他们和皇太子接触的少,甚至没有怎么接触过,当时他们资历轻,宁安奉旨入冷宫的那天,他们都不曾有几次会面!
    但丙方不同,他与宁安未曾入冷宫之前,朝夕相处,如今旧情绵绵,那种感觉如大坝决堤,泉涌而来。
    丙方此时又起了心思,不过在学问上,他是一定绝对肯定了宁安。
    他继续道:“自国朝开朝以来,国朝严禁与他国互通有无,此何以为?”
    宁安略微沉思一番,又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因为此时,大荒经历发展成才会滞慢,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开国太祖的一纸国策。
    而大荒虽以武治天下,但又是绝对的孝治天下,太祖之制,无人敢破!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这个可怜巴巴的皇太子之位,才能维持至今,没被群狼所吞噬。
    丙方又剥了一颗花生米,笑道:“殿下不知也无妨,此为政事,看其根本,确实有些难。”
    看来皇太子七年不问天下事,对国家大事已经迷茫了。
    不过没关系,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这孩子这些年被打压至极,思考不了这些国家大事,丝毫不奇怪,只要加以引导便可。
    就在丙方这么想的时候,宁安摇头:“倒不是不知道,只是我有些不敢说。”
    丙方微微一笑,暂时将即将送入嘴中的花生米放了下来,道:“殿下尽管说,此事老夫绝不会外传,老夫以名节起誓,即便你说的不对,老夫也不会责怪与你。”
    以大儒的名节起誓,稳!
    宁安沉默片刻,便点头道:“我七年也读过几本史书。”
    “自从太祖立国以来,与太祖共争天下的残余势力退往他乡,还有那上一朝余孽,贼心不死,一方面在我朝拉拢一些人培养成党羽,另一方面又勾结宗门卷土重来,所以太祖下令断了皇朝往来,以隔绝贼子与皇朝的联系,更是避免了其他皇朝的窥测,一石二鸟之计,不可谓不妙。”
    丙方听的频频点头,手中的花生米反而不急着吃了。
    宁安继续道:“到了本朝天子手中,天子颁布法令:朕以国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获利而馅于刑宪嚱。”
    “这道禁令是什么时期,老师自然清楚,为什么颁布这道禁令老师也应该清楚。”
    丙方凝神,这道禁令可以说是他一手促成的。
    这段时间,正是上门蠢蠢欲动,更是鼓动大乾的佛宗来大荒传教,这才有了这道禁令。
    “老师,那学生继续说了。”
    丙方点点头,眼中的赞赏之意思更重了。
    宁安继续侃侃而谈道:“也就在去年,国禁之事达到了高潮,上以国朝之功法,典籍,下以兵器,粮食,茶叶,丝绸等皆不许出国,言外之意,是什么?”
    嗯?
    丙方放下茶盏,前边那些话若是说书上可以找到,不足为虑,但后边这些东西只能是看个人的政治觉悟。
    “为何?”这位御史大夫看向宁安,双眸如矩。
    宁安也没有丝毫胆怯,依旧娓娓而谈:“若是学生没有猜错,皇爷爷的意思是,丝绸,茶叶,粮食等,是可以出口赚钱的。”
    丙方点头道:“不错。”
    宁安继续道:“其实纵观大荒立国以来,对国之交往还是以禁为主,但待遇却是缓缓放宽,为什么?”
    “朝运不稳,民间疾苦!”
    八个字,道尽了当年太祖立国的悲哀。
    大荒初立,百废待兴,各种事都是一堆烂摊子,外有群狼虎视眈眈,没有宗门隔岸观火,还是不是玩灯下黑,单靠太祖一人之力,是支持不了庞大皇朝的运转的。
    宁安道:“学生不才,给老师举一个例子。”
    丙方道:“愿闻其详。”
    宁安道:“老师可听过初次分配吗?”
    丙方对于自己未曾听过的词语有些不解,摇头道:“未曾听过。”
    丙方是大儒,是三公之一,他不会因为对方年纪小,是他的学生,就觉得对方在藐视自己。
    对学问,他从来都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地步。
    宁安道:“天下百姓,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财力、物力、土地和官府等重要因素,而要取得这些重要因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丙方有些明了了。
    宁安继续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会不断出现破坏这种规则的存在,使得国朝货币正常流转出现了矛盾。”
    “国朝缺钱,并非是黎民懒惰,天灾人祸,就以农田为例,供给国朝财政收入的土地,真正做到了每一份土地都纳税了吗?”
    “士绅豪强利用规则和见识,将无数农田囤积在手中,在想尽一切办法躲避朝廷的赋税,如今大荒太平还好,若是如大辽,大乾那般,国朝动荡,朝堂又能拿出多少来救济天下百姓。”
    宁安押了一口茶,然后给丙方倒了一杯。
    这一切,都被丙方看在眼里,不过他此时已经来不及赞许宁安的知书达理了。
    他在思考宁安的话。
    这些话看起来简单,每一字一句都耳熟能详,但每一句都深深戳穿了大荒光丽衣裳背后的丑陋。
    他自然知道大荒之中有许多土地被隐蔽,更有不少人口直接被当地宗门所屏蔽,当地官员也无力去制止。
    若是真一户一丁的查下去,这项庞大的工程,就足以让看似强壮的大荒为之颠覆。
    开国禁也是迫不得已的一条路,但大荒天子也不贵自食其言,所以才只能在国禁上渐渐放宽政策,但结果是……除了三公六部,没有人再支持他!
    为什么?
    因为只要国禁还关着,许多人在其中才能走私赚到更大的利润!
    “而且学生认为,怕不单单是土地这方面的问题严重,隐匿人口呢?随着人口滋生,这个问题会被无限放大,若任由此发展下去,我大荒危矣!”
    好!
    说得好啊!
    丙方内心早已掀开惊涛骇浪,他是万万未曾想到,宁安在冷宫一个人呆了七年,却能有这般大智慧,若是再加上有他的辅导……
    大荒,壮哉!
    抱着再试一试的态度,丙方略一沉思,盯着宁安,道:“近些日子,陇右直隶府遭灾,雨一直下,耽误了春收的进程。”
    “以直隶府为首,几乎整个陇右都处于灾祸之中,尤以直隶府最为严重,官仓已然告罄。”
    听的这话,宁安不由得竖起了耳朵,认真听了起来。
    他此次来此,虽非是有为黎民请命之心,但上一世他身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身在高位,自当为天下苍生造福。
    “现况如何?”宁安思路片刻,问道。
    “直隶府遭灾,户部第一时间就拨了三十万旦粮食过去,但不过三天,就已经见底了。”
    说到这里,丙方顿了顿,脸色阴沉三分。
    宁安明白,真实情况怕比这严重的多。
    丙方继续说道:“直隶府的士绅豪强,在此危难之际,非但不救济百姓,反而趁机囤粮,即便有朝廷军令,他们依旧推三阻四,不肯借粮给朝廷,待价而沽,想要趁机发一波横财。”
    说到这里,丙方叹了口气,有些无力的揉了揉额头。
    宁安也是有些头疼。
    按理说,直隶府遭灾,周围官府拨粮救济便可,但依照丙方所言,此次灾情之重,怕是难以想象,各地官仓估计只能勉强本地百姓所需,怕是腾不出手来救济直隶府。
    宁安看着丙方,沉声道:“敢问老师,庆阳还剩多少粮食?”
    咬咬牙,丙方无力吐道:“庆阳官仓约不过还有十五旦粮食。”
    得,又是一个死局!
    若是把陇右比作大荒,那庆阳就相当于天荒城,就算天灾太大,平日里所积攒的粮食也够当地百姓用好一段时间了,根本轮不到去开启官仓。
    一般来说,一府官仓贮存官粮为十五万旦,一州官仓贮存官粮为八十万旦,凡是有天灾人祸,当地官员来不及上达天听,可暂行特权,开启官仓,救济百姓。
    但一般开仓放粮也会有一个限度的,最多也就是三分之一,毕竟就算是救民心切,官粮亏损太多,当地主要官员政绩上也会有有所减分。
    陇右共有六府,一州,其中除了庆阳,当属直隶府最为富有,贮存官粮几乎是满满当当,但就这样的大城,现在所剩官粮居然只还剩十五万旦!
    换句话说,这种情况,只能是直隶府灾情举世罕见,庆阳官府两相权衡之下,还是认为丢了乌纱帽也比官仓失守更加来的划算。
    宁安面色渐渐凝重了起来,皱眉沉思,这也是他穿越后,第一次遇到如此棘手的问题。
    庆阳虽还剩下的十五万旦粮食,但却万万不能支援直隶府了。
    先不说庆阳自己是否粮食多少,就算真的把粮食都调过去,又能坚持几天?
    而且这些粮食我是直隶府最后的盼头,只要不调过去,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活着,一旦调过去,他们的希望就破灭了!
    放在上辈子,这又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问题不在朝廷,也不在地方官府。更不在黎民百姓,而且在那些手持大量余量的商人手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逐利就像婴儿喝奶一样,是天性,这无可更改。”
    “但想要解决这次危机,必须从他们身上打开突破口,只要把他们的粮放出来,直隶之灾,便可以解决。”
    “但怎么才能让他们乖乖听话呢?”
    “用道德约束?不行,天下商人利字当头,对于百姓来说有国才有家,但商人的宗旨却是先家后国,用爱国的大义根本说服不了他们。”
    “朝廷用强?也万万不可,不说外有两大饿虎,内更有宗门坐岸观火,一旦朝廷失去大义,宗门趁机出手作乱,大荒才是真正的困局。”
    “那就得让他们主动放粮,还是心甘情愿放粮,可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
    宁安自言自语,他在拼命分析,将所有的因素和可能的结果都罗列在一起,一点点抽丝剥茧,试图找到一个最为恰当的方法。
    丙方没有打扰宁安思考,反而看到这一幕,内心那是无比的欣慰。
    他是大儒,更是三公之一,他恪守士大夫所具备的忠贞品格,大荒太祖立浩,天子之位当立嫡不立长,他自当遵守。
    但他一辈子为大荒呕心沥血,并不希望未来大荒天子是一个昏君,更是暴君,所以当年丙方主动请旨去教习皇子们的功课,未尝没有考量宁安的意思。
    如今看来,无论是出身。学问,智慧,还是担当,眼前这个皇孙都是最为合适的继承人,这如何不令丙方倍感欣慰。
    “这孩子,可为大荒之君。”这是一位大儒、三公之首,心里对宁安的承诺。
    缓缓起身,丙方准备再往火盆里加几块碳石,现在虽已然入春,但夜里依旧冷意不减。
    丙方知道,宁安虽然其他方面都是妖孽般的存在,但唯独武学天赋…差了一些,至今还没有走到换血境。
    “不过这也不碍事,若是要天子去和他人比武力,又要其他人干什么呢。”老人这么想着,嘴上裂开了一模笑容,正准备一步迈出。
    “商人…逐利…经济学…这样的话,那便有了!”
    “什么有了?”
    “自然是如何解决直隶府困局。”
    砰!
    那是一声花生米落地的声音。
    宁安不解抬头,却见丙方震惊的看着他,嘴巴半上半下,颇有一些喜剧风采。
    “真的有了?”
    宁安笃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