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顺皇帝要见血
    “罪臣邱民仰叩见吾皇万岁。”

    津门卫城内,数日心惊神忧的逃亡生涯终于结束,心神终于安稳下的崇祯皇帝方喘了一口气,就收到了一个噩耗——蓟辽总督邱民仰这般狼狈的到来,几乎就是在预示着吴三桂的选择啊。

    “贼子,好贼子!枉负圣恩,枉负圣恩……”

    崇祯帝恼怒异常,他自问自己从没亏待过吴三桂,后者打了败仗,他都还升吴三桂的官,整个关外军事都赋予吴三桂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现如今,吴三桂就这般报答大明的吗?

    “他就不怕朕将吴氏满门都……”

    来到了津门,看到了城外卫河(海河)上飘着的一艘艘战船,崇祯帝的脾气性格似乎一下子就恢复成了原先模样儿了。或许是感觉着自己的生命已经再无危险,他的心态就又有了一次变化吧。

    从燕京时期的灰心丧气,自感人生的失败,变回了一些早前的老秉性。

    ——性情多疑、刚愎自用、刻薄寡恩、遇大事而慌张。

    像吴三桂不是个好人的猜测,在燕京时候他不就已经有想过吗?现在还有什么可恼怒的?

    或者说他的恼怒有用吗?还不如省一点口水,来考虑接下的局面呢,再不行也能多考虑如何处置吴氏一门啊。

    别看吴三桂拥兵自重,玩的潇洒。他的老爹兄弟,还有娇妻美妾儿女,可都在崇祯帝手中握着的呢。

    邱民仰低着头根本不说话。

    “你觉得……,那贼子何时会降于李贼?”

    后者手中握着好几万人,一旦正式投效了李自成,李自成在东线就再无担忧了。可不就能全心全意的来对付津门了?崇祯帝这点眼光还是有的。

    邱民仰人跪在地上,可他脑子转的还很灵活,心中斟酌的言道:“臣以为此事非一时之功。”

    “吴氏根基不止在于关宁军,更在于辽东军民,此二者休息与共,乃一体两面。若有军无民,则关宁军不战而军心自乱。

    吴三桂初降李贼,岂敢自送把柄,将命门操于贼手?

    故而,吴三桂便是降贼,二者也需就辽东军民安置事宜好生探讨一二。”

    邱民仰觉得,李自成便是有了吴三桂的投效,恐怕也不能立时削减吴氏的军力,反而还需以大笔的钱粮恩养之。

    吴三桂军短时间里怕是不会离开山海关一带的。

    那样的话也一样会生出隐患来,因为他们距离京城太近,除非是李自成想定都于长安,否则吴三桂军就终是李自成的一大威胁。

    但李自成怎会放弃燕京还都长安吗?

    关中之地已经不是千年前的关中了。定都长安,只一个粮食问题,就能让李自成捉瞎。

    连续多年的灾害兵乱,关中民生凋零,被摧残的比之北直隶、齐鲁、中原来也不差多少。

    邱民仰心中根本不认为李自成会还都长安。

    所以,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终究是要移镇的,而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数万关宁军的安置,还有一二十万军民的安置,都需要吴三桂与李自成详谈的。

    这吴三桂降贼的事儿,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了的。或者是,吴三桂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兵权。

    可这怎么可能?他要是真的愿意,他如何就不直接来津门勤王呢?

    四五万辽军便是只能拉来十分之一,那也会让吴三桂成为崇祯帝手下肱骨之臣,继而成为接下南明一朝中的第一大将。可他没有这般不是么?

    面对崇祯帝的时候,吴三桂舍不得手里的兵权;那面对李自成的时候,他就能舍弃么?

    开玩笑。

    邱民仰脑子里忽的生出一个念想,或许吴三桂还真不会投效李自成呢。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放弃把这一想法向崇祯帝讲出来。

    他能对眼前的陛下说什么呢?说吴三桂有可能不会去投李自成,那吴三桂会去投谁呢?反正这家伙不愿意来津门勤王,就已经说明他不会选择大明了。

    吴三桂在邱民仰心中已经是个乱臣贼子了,但邱民仰到底没有将他想的太坏。潜意识里都不存在吴三桂降清的揣测!

    但现在的吴三桂却真的准备给多尔衮去信了。

    杨村里的郑芝龙也在给江南的江哲、沈楠光去信。这北地剧变,不知道会引得多少流民难民往南逃,郑芝龙让他们二人注意一点。

    同时呢,也叫二人密切注意江南官场的变化。

    崇祯帝已经到津门了,想要下金陵还不容易吗?甚至于这封信传到他们二人手中时候,江南官场很可能已经躁动起来。崇祯帝举朝南迁,已经安然退入津门的消息,可能都已经传遍江南了。

    到时候会有很多人跳起来。

    郑芝龙想看看内中有没有可被他收为己用的人,就好比一些阉党。

    之前若不是顾忌声名,他早就使人招揽阮大铖这等人了。

    人阮大铖怎么了?是你东林党自己人搞内讧拦了俺上进的路,魏忠贤这个时候伸手扒拉了我一下,这明显就是一种手段呢。虽然我贪恋权位,真就接住了这块大肥肉,从而也算证明我的人品的确不咋地,但我也没为恶,没胡作非为不是?

    在郑芝龙的眼中,阮大铖为人反复,固然不足道,然其之所以臭名昭著,盖是因反出东林。是得罪了掌握着江南舆论话语权的东林党,这坏名声如此才招惹来的。

    而其反复之故,东林中人又有六七分责任。错的不是一个阮大铖。至少这阮大铖是事出有因。

    自古小人而有才者,那是多了去了。每逢社会发生疾遽变革之时,如此一类人就尤其多见。

    阮大铖算是一个,钱谦益尤其突出,吴伟业、龚鼎孳也尽皆如此。如此,人品虽差,但是文采斐然的“社会精英”,郑芝龙真不介意招揽几个来。

    至少在阮大铖在他眼中比钱谦益顺眼多了。

    之前郑芝龙顾及行事,对阮大铖等一直是‘视而不见’的,现在却已经是可以接触了。他相信阮大铖若真给自己效力了,那一定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编出几个有趣的话本、曲本来的。

    比如孝庄与多尔衮不得不说的故事了,比如黄台吉娶了姑姑再纳侄女的那啥行径,还有将给自己生育了儿女的侧福晋赏给手下的大臣的事儿啦。还有老奴杀弟杀子的行径啦,以及鞑子在关外的剃发易服等政策……,这都是可大书特书的。

    而至于清军数次入塞过程中,发生在北方大地上那一幕幕惨剧,更是有的题材让阮大铖发挥自身在戏曲事业上的优秀创造力。

    如今的时代,戏曲就是后世的电影,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手段。这些剧本只要搞成功,那不仅能在军中掀起将士对满清的蔑视和痛恨,还能在民间卷起巨浪。

    当然,这封信还有可能先在江哲、沈楠光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来。郑芝龙却不去想这个!

    一些事上他会顾及手下人的感受,可却不意味着他事事都要先考虑他们的心思。

    停下笔,郑芝龙看着信纸上一个个小方块字,心中还很有成功感的。这三年来他常有练字,如今的亲笔字虽也不能夸一声好,但至少能见人了。

    “把这封信传去金陵。”郑芝龙向人吩咐了一声,接着就使人给自己披甲,再叫马兵准备好,他要带人出去看一看。

    大军在杨村已经停了三天,雨水都停下来了,城外的大顺军骑兵也不见身影了,那些个在顺军马兵的追击下幸运的逃到杨村的官员仆人们也越来越少,莫不是当官的都被捉光了,大顺军也都退了?

    郑芝龙要上外看一看。

    当然他不是亲自出马,他只是站在杨村小两丈高的围墙上,等着外出的马兵禀报。

    ……

    此刻的武清县里。

    无数当地百姓在白广恩、马科两部军兵的监视下正紧张的忙碌着,他们正把一颗颗被砍倒的树木做成一辆辆笨重但却结实的盾车。

    想要对津门卫形成威胁,想要面对郑军犀利的枪炮,盾车就是必须的防具。

    虽然两人根本不想对杨村发起进攻,更不想对津门卫发起攻势,可显然的,这事儿由不得他们。

    京城的李自成又传来圣旨了,虽然对二将上缴的缴获挺满意的,白银哗哗的流尽了李自成的金库里,可他对津门的崇祯帝依旧执念未消啊。如是白马两部就在郝摇旗、张鼐、罗虎的督促下,准备对杨村发起进攻了。

    白广恩、马科心里明白,李自成这哪里是对崇祯帝执念未消啊,这分明是对他们两个的实力未损执念未消。

    俩人不去见见血,不与明军结一结仇恨,恐怕李自成是不会安心的。看唐通是甚样待遇。

    而至于崇祯帝,如今的条件下,李自成就是全军倾师来战,也把人奈何不得了。

    津门卫城高有三丈五尺,这个算盘城位于三岔河口的西南,西面、东面、北面三面环水,可不好打。

    原本是一座土城,建于永乐年间,到了弘治年间进行了一次修葺,变作了砖包城,东面的城基略向外移了些,由东距卫河(海河)从250步,改为200步。

    那卫河河面上就停着沈廷扬的一艘艘沙船,内中包括了数十艘武装沙船,还有郑家水师的大中小型战船,控制范围直接覆盖到三岔河口。

    就他们这连个舢板都没的队伍,凭什么去打津门卫城?

    当卫河上的大小战船都是摆设么?

    (卫河就是后世的海河,在宋朝时,津门到渤海的这段干流为宋辽界河的下游段,至金、元时改称直沽河、大沽河。到了明朝就是卫河了,那宽度是挺宽的,可不是狭窄的运河)

    想明白了的两人也索性认命了。

    李自成想看到他们与明军见血,那就好好地见一见血好了。

    横竖谁家的军中都有新兵。把新兵驱赶着上前送死就好了。

    只要把握住家丁和老兵,那就把握着了军中的骨干,其他的都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