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9章 苦战难免
    攻打焦特布尔,可以说是帝国军队在南方次大陆战场上遇到的第一场苦战,而且颇具戏剧性。
    至于珀洛迪西边的那场战斗,最多算得上一场遭艰难的遇战。
    按照最初计划,第十七装甲师确实是准备强攻焦特布尔。
    毕竟在局面铺开后,梵军肯定会死守焦特布尔,因此除了强攻也没有其他选择。
    要说的话,也就是在珀洛迪的那场遭遇战之后,第十七装甲师自付卫民往下的几万名官兵全都放弃了幻想。要是中央军,哪怕只是中央军的主力部队都那么能打,接下来的战斗肯定会更加艰难。
    正是如此,第十七装甲师才投入重兵,以泰山压顶之势拿下了珀洛迪。
    在打下珀洛迪之后,付卫民没有急着让主力部队向焦特布尔推进,反到耽搁了几天,对部署做了必要调整。
    主要就是,把第171装甲旅与第173机步旅留在珀洛迪,让第172装甲旅与第174机步旅突前,以及让充当预备队的第175装甲旅跟上,与从抽调保障兵力组建的第17a临编步兵旅组成了第二梯队。
    这样一来,之前充当主力的第171装甲旅与第173机步旅反到成了预备队。
    从这番部署调整就不难看出,付卫民已经做好最坏准备,打算动用全部的兵力攻打焦特布尔。
    组建两个进攻梯队,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
    只有强攻军事要塞,而且敌人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才需要大费周章,把进攻部队分成多个梯队。
    这就是打消耗战的架势!
    毫无疑问,如果有其他选择,帝国陆军绝对不会考虑消耗战。
    别说现在,即便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陆军也只强攻过3座军事要塞,而且到最后为了减少伤亡都动用了重炮。有两座要塞被轰成了废墟,而另外一座要塞也是在炮击几十天之后才被帝国陆军攻占。
    到了战后,帝国陆军就不再强调攻坚能力。
    不是说陆军不需要攻坚能力,而是在越来越强大的空中力量面前,军事要塞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
    尤其是在波伊战争之后。
    严格的说,传统防御战术最后一次大放光彩也就是波伊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帝国陆军的攻坚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遇到错综复杂的地下坑道的时候。正是受到波伊战争的刺激,帝国军方在战后加大了攻坚武器的研制力度,而且以空军为最。关键是,巨大的投入收到了不错的汇报。到了波沙湾战争,坚固防御工事不再是进攻部队的拦路虎。
    空军的攻坚利器就是各种规格的钻地炸弹。
    实战早已证明,用报废的舰炮炮管制造的钻地炸弹是对付坚固工事的利器,再加上激光制导,能把效率提高上百倍。这就意味着,按照传统军事思想修建的防御工事都将变得毫无价值。
    不管有多么坚固的防御工事,在钻地炸弹面前全都脆弱不堪。
    比如在波沙湾战争当中,帝国用2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打击一个深埋目标,并且将其摧毁的战绩。哪怕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的威力还不够大,帝国空军还有10吨级,只能用运输机投掷的超级炸弹。
    只是,攻坚作战依然需要足够的时间。
    仍然拿波沙湾战争来说,攻打一座要塞化的大城市,至少需要数十日,才能摧毁大部分坚固防御工事。
    如果只是一场局部战争,那还没什么问题。
    可是,在全球大战当中,这就是问题!
    不然的话,在攻打代奥格尔的战斗中,陆战队也不会动用缴获的大口径迫击炮。
    到了焦特布尔,情况也一样。
    可惜的是,那些缴获的重炮全都在第五陆战师手里。再说了,炮弹也所剩无几,肯定没办法满足作战需求。
    按照付卫民提交给司令部的作战计划,预估的作战伤亡达到了5000!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此之前,包括第五陆战师在内,在地面战斗中伤亡的官兵总共都不到5000。
    当时,付卫民还在珀洛迪组织突击部队的基层官兵,搞了个誓师大会,感情几个旅的官兵全都是敢死队员。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专门叮嘱付卫民,在焦特布尔稳打稳扎,不需要急于求胜,尽量保存战斗力。
    结果就是,付卫民顺坡下驴,马上对攻打焦特布尔的作战计划做出了调整。
    从这个角度看,付卫民之前摆出强攻焦特布尔,要跟梵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多半是做给丁镇南看,其根本目的,还是希望丁镇南降低目标,减轻第十七装甲师的负担,从而保存战斗力。
    不要忘了,在打下焦特布尔之后,还要攻打斋普尔。
    当然,丁镇南肯定能够猜到付卫民的用意,因此发报去叮嘱,也只是让付卫民能给手下官兵一个交代。
    关键就是,在做了调整之后,确实没有强攻焦特布尔的必要,或者说不用急于一时。
    第十七装甲师冲得太快,说不定还会打乱战略部署,那就得不偿失了。
    按调整之后的部署,第十七装甲师的突击部队在12月3日杀到焦特布尔郊外,在2天之后完成合围。
    说是包围,也只是控制了主要的交通要道,算不上严密。
    接下来就是漫长而且持久的火力打击。
    到12月10日,火力打击进入到高潮。
    没错,就是部署在代奥格尔的炮兵在这个时候也加入了进来。
    之前几天,代奥格尔那边的炮兵,主要还在支援第五陆战队围歼南方集群,毕竟占领代奥格尔的是陆战队。
    那20多门远程火箭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代奥格尔到焦特布尔的直线距离,就只有150千米,就算离得最远的梵军阵地,也不会超过200千米。
    这个距离,已经能够使用刚刚交付给作战部队的卫星制导火箭弹。
    毫无疑问,这才是关键所在。
    之前已经提到,在第三次军事变革的推动之下,帝国耗费数百亿金元打造了全球第一套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有了这个基础,帝国军方才投资研制各种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制导武器与弹药。
    其中就包括制导火箭弹。
    相对其他制导方式,卫星制导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价格更低廉,二是对搭载平台没有特殊要求。
    虽然存在一些缺点,而且很多还难以克服,比如说容易遭到干扰,以及制导精度算不上优秀,但是相对的,这些缺点都能够容忍,尤其是弹药消耗量极为巨大的全球大战,低廉的价格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
    正是如此,在第三次全球大战爆发后,原本不被看重的卫星制导弹药,立即成了前线部队的追捧对象。在作战部队的要求下,后方的兵工厂也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各种型号的卫星制导弹药。
    严格说来,其实是生产卫星制导组件,以及装配好的控制导引头。
    火箭弹使用的,就是控制导引头。
    为了降低使用难度,帝国陆军一直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接口,而且大口径火箭弹的引信全都置于弹体前端。这么设计的初衷,除了便于前线官兵操作与使用,比如在作战的时候能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引信的工作方式,炮手使用简单工具就能够完成,更主要的是在为安全考虑,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才把引信装上去,确保在运输与储存状态下,火箭弹不会因为意外因素引爆。
    显然,在设计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过后期改装。
    因为引信前置,所以只需要更换引信,就能够设定战斗部的工作方式,而且通过更换安装引信的弹体,增加其他的功能。比如说,在外面安装4片由制导系统控制的舵面,就变成了制导火箭弹。
    其实,所有制导火箭弹,都是由安装在弹体前端的鸭翼控制。
    相对来说,卫星制导火箭弹的结构最简单,只需要一部卫星信号的接收机,以及相关的联动控制系统。
    关键还有,可以由前线部队自行对火箭弹进行改装。
    办法也很简单,用卫星制导控制段来替代原来的引信段,并且在使用之前,装上1块专用电池就行了。
    改装之后的火箭弹,比普通的型号稍微长一点,不过没什么影响。
    相对于普通火箭弹,卫星制导火箭弹除了精度更高之外,还有一个纯属意外的收获。
    射程更远!
    在进行验收测试的时候,帝国陆军就发现,制导火箭弹头部的控制舵面具有一定的增升效果,能稍微提高火箭弹的射程。因为精度有保证,误差也不会随射程增加而增大,所以制导火箭弹提高射程的价值很明显。在后来,进行相关开发的时候,帝国陆军的工程人员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增程手段。
    通过改变飞行弹道提高火箭弹的射程。
    普通的火箭弹,采用的都是比较典型的抛物线弹道,跟炮弹相比,只是前段有一个较为平直的动力飞行段。
    要想提高普通火箭弹的射程,要么采用增升的弹翼,要么装填更多推进剂。
    前者,会严重降低飞行的稳定性,导致误差大幅度增加,而在提高了射程之后,会变得更加难以接受。
    打得再远,打不准都没有用!
    后者,必然会影响有效载荷,也就是战斗部的质量,由此导致火箭弹威力降低。
    因为误差并没降低,所以在威力减弱之后,火箭弹的毁伤能力必然会直线下降,打击效率自然是大不如前。
    有了制导系统,那就不同了。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制导火箭弹可以采用更陡峭的弹道,在发射之后迅速爬升到数万米高空,在空气稀薄,阻力更低的高空飞行,在不增加推进剂与不采用增升弹翼的情况下提高火箭弹的射程。
    当然,精度降低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此外,这种提高射程的思路,已经被海军采纳,准备用在新式舰炮上。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能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大量采购卫星制导火箭弹,还一举把射程提高到200千米。
    这些所谓的制导火箭弹,其实都是在前线拿普通火箭弹改造而来。
    至于性能,在炮击乌代布尔的战斗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虽然精度稍微差了一点,平均误差达到15米,但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在最大射程上比普通火箭弹高了一个数量级。至于容易受到干扰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或许是梵军不具备干扰卫星信号的能力。相对的,低廉的价格,以及极为强悍的威力让卫星制导火箭弹大受欢迎。
    在很大程度上,大口径制导火箭弹就是陆军炮兵手里的重磅炸弹。
    过去必须呼叫空军,使用航空炸弹摧毁的坚固目标,现在可以让炮兵来干,而且炮火支援到来得更加迅速。
    当然,对前线部队来说,卫星制导火箭弹还有一个实战价值更巨大的优势。
    不需要安排侦察兵去离目标足够近的地方,拿着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
    这个优势所具备的头号价值,不是能够降低前线部队的伤亡,而是大幅度提高了炮兵的作战效率。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
    之前,使用激光制导弹药的时候,都需要在执行引导任务的人员部署就位之后,才能够发起打击行动。
    因为引导人员未必能够随时保持状态,而且靠前部署的风险极大,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发现了目标之后,附近却没有引导人员,执行打击任务的炮兵或者航空兵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的看着开火机会从面前溜走。
    有了卫星制导弹药,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正是如此,不止是炮兵,航空兵也爱上了卫星制导弹药,特别是价格低廉,可以随便使用的卫星制导炸弹。
    不说别的,仅在12月10之前的几天里面,空军的作战飞机就向焦特布尔投掷了上万枚卫星制导炸弹,把地面上的,能够辨别的军事目标全都撸了一遍。要不然,第十七装甲师早就呼叫炮火支援了。
    持续的大规模炮击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到12月14日,也就短短的4天,回归第十七装甲师名下的那个远程火箭炮营,就用行动证明“战争之王”的名号不是吹出来的。在持续的猛烈炮击下,焦特布尔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其实,这也变相证明了一个问题。
    这座城市,确实是一座军事要塞。
    如果没有前期炮火打击,立即就发动地面进攻,第十七装甲师在攻入城区之后肯定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
    只是,持续的火力打击,依然没能彻底消灭焦特布尔的梵军。
    接下来依然是一场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