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8页
    族长会说服他们的,度老爷还留在这里,就说明他们确信这事一定能成,不然早就回姑苏了。兰芳道。
    这是真的,重阳节这么大的节日他们都没赶回去,就是确信这事能成,这才留下的。
    说曹操曹操到,桑语这边刚念叨完,外面就传来脚步声,是兰秋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封信。
    县主,是姑苏老家那边的来信。
    桑语结果,拆开一看,信里问候了她的近况,并对她帮助族里获得圣旨敕封表达感激,最后说到了过继的事。
    七房诚哥儿大伯答应了把两个孩子过继,不过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桑庐留下的家产要封存,留给以后过继回去的孩子。
    这都是小事,那点子家产桑语不放在眼里,但既然人家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不觊觎过世兄弟的家产,她也不会说什么。
    拿着信,桑语穿戴好外出的衣物,去前院找桑度等人,商量着怎么举办这个过继仪式。
    族里那边其实已经办好了,诚哥儿和谚哥儿的名字已经写在了桑疾和桑李氏名下。
    但桑语这边,因为她朝廷敕封的县主,还得上报一下,然后取一个吉日,正式举办仪式。
    桑度是个文化人,文化人的通病,喜欢诗情画意,喜欢登山和参加诗会。
    桑度闲在没事,也经常出门,越是下雨天越喜欢,桑语找过去的时候,他并不在。
    询问了下人,知道他是约了友人喝茶,不一会儿就回来了。
    于是桑语去了两小家伙上课的书房,透过半阖的窗子,看到范先生正教导他们运笔,画一朵简单的花。
    范先生是正统的文人,琴棋书画都很不错,而且在他看来,这些陶冶情操的东西,某些方面来说,比经史子集更重要。
    读书科举要深研四书五经和八股策论,但一个劲地只看重结果,而不是培养心性,那也不是文人修养。
    桑语对此不发表意见,她一个现代人,应试教育长大的,也曾羡慕别人的精英教育,但那不是家里没条件嘛。
    现在这条件说是有,也可以说是没有,两个孩子真的要出息,还得他们自己考中科举,不然也就一普通读书人。
    但实际上,桑语对他们并没有寄予多大的期望,他们考中了是为了自己,考不中也是他们的人生。
    桑语已经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努力,多了两个考中的弟弟,那也不过是添砖加瓦,不决定本质。
    所以桑语让两个孩子自己选,他们要愿意,就多学一点,要是不愿意,那了解基础后,也可以放到一边。
    不过可能真的是文化氛围熏陶的结果,这两孩子都学得很认真。
    桑语看了一眼,就悄悄离开了,回到之前的花厅,正好桑度也回来了。
    听说姑苏来信后,桑度立刻猜到了结果,答道,我日前去了郊外的白马寺,询问了里面的高僧,大师说立冬是个好日子,宜祭祀,过继,进酒。
    好,我这就让人去安排。离立冬还有五六天,时间完全来的及,需要请什么客人吗?
    这些规矩,桑语是完全不懂的。
    桑度摇摇头,有我和你应叔庆叔在,你再请一个京城户籍衙门的官员做见证,你的户籍不是改到内廷司了嘛,你两个弟弟也得放在京城。这样也好,他们以后科举就不用回姑苏了,免得来回跑费事。
    还是要回去的,过年祭祀都是大事,等他们大一点,我肯定是要打发他们回去的,不能忘了根。桑语摇摇头,本来过继就该回族里办的,只是她和两孩子年纪都小,长途奔波实在不是件容易事。
    而她作为县主,也不好长期住在外面,就比如春节,万寿节,千岁节,中秋等,宫里必定开宴,官员还得皇帝准许,而他们这是有爵位的,是必须得去的。
    可以找借口不去一两次,但不能一年到头一次都不去。
    就比如之前的中秋,因为桑语在守孝,就没去,但到了年底的年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推脱的。
    桑度提了几个名字,都是他这些天结交的文人,桑语记下了。
    守孝的好处就是,什么大事都不能大办,所以除了桑度请来的那几位,也只有瑞王,顺天府尹下户籍衙门一位小管事,以及一位内廷的管事。
    仪式也挺简单的,在县主府设了小祠堂,把桑疾往上几代先人的牌位摆上,焚香,念诵一篇祭文,然后说一些为了子嗣传承云云...要过继哪房哪个人名下的孩子。
    最后就是鞠躬,上香,跪拜,再鞠躬上香,全程其实没桑语什么事,都是桑度在做。
    两个孩子一直跪着,最后才挨个喊人,高祖,曾祖,祖父什么的。
    最后再上完香了事,回到前院,由管家和桑度出面,招待那些人入席。
    瑞王喝了一杯酒,就离开了,其他人也不敢拦。
    说实话,有瑞王在这里,他们喝得都不自在,走了反倒是轻松了。
    瑞王的马车停在大门前,而桑语则等在大门后的回廊上,瑞王一过来,就见到穿着素白长袍,亭亭玉立的少女。
    少女脸上带着笑,见到他后,笑意加深,缓步走到面前,柔声细语,我就知道王爷肯定要走了。
    好长一段时间没见,少女并没有变得陌生,反倒是更加熟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