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不伦不类的大学
    林非把录取通知书拿在手里,真想把它撕了,林非的心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一方面录取的学校不理想,不想去上是因为将来毕业后要当老师,当老师谁瞧得起啊;另一方面不去上又怕复读一年考不上反而浪费了吃商品粮的宝贵机会,学生们读书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脱离泥巴腿换干净腿吗?土饭碗换成铁饭碗吗?可是就这样去上学心里终究不甘啊,就像比赛一样本来可以战胜对手的结果打了一个平手,心里肯定憋气啊!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结果。其实林非心里深处灵魂深处就是想考进省城去,这样就可以有机会见梦花了。梦花就是他的一个平局,他不得不无奈的接受,你现在即使考上大学了又能怎样?人家在大城市你只是在家乡的市里面读一个不伦不类的学校,说她是大学就这唯一的一个班说她是中专却还有一个大学班,能跟省城的学校比吗?这不是让自己的死灰复然不了吗?本来就燃不了。在一中复读的时候竟然和梦花表姐的儿子在一个班,梦花的事情也听到一些当然都是对自己有杀伤力的,比如说梦花为了读书交了男朋友,男朋友供她读书。这对林非是双重的杀伤,一是自己彻底没有希望;二是自己的恋人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曲线读书。做为一个男人你能忍心这样吗?你不忍心这样又能怎样?学无半斗半斗半斗的半斗手无缚猫缚鸟缚鸡之力。只能是情何以堪?孰不可忍孰可忍!

    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都很高兴,可是自己家的孩子怎就不高兴呢?母亲始终没弄明白,也弄不明白,只好闷在心里不好问出口,但为了奖励儿子读书还是咬牙为儿子买了一辆28的野马牌自行车,孰不知这辆车竟成了儿子的爱情专车。

    林非虽然不原去上学,但也不得不去上学,形势所迫情非得已。

    这个师范学校坐落在s县西南,距大堤4里路距县城2里路,距该县著名的宋玉水库有3里,而该师范学校跟宋玉故里毗邻,距南面的楚皇城10公里,从师范学校旁边经过的白里长渠就是楚国的时候修建的,在白里长渠经过楚皇城的旁边就是著名的伍子胥鞭尸处。关于白里长渠,有以下传说.

    一说长渠是公无前596年楚庄王时令尹孙叔傲所修,因为在史记记有孙叔傲引沮漳水灌云梦大陂的传说,古沮漳水是今蛮河,云梦大陂并非云梦泽而是形容陂塘范围广,面积大,为湖泊沼泽区,又名“庐江陵”。今城区东西南三面古有铁甲湖,苏湖、蓼子湖等,当是云梦大陂范围,意为先引河水灌陂,再放陂水灌田。

    二说长渠原本为战渠,也才知道长渠之所以又叫“白起渠”,是因为此渠为秦将白起所开。这也是传统说法。最早见于公元500年前后成书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白起渠灌田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白起立碣“以竹筱石,葺土而为碣”。即以小竹包石,以土填补缝隙而成拦河坝。

    而长渠之名最早见于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

    “武安南伐勒齐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蛮流犹入在宜城。”这是唐代胡曾《咏长渠》中的诗句。说的是古长渠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原本为战争而为,孰知后为农所用。战后,民用此渠灌田,“战渠”由此变“灌渠”,并把渠道与附近一系列陂塘串联起来,使其灌溉面积扩大。所灌之处,皆为“膏良肥美”之地。百姓从中获益,是故将白起所筑之渠呼之为“白起渠”。

    伍子胥鞭尸,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史记·伍子胥列传》: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吴越春秋》有这样的记载,“吴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这段记载颇为形象:伍子胥在朝楚平王的尸体抽了三百大鞭后,还左脚踩住其肚子,右手捏着他的眼睛,指责他为什么听信谗言,把他的父亲、哥哥冤杀了。对于伍子胥的辱尸行为,有不少人同情他,认为情有可原,报仇嘛。实际上从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来讲,即使死者生前再有过,对其尸体下“毒手”都是不道德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对伍子胥的行为表达了否定的观点,“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这些古老的故事也许被他们的后代早已忘却了,但他们的后代并没有忘却另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宋玉,他的文章上过学的孩子们都能够背上几句来,“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还有宋玉的“大王之雄风而也”、“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一直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s县城还是张自中叱咤风云抗击日寇英勇献身的地方,也是前国家副主席李先念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当他还是国家财政部长的时候曾经来过s县,看到该县的水泥的路云雾的天、看到因汉水而使两岸交通不便的时候,拨款修路建桥造福两岸人民。

    在这样一个有历史陈淀有文化素养的古城,应该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才对,否则对不起祖宗啊。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