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天空被乌云笼罩着,不时有雨点从空中落下来。四周都湿漉漉的,一些道路低洼处还有积水,被吹断的树枝有的还没有来得及清走,斜挂在树上,彷佛受了重伤的士兵。王石孙教授一边开车,一边叹气。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是不堪一击。半个月前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一场大海啸,夺走了当地十七万人的性命。虽然这次海啸没有影响到这个城市,可是诡谲的天气,似乎预兆着另外一场灾难。刚刚下过的几场暴雨,大概是一个警告。
前面塞车塞的厉害,半天才走了两条街。离实验室还有一半多的距离。王石孙教授抬手看看表,指针已经指到八点十七分,看来,八点半之前是无论如何赶不到实验室了。他想给实验室的同事打一个电话,刚拿起电话来,电话就响了。
“喂,是王老师吗?”一个男子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熟悉,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王老师你好,你不记得了吗,我是你的学生罗亦君啊。四年前,我在你的实验室里帮忙…..”
“罗亦君?”王石孙想起来了。四年前在他的实验室和一家医科大学合作一个项目,大学派了一群学生过来帮忙,其中有一个学生,经常剃一个小平头,带着副近视眼镜,平时不太爱说话,经常摆弄实验室的仪器,他的名字就叫罗亦君。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似乎对生物学没有太大的兴趣,听说项目结束后他就大学毕业了,然后就失去了联系。
“哦,我想起来了。罗亦君!”王石孙说道,“你好啊。”
“王老师,你现在在哪里?我刚才打电话到实验室,他们告诉我你还没有去实验室。我有些东西想让你看一看。”
王石孙看看前面,长长的车队依然一动不动,道:“我正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你现在在哪里?”
“我现在在离实验室不远的一家宾馆,宾馆的名字叫丽天宾馆。如果你方便的话,我想请你来宾馆一趟。这个东西…不太方便带过去。”罗亦君说道。
“丽天宾馆?”王石孙想起来了,那家宾馆离现在自己不远,从这个路口拐过去,马上就能到。“是什么东西?”
“这个东西….我也说不清楚,但我觉得你应该看一看,我是特地从广州赶过来,就是要你看看这些东西。也许,你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总之,很奇怪的东西。”
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能让这个好多年都不联系的学生千里迢迢的跑到这里来,专门带给自己看?王石孙的好奇心顿然被打动了。
王石孙说道:“我离你的宾馆很近,我现在就赶过去。你住在哪个房间?”
罗亦君道:“我到宾馆门口等你,再见。”
王石孙挂掉电话,又给实验室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晚点过去。然后将车开出了直行道,拐弯向丽天宾馆驶去。
在离丽天宾馆不远的地方,王石孙就看见宾馆门前站着两个人,其中一个剃着小平头,带着眼睛,正在向路两边张望。王石孙认出来了,他就是罗亦君。
王石孙教授刚走下车,罗亦君就赶了过来。几步走到车前,一把抓住了王石孙的双手。
“王老师!”罗亦君抓着王石孙的手,像一个久别的孩子一样兴奋。
王石孙教授笑着打个招呼。
罗亦君转身向身后的人介绍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石孙教授,我的老师。”转身向王石孙介绍道,“王老师,这是我的同事,南方海监局海上救援中队的孙明。”
“海上救援中队?”王石孙打量着眼前这个叫孙明的中年人。他的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肌肉结实,脸上有长期游泳烙上的水锈痕迹,嘴唇有些爆皮,大概是经常吹海风的缘故。
“我离开学校之后,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被分配到南方海监局,海上救援中队是我们的下属单位。”罗亦君介绍道,“这次专程来找王老师,是因为这次海啸。”
“海啸?”王石孙有些疑惑,道:“我是一个研究生物学的,海啸的事情不是应该找气象或者海洋研究部门吗?”
罗亦君一边带王石孙往宾馆走,一边介绍道:“这次海啸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我国,但是还是有一些出海打渔的渔民受到了伤害。单是海南一个陵水县,就有三十多个渔民遇难。这次海啸来的太突然了,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孙明他们在海上捞上了二十多具尸体,还有些遇难的渔民,他们的遗体到现在都没有找到….”
王石孙一边跟他们走,一边听着罗亦君的介绍,他越听越糊涂。
很快他们来到宾馆的302房间,孙明上前拿出钥匙打开了门。
王石孙一进门就看见房间的桌子下面放着一个半米见方的皮箱。箱子外面好像还裹了一层透明的东西。在透明的东西上面有“南方海监”的标志。
罗亦君将箱子提起来,放到桌子上,示意孙明将房间的门关上。
罗亦君道:“这次来找王老师,我也觉得有些冒昧,临来的时候,我们也犹豫过。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非常的奇怪,我想,只有王老师能解释这些东西。当然,这些东西和海上的搜救行动没有关系。但我们还是担心,所以,我一再提议,要让王老师来看一看。希望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王石孙皱起了眉头,他实在猜不到罗亦君千里迢迢的来找自己的目的,刚才罗亦君的解释,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大的迷惑中去。
罗亦君撕开了箱子外面裹着的薄膜,一股海腥味渐渐地散了出来,这味道中还夹杂着另外一些奇怪的味道。
“王老师,你千万不要害怕,你要看到的完全是一件很奇怪的东西,但你不要害怕。”罗亦君说着,拉开了箱子的拉链,缓缓地打开了箱子。
一股臭味扑面而来。
“啊?!”尽管做了准备,但是王石孙还是忍不住叫出声来,脸色一下子变的苍白。
箱子里面是一个密封的塑料袋,那塑料袋里面装的竟然是一个人的小腿。虽然经过了海水的浸泡,但白森森的肉皮还是透出微微的红丝,小腿肚子上的肉有一半似乎被什么腐蚀掉了,丝丝缕缕的吓人。
“这……”王石孙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他瞪大眼睛看着罗亦君,下意识的往后退了一步。
“王老师,你不要害怕。”罗亦君忙解释道,“这是海上救援队打捞上来的一部分遇难渔民的残肢。我们要让你看的不是这个东西,而是这个残肢上的东西。”罗亦君一边说,一边从旁边拿出一个纸袋,从纸袋里面掏出一叠照片。
罗亦君说道:“我们打捞上这个残肢之后,发现这个残肢上有些非常的奇怪东西。我们取了这些东西进行了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肢体上腐烂,并不是海里的鱼类撕咬造成的,而是另外一些东西造成的。”
孙明插话道:“凭我们海上救援队的经验,这部分小腿并不是海里的鱼咬断的。而是船上的硬物砸断的。我们推测,可能是海啸造成的大浪将船打翻了,这个遇难人员可能死死的抓着船上的东西,小腿绑在了船上。在船翻倒得时候,他的小腿被飞起的硬物,可能是船锚给砸断了。”
“这个小腿掉进海里之后,并没有遭到其他海鱼的撕咬,但是它被另外一些东西当成了食物。在这些肌肉组织里,我们发现了一些其他东西,就是你看到的,残肢上的黑色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开始我们怀疑是附近的海域遭受了污染,但是,这些东西的出现不是污染能够解释的。”罗亦君一边说,一边将照片递了过来。
王石孙教授接过这些照片,立刻瞪大了眼睛,因为显微镜下发现的这些东西,他是既熟悉又陌生。
照片上的东西分明是一个原始的原核生物,而在这个原核生物周围竟然是已经消失了2亿多年以上的三叶虫,甚至有些三叶虫还处在原甲期。
“这怎么可能?”王石孙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按照进化论的研究,地球生命的最初起源,来源于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在15亿年前,这些原核生物开始进化成多细胞的真核生物,而在6亿年前,才出现了三叶虫这些无脊椎的生物,更重要的是,三叶虫这种无脊椎动物早在2亿年前就消失了。人们之所以知道它的存在完全是因为各地发现的化石。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以发现的三叶虫化石来推测当地的地质年代。然而现在,活着的,或者准确的说曾经活着的三叶虫竟然出现在了王石孙教授的眼前。
王石孙的脑子有些眩晕。他在激烈的思考着。他简直不能相信眼前的一切。如果这些三叶虫是真的曾经活着,就说明三叶虫并没有灭绝,那么以往依靠三叶虫化石判断岩层年代的方法都是错的。曾经有人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了人的脚印,由此科学界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认为三叶虫在人类出现之前并没有消失,而或者人类出现的历史应该由现在的两千万年前至少上推到三叶虫存在的历史2亿年前。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人类出现的历史比恐龙都早。这怎么可能呢?
王石孙疑惑地看着罗亦君,一会儿又轻轻地摇了摇头。
罗亦君知道王石孙的意思。王石孙怀疑是罗亦君造假,弄假的三叶虫来骗自己,但是王石孙教授是个极严谨的人,尤其对待科学问题更是严谨。王石孙在日常生活中很平易近人,但对待科学问题从来都是严肃认真的,很少有学生敢跟王老师开科学上的玩笑。他不相信罗亦君会冒着被当成杀人犯得危险,带着半截人类残肢从广州飞过来,跟王石孙开这样大的玩笑。可是,这些照片,还有这残肢上的东西,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罗亦君看出王石孙眼中的震惊,他指着王石孙手中另外一张照片说道:“王老师,你再看这一张照片。这上面的东西也是在同一块残肢上发现的。”
王石孙赶忙低头去看,这一下他彻底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这张照片上,除了三叶虫之外,居然还有一条类似弓鳍鱼尸体的小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弓鳍鱼最早出现在2.13亿年前,它怎么会和三叶虫出现在一起?弓鳍鱼是一种贪婪残忍食肉性低等级有脊椎生物,难道残肢上的撕咬是这些弓鳍鱼干的?可是它们怎么会和三叶虫搞到一起呢?不可能。
王石孙放下照片,不顾恶臭,靠近皮箱,低下头,仔细看着那半截残肢,他已经被罗亦君带来的东西深深地吸引了。
“王老师。”罗亦君提醒他道,“要不要去实验室?”
王石孙抬起头来,盯着罗亦君道,“这东西是在那里发现的?”
孙明道:“这是我们海上救援队的队员在海南陵水附近的海滩上发现的,像这样的残肢还有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王石孙的眼睛里放出光芒来,他一把抓住孙明的胳膊,道,“其他的部分在哪里?”
孙明伸伸胳膊,王石孙发现自己失态了,忙放开了手。
孙明道:“还有一部分,我们送到了当地的殡仪馆。如果来的及的话,应该还在殡仪馆的冰柜里冷冻着。”
王石孙道:“马上带我去看看。”
罗亦君道:“老师,你现在就可以跟我们去吧?不回实验室了?”
王石孙说道:“如果这些都是真的,人类的历史可能要重新改写了。好多科学结论都会被证明是错的。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吗?”
罗亦君笑道:“我就知道,王老师还是这样的急脾气。所以,今天下午的机票我都买好了,王老师收拾一下,我们下午就走。”
王石孙点了一下头,道:“好的。我们下午机场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