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第63章:孟子
说实话,对于儒家当代的掌门人物孟子,蒙仲还是颇为好奇的,但很可惜的是,此刻他坐在两三百名儒家门徒的后面,根本看不到孟子的面容,这让他只能暂时收起对孟子的好奇,静静听着后者的讲述。
“……昔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子弗应。
可见,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翟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在蒙仲的倾听下,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平稳地讲述道。
『唔?』
蒙仲微微一愣。
此时孟子所讲述的,是「杨朱」与墨子的得意弟子、且墨家第二代钜子「禽滑(gǔ)厘(xī)」的一则对话。【ps:即“一毛不拔”典故的由来。】
他当然知道孟子所说的「杨朱」是何人,那也是他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贵己”、“为我”,哪怕已经死去三四十年,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世人,跟蒙仲的恩师庄子这位“其思想不被世俗所接受”的道家圣贤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但是不可否认,孟子其实有歪曲杨朱思想的地方。
蒙仲看过他道家圣贤列子所著的《列子》,书上也记载着这段杨子与禽子的对话。
但是,杨子并不是被禽子说得哑口无言,而是不屑于回答。
因为在《列子》中,这段对话还有后续——孟子只是截取了前一段而已。
按《列子》所述,当时杨子不屑于回答,但他的弟子「孟孙阳」则反问禽子:如果让你的肌肤受到些许损害但给你万金,你愿意么?
禽子表示可以。
孟孙阳又问:若使你断一肢,却给你一个国家,你愿意么?
禽子默然。
此后孟孙阳又问:若割掉你的首级却让你得到天下,你愿意么?
禽子哑口无言。
最后孟孙阳对禽子说道:一根毛比肌肤微小,肌肤比一肢微小。然而,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肢体,虽然一根毛只有身体的万分之一,但你为什么要轻视它呢?
禽子哑口无言。
是的,被说到哑口无言的,其实反而是墨家第二代钜子「禽滑厘」,而不是杨朱。
而此刻,孟子只截取了前半段,仿佛显得杨朱被禽子说得哑口无言似的,这或许瞒得过在场其他人,却唯独瞒不了蒙仲这位道家弟子。
随后,在孟子讲述完这段对话后,陆续出现很多声音批判杨朱的思想,斥责后者的思想“自私自利”。
说实话,蒙仲稍稍有点为杨朱感到委屈。
因为杨朱的思想,根本不是“自私自利”的思想,而是“不利天下、不取天下”,即主张在不侵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使天下变得更好,反过来说,倘若使天下变得更好的前提居然是需要一个人损失利益,这样的世俗又怎么能称作“好”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爱惜,保持自我的本性,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但也不必为了“使天下变得更好”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杨朱「贵我」思想真正想要表达的:如果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为自己,而不侵犯别人,这样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而如今,杨朱的思想却被歪曲成“一毛不拔”的吝啬、自私自利,而且还是被孟子这位儒家的掌握门歪曲成这样,说实话,这让蒙仲对儒家、对孟子的印象一下子就跌落了。
不过,蒙仲并没有出面揭穿的意思,原因很简单,一来这是各家学术之间的攻歼,他的老师庄子也曾夸大儒家的害处,各学派间的相互攻击,这在当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二来嘛,庄子不喜欢杨朱。
是的,同样是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非常不喜欢杨朱的思想。
庄子觉得,如果人人都将「贵己」作为准则,去做那些「不损害自己利益而使天下获利」的事,就会助长人的“区别心”,而区别心正是人损人利己的前提,这谈何「不取天下」?
因此杨朱思想不过是虚伪的歪门邪说、旁门左道。
『……还是当做没听到吧。』
听着诸儒家弟子批判杨朱思想,蒙仲暗暗想道。
没有理由为了维护杨朱思想,让自己的老师庄子因此发怒对不对?
想到这里,蒙仲就索性装作没听到,继续听着孟子讲述经义,或者批判杨朱思想。
或许有人会觉得,孟子用墨家思想去攻击杨朱思想,难道是觉得墨家思想更好么?
怎么可能!
仅片刻工夫后,孟子就开始攻击墨家思想了,比如墨家的“兼爱”主张。
据孟子所言,杨朱思想主张人人为己、这是不要君主的言论,而墨家的“兼爱”思想呢,则是不要父母。
儒家与墨家都提倡“爱”,其中儒家主张“爱有等差”,比如对君主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圣贤的爱,对普通人的爱,这都是存在区别的,也理应当存在区别。
而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提倡不分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对待亲人与对待外人应当一样,对待君子与对待普通人也应该一样,因此孟子攻击墨家思想是“不要父母”的邪说——你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待外人,你将父母摆在什么位置呢?
是故,孟子狠狠地批判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指责“兼爱”是一种不要父母、不要君主的邪说,而不要父母、不要君主的人,就是禽兽——可以说,批判地非常狠。
随后孟子又说,当今世上,充斥着杨朱与墨翟的思想,人们要么倒向杨朱的思想,要么倒向墨翟的思想,但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唯一可取的,便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就是用邪说欺骗百姓、阻止仁义的施行。
而仁义被阻止,就是放任野兽去吃人,人们也将互相残食。
似这种一家之言,蒙仲姑且也就听听,并且他还听得挺欢乐的,反正儒家批判的杨朱思想与墨家思想,跟他又没有什么关系。
待孟子“喷”完杨朱思想与墨家思想后,他便开始讲述他的“王道”、“仁政”思想。
孟子所提倡的王道,即以仁治国,仁即仁政,即希望君主宽厚仁慈地对待治下的子民,首先要使“民有恒产”,即子民拥有属于自己的财富,且君主要保护子民的财富不容许遭到侵害。
在“民有恒产”的基础上,孟子又主张轻徭薄赋,减少人民的负担,总结下来,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说实话,对于这些观点,蒙仲还是非常认可的。【ps:此时的儒家,还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待随后诸弟子提问时,有孟子的普通弟子提到了滕国,他询问孟子道:“夫子,我听说滕国是以仁政治国的国家,为何会沦落被宋国攻伐的下场?这是滕国的失德,还是宋国的失德?且齐国作为强国并未派人调和两国的阵仗,这是否也是失德的体现呢?”
听到这话,蒙仲低声对惠盎道:“这个人如果是孟子的弟子,恐怕要被除名了。”
惠盎苦笑一声。
但事实上,孟子并没有生气,他只是诚实地说道:“滕国被宋国进攻,只是因为滕国国小而已。以大吞小,以强凌弱,这是礼乐崩坏造成的结果。”
随后,孟子再次重申了“效法先王”、“施行仁政”的必要。
而在这基础上,天下各个学说都成为了被孟子那些弟子指责、攻击的对象,唯独没有庄子的思想。
说起此事,蒙仲亦稍稍感觉有点尴尬,因为他的老师庄子虽然是当代的道家圣贤,但他的思想却并未被广泛传播,在当代根本谈不上什么显学,理所当然,自然也不会被儒家所攻击——因为没有必要。
然而就在蒙仲这样认为的时候,却又听孟子有弟子问道:“宋国攻伐滕国,我儒家前往劝说宋王,但宋国的道家大贤庄周却无动于衷,坐视宋军进攻滕国,夫子您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听到这话,孟子皱了皱眉,因为孟子其实是挺尊敬庄子的。
就在这时,在纵列的席位中有人轻笑道:“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哪里会留心宋滕两国的战争,且这场战争又会使多少无辜之人受难呢?”
听闻此言,在场的儒家弟子们皆轻笑起来。
这阵笑声听在蒙仲耳中,极其刺耳。
他当即冷笑道:“在你们儒者歪曲诸家经义、以巧伪之说迷惑世人时,难道天下就能因此少了纷争么?可笑!”
“……”
顷刻间,笑声戛然而止,在场诸人纷纷转头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终于在横向坐席的最后一排,看到了横眉冷目的蒙仲,以及其身旁面色有些尴尬的惠盎。
『是惠盎啊,以及……此子方才说巧伪?莫非是庄子的门徒么?』
孟子微微睁开眼睑,看了一眼远处的蒙仲,眼眸中闪过一丝惊讶。
因为据他所知,宋国的大贤庄子,近二十年来从未收任何一人为弟子。
第63章: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