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二章别样的长征(20)
    1944年的夏天,完成了一年级课程的李政道,从永兴搬到了湄潭。这个时候,国立浙江大学在湄江西岸租用了200多亩土地,开辟浙大农场。
    时值盛夏,采茶季节已过,附近茶园里一片寂静,但农场里新近推广种植的马铃薯、蕃茄和洋葱,都已成熟,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暑假开始后,李政道几乎天天待在双修寺的物理系阅览室或实验室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向束星北和王淦昌请教。王淦昌也几乎天天泡在这里,他正在研究探测中微子的办法。
    20世纪30年代,粒子物理学家对原子核衰变时,出现极小的能量和动量损失感到不解,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存在着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中微子的假设,但这一假设长期没有得到实验验证。这一时期,王淦昌一直关注着中微子探测的进展。1941年,他想出了探测中微子的办法,但由于双修寺物理实验室的条件实在有限,他没有办法亲自动手探测,便写出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寄往美国《物理评论》杂志,《物理评论》杂志于1942年1月刊出了这篇论文。
    在湄潭,王淦昌不仅因为研究中微子而声名鹊起,还因为在研究中微子的同时去乡间放羊,而被湄潭人称为羊倌教授。
    到1943年的下半年,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迅速贬值,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生活费用暴涨103倍。国立浙江大学的教授们住在小城湄潭,比起昆明西南联大的教授,日子还算好过些,但家中人口多的教授都要搞些副业,才能糊口。看到数学教授苏步青自己种菜,王淦昌的妻子决定饲养奶羊,以补充家人的营养,放羊的任务交给了王淦昌,他乐此不疲。
    放羊这事一举两得。一,奶羊产奶能够帮助他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另外,奶羊要吃草,要到处去放牧,他自己就牵着它,在湄潭转来转去。
    王教授穿了个袍子,牵着个羊,他还欣赏欣赏这个风景,他说挺好,在外面空气也好,所以他也蛮高兴的。
    记得有一天嘛,天黑了,结果羊回来了,羊自己已经跑回家了,王淦昌没回来,王淦昌没回来,这个王淦昌夫人就老到门口去看看,怎么搞的,很晚了,王淦昌回来了,夫人就问他,羊呢,啊呀,王淦昌想起来,羊还丢在山上,羊还丢在山上,他说他要去找羊,夫人说,羊早回来了,说你在哪呢?然后那天就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时候的交通非常地不方便,通讯也不方便,然后浙大还订了许多国外的、国内的一些学术杂志刊物,这种学术杂志刊物是隔一段时间来一下子,隔一段时间来一下子,来一次就是一堆,来一次就是一堆。那天正好来了一些资料,王淦昌看啊,看啊,看入神了,他也忘了,不光忘记了回家,当然更加就忘了羊了。
    在湄潭的十字街头,牵着奶羊的大学教授王淦昌,一边走一边思考物理学的前沿问题,由于没有进行实验的条件,关于中微子的探测方法只能依靠脑力。
    王淦昌的论文在美国发表5个月后,美国物理学家艾伦就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实验报告——《一个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
    美国青年物理学家艾伦就是按照王淦昌先生的思路,成功地探测到了中微子的踪迹,这是当时是一个轰动世界的事件。艾伦也在他论文里面明确的讲,我的这个发现,所依赖的就是王淦昌先生的思路。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1947年发行纪念刊《近百年来科学之进步》,王淦昌被列为贡献人之一。40年后,美国科学家莱因斯首先发现中微子,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此王淦昌曾感叹说:“那时我只有三十几岁,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个黄金时代,但令人遗憾的是,那时的设备条件太差,许多好的思想和理论无法进行验证,如果条件能够稍为好一点,我相信我们会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的王淦昌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后,他的学生李政道会为自己弥补终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