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368 天命加眷
    汉祚高门 作者:衣冠正伦

    1368 天命加眷

    从去年至今,何充去世已经不是第一桩大臣死讯。

    早在去年,谢裒、钟雅便相继去世,这两人虽然都不在行台任事,但他们各自的死也都给行台带来不同的困扰。

    首先谢裒的死,令得潼关镇将谢奕不得不去职丁忧,其职事暂由河东督将李炳代任。不过确定了今年五月便将要发动总攻羯国之后,也无暇关照太多人情,谢奕在丧居几个月之后,此前不久行台已经发出夺情诏令,着他前往荥阳统率豫州军府将士伺机而进。

    钟雅死前仍在中书令位置上,主持建康行台事务。虽然最近这几年,台城越来越被架空,但行台远在洛阳,本身也是事务繁劳,江东的政务、吏治等各方面的细节有时候不能及时兼顾到的话,也需要暂委建康的台城。

    过去这几年,钟雅与行台配合的很不错,其人并不恃权专擅,与前几任执政如庾亮、褚翜、诸葛恢等人都不太相同,对于沈氏南人典掌国务并没有那么大的抵触,当然这也是大势所决定,但钟雅本人能够审时度势,坐镇理定江东。

    这数年下来,沈哲子也是多承此惠,因是对于钟雅的去世,心里也多感悲伤,一比刘超哀荣,给予颇高追赠。

    钟雅死后,江东便没有了一个坐镇主持的人物,虽然还有国丈卫崇。但卫崇其人,好浮华,性清虚,座谈客而已,真正的事务实在指望不上。

    随着钟雅去世,也可以说是中兴旧人在时局中的影响彻底告一段落,如今南北无论内外,凡在其位者,都是随着沈氏这些年强势崛起而得于职事者。至于旧年话事者无论是越府旧人,又或者元帝一系的青徐故旧,虽不可说是荡然无存,但也已经微不可计。

    其实在钟雅死后,特别年前年后这一段时间,无论行台还是江东又冒出一股议尊风潮,这一次甚至包括天师道的宗教人士们都有参与,几番奏报言是大将军故乡武康多有祥瑞滋生,意思自然是不言而喻。朝野之中不乏声潮,热议大将军应该要再进一步了。

    甚至包括行台谢尚等人,都不乏讨论九锡规格,乃至于建言希望世子沈雒先回建康云云。

    沈哲子对尊位不是不贪,他心里也清楚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应取之际若是不取,未来道路只会越行越窄。但他也并未因此而失于方寸,类似的话题,几年前其实已经进行过一次,当时的沈哲子便已经有了颇为成熟的想法。

    现在旧事重提,他的态度还是一样,那就是底线决不可失。北伐所以大义在执,是承晋讨逆,在此之前,他如果逾越了,那就是以逆讨逆,不独不利于当下新秩序的确立,千百世后也将沦为笑柄,是一个很不好的表率。

    “羯亡之前,不可妄议!”

    近来这段时间,沈哲子也一再向亲信之众表态,神态不乏严肃,以免他们自作聪明的误以为自己是事到临头的拘泥,要搞什么三奉三让的把戏。在彻底干掉羯国之前,他绝不会作贪位失义之想。

    止住这股妖风之后,沈哲子也并没有再继续拎一个人于台城代替钟雅,一方面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则是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钟雅所以能在此位,主要还是给南北时流一个缓冲与接受的时间。过去这几年,行台的权威已经越来越稳固,还要在江东强立一个所谓的台城执政,已经是多此一举。

    而且人的想法总是因于际遇而有所改变,新的人选没有经历过早前江东种种政斗之惨烈、以及给世道带来的巨大伤害,便不会拥有钟雅那种痛定思痛的恭谨。一旦大位骤得,难免浮想联翩,这是给行台树立麻烦。

    甚至于钟雅死后,沈哲子觉得已经没有再保留台城的必要,因是他委任王述为光禄勋返归建康,主持皇帝迁都事宜,将皇统正式迁入洛阳。这个过程很漫长,一两年时间未必做得完,但是台城宫寺官署逐步撤销,各种职能归入行台,已经开始在进行。

    至于建康政务方面,老爹沈充需要避嫌,沈哲子便任命二叔沈克担任京兆尹。这个任命稍有一些不合理,因为沈克旧年一直在主管沈家的商事,虽然也有官爵在身,但却都是一些虚职,骤加首郡太守,跨度有点大。

    而这桩任命,便是沈哲子对此前议尊风潮的一种侧面回应。自此之后,江东便成了沈家的自留地,需要绝对掌控。当然之后又任命卫崇为扬州刺史,则就是将这一意图再加一层包裹,不至于显得咄咄逼人。

    总得来说,有老爹留守江东,再加上过往多年的经营,江东局面纵有变化,也都是在朝好的方面发展,并不会给行台带来实际的干扰。

    话说回来,有的时候沈哲子都不得不信一些玄理。首先他能来到这个世界,便是一个最大的玄虚,当然这并不足动摇他多年养成唯物主义的观点,执迷于鬼神事务。

    还有一点玄虚则就是,如今南北虽然新旧更迭频繁,但是他们沈家作为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最近这些年居然很少发生丧哀事宜。当然正常的生老病死也有,但数量并不多,且真正目下的中坚族人如老爹那一辈的堂兄弟们,则完全没有壮夭和病老。

    这种现象,有的时候真让沈哲子不得不感慨或许冥冥中真的有什么天命加眷。

    这种幸运,其实在羯国也有,如石勒仅仅只是羯胡之中寒户出身,卑贱中的卑贱,甚至曾经一度沦为奴隶,其本身通过自我奋斗成为北方霸主已是殊异,其后继的石虎,抛开残忍类于禽兽的性格不谈,其实能力也是相当不俗,最起码能够在较长一个时期内维持羯国不崩,已经足可自夸了。

    如果这种天命带来的幸运能够稍作分润的话,沈哲子倒希望能够照顾一下另一位亡者,那就是山遐。

    山遐其人,执法酷烈,整个行台治下不知多少人恨不得他不得好死,但这并不包括沈哲子。沈哲子内心里真的希望山遐能够长命百岁,继续帮助他整顿吏治、肃清风潮。

    山遐执法,虽然酷烈,但能始终持正不偏,这一点是李弘所远远不及的,以至于其人于年初去世后,一直过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沈哲子都没能找到一个完全合格的替代者。

    当然并不是说过往这些年,行台就一点执法人才没有培养出来,相反还有很多,甚至馆院之中不乏标榜刑名的时流进学。过去一年时间里,山遐都是老病缠身,具体执法监察事务,都由其属下卞章等人执行,也都少有偏颇。

    但是像山遐这样的人物,想要得到还是需要一定的运气。其人出身名门,但又没有中朝名门浮华轻妄的恶习,因是在执法的时候,酷烈之外自有一种堂皇大气。作为一个执法者,是相当得罪人的,骂名在所难免,山遐能够抛开家门旧誉不念,专执绳法,这是一种先天的禀赋。

    行台两大酷吏,相比山遐,李弘要灵活得多,不会完全罔顾人情,这也是他风评不及山遐的原因之一,爱羽失羽。

    寒士中不乏刑名之才,而且没有什么声誉的牵绊,用起来肯定要比山遐更顺手,但也因为如此,容易失去底线,刑惩泛滥,失去执法者的真正意义,甚至将此当作一个媚上手段。这也是为何历代以降,酷吏都乏甚美誉的原因之一。

    沈哲子一度想将王猛召回行台来磨砺培养,但他也明白王猛的才器并不止于这一点,大才狭用,反而是一种局限。何况王猛目下在陕北战事中也表现上佳,不宜抽回。

    近来一段时间,沈哲子除了督令各边人、物的调度之外,抽空也在读书,读的则是一些申韩古籍包括秦汉各代律令,并且亲自执笔批注,结合自身的理解顺便融合一些后世的法制精神,希望整理出一套适宜于当下时代的刑律。

    未来,他则打算在馆院之中成立一个专门的司法学科,培养一批不独专精律令、更能在此道有探索推新精神的人才,形成一个有其渊源且能流传及后的流派,源源不断提供能够真正以维持社会基本秩序为己任的专项人才。

    毕竟刑名需要对话的不独独只是权威,更重要的是具有普世性的社会秩序,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百花争辉、广纳思辨的社会学科,而不是只局限为世道百家中的其中一家。

    相对于山遐的去世,何充的死在行台则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何充旧任司州刺史,其人在位、意义方面与钟雅不乏重复,又因为太近行台完全被行台频频的大动作掩盖了其人的存在感,以至于这些年来,许多行台任事日久的官员们竟不知洛阳还有一位司州刺史的存在。

    生时寂寂,死亦寂寂,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特别相对逆名伏诛的诸葛恢与幽愤而死的褚翜而言,何充的这个结局虽然平静了一些,但起码不是被世道以其冷漠残忍淘汰,未尝不是一种安慰。

    祭拜过何充,并安排其嗣子何放扶棺归乡安葬之后,沈哲子便匆匆告辞。行台还有诸多事务需要处理,他也实在没有太多时间盘桓于人情。

    1368 天命加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