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能挡诸葛亮?”孙权绝望道。
他把吴国八员大将全部都派了出去,还有当下文臣之首的鲁肃,同时吴国前线兵力不比诸葛亮少,还是处于有天然优势的守方,可依旧被诸葛亮率领的楚军打得lian zhan连败,损兵折将无数。
如何还能抵挡得了诸葛亮?
孙权只觉得浑身无力,双脚发软,连站都要站不起来了,也就是他还年轻身体素质不差,做为政治家心理素质也不错,否则肯定被ci ji得吐血。
国太听闻九江郡连lian zhan败,韩当都战死了,也骇然得踉跄了一下,脸色煞白,再也坐不住了,她急急找到孙权,询问具体形势。
得知形势极其不妙,国太忙问孙权道:“秦王实力强大,难道就不能发兵帮助逼退楚军,保住我吴国?”自从把女儿嫁给了刘宇,国太就把刘宇当做后辈了,只觉得刘宇做为吴国的女婿,怎么着都得帮助吴国渡过难关。
孙权叹道:“秦王那边被彝人和曹操拖住了手脚,只能牵制襄阳、宜都一线的十万楚军不参与对我吴国的攻击,阻挡诸葛亮,还只能靠我吴国自己。”
国太只觉得头晕目眩,缓和过来之后,却怒道:“我吴国三世基业,当年有公瑾在,曹操近百万大军杀来,亦铩羽而归,今公瑾早去,只怪诸将无用,如若公瑾还在,我吴国何至于沦落到这般境地,难道就没有如公瑾一样才华者来挡诸葛亮?”
孙权沉默,好一会才道:“秦王倒是推荐了陆逊,言能挡诸葛亮,只是……”
国太一惊,立刻打断孙权道:“既有人才,为何不用?”
孙权无奈道:“母亲有所不知,陆逊年少轻狂,为人极傲,且只是书生尔,谁知他是否纸上谈兵之赵括耶?儿岂敢乱用!”
国太斥道:“我相信秦王绝不想看到我吴国灭亡而壮大刘备的实力,他既推荐陆逊,应有道理。今国难临头,岂可犹豫不决。陆逊年轻,当年公瑾初随你兄长之时不年轻?那诸葛亮初出隆中跟随刘备之时不年轻?你不信陆逊,也应招他前来相见,试之若真有些实学,破釜沉舟而任用他也未尝不可,总好过眼下束手无措,被诸葛亮步步向建业逼迫而来,吴国倾覆之危临近。”
孙权嘴唇动了动,终没有说出反驳的话,危亡当头,确实应行魄力。
“母亲说得是,罢了。”孙权叹了口气,忽下决心道:“孩儿立刻招陆逊前来相见,看他是否有领兵抗诸葛亮之谋略。”
国太心暂安。
遂孙权令人招陆逊前来建业。
陆逊至,鲁肃书亦至。
原来大败之后,鲁肃深感后悔白日没有让陆逊进帐详言,结果真如陆逊所言,城外营寨被诸葛亮连连击破,损兵折将惨重,连孙坚时期就已成名的大将韩当都战死了,后悔之下,也意识到陆逊应是真有真才实学的,便找来陆逊连日谈论。
如昔年与周瑜论述一般,两人谈天说地,谈天下形势,谈吴国形势,谈用兵与谋略。
无论鲁肃提出何点,陆逊皆能答辩。
几日下来,鲁肃对陆逊的才学愈发敬佩,只觉陆逊有当年周公瑾风范,许是能挡诸葛亮之人,于是书信建业与孙权述说。
孙权没有立刻见陆逊,而是先是看了鲁肃的书信,见书信中推崇陆逊,还告知陆逊曾言九江城外营寨有致命破绽,事先料到诸葛亮会从韩当所部营寨袭击,只是众将未新陆逊轻狂之言,才导致九江城外营寨大败,损兵折将三万五千多人,鲁肃还在信中担保,陆逊之才不下于昔年周瑜。
孙权又惊又怒又喜:“居然是众将不听陆逊所言,才有九江城外营寨的大败,这么说陆逊此人果有大才?”遂让侍从将陆逊传召进来。
陆逊奉诏入内, bai完毕。
孙权也不说话,只双目死死的盯着陆逊良久,才道:“孤若让卿为大都督,统领兵马,卿可有把握击退诸葛亮,保孤吴国不失?”
陆逊心脏猛地一跳,诚然他是激动的,毕竟六年前他就投到了孙权麾下幕僚府,希望能得重用,一展才学,重新兴旺陆氏。先前六年都不得重用,只混了个区区与县令平级的官职,此番孙权开口就欲授命他为统领吴国之兵的大都督,期盼多年,说不激动是不可能的。
不过表面上陆逊并没有表现多少情绪波动出来,一派坦然,这令一直盯着他的孙权又高看了几分。
陆逊沉静了一下,才忽而笑道:“大王若信任臣,臣自有十分把握退诸葛亮保住吴国。”语气之中习惯性的含有诸多傲然。
孙权暗暗一叹,或许真正有奇才之人都傲吧,昔年刘备不也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要说傲,诸葛亮之傲比陆逊更甚,只是诸葛亮有真才实学,却不知陆逊是否也也真有真才实学,只希望不是有一个赵括,陆逊真能保住吴国吧。
“如此,孤便授命卿为大都督,统帅吴国兵马,以退诸葛亮!”孙权终于不再有丝毫犹豫,决心任用陆逊为大都督之职。
这是孙权的无奈,也是孙权的魄力,毕竟陆逊不过是区区与县令平级的官职,一下子升任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跨度太大了。再则,陆逊先前并无领兵经验,也就九江郡看出营寨破绽,预测诸葛亮袭营一事。
总而言之,陆逊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只是,吴国lian zhan连败,诸葛亮步步推进,国覆之危已迫在眉睫,眼下情形只宜破釜沉舟,赌上一赌。赌赢了不仅吴国保住,且还得一可抗衡诸葛亮的奇才,吴国将来不会再有此番的尴尬情形,堂堂雄霸江东之吴国,居然被诸葛亮十万之兵就欲覆灭。赌输了,自然三世基业不存,吴国覆灭。
“谢大王信任。”陆逊拜谢,并提出要求道:“只是众将皆大王故旧之臣,恐不听臣令,臣要退诸葛亮,还请大王允臣一可令众将之物。”
孙权二话不说,取下自己的佩剑交给陆逊道:“此孤佩剑,如有不听号令,无论何人,卿皆可先斩后奏。”
陆逊接剑道:“臣承蒙大王信任,必不负大王!”
当日孙权又聚集众官,设坛当着众百官的面,请陆逊登坛,并拜为大都督,赐宝剑印绶,令掌吴国兵马,全权负责迎战诸葛亮,保卫吴国。
百官多有受惊者,反对者更多,但孙权一意孤行,力保陆逊,反对者无效。
两日后,孙权又将这段时间募集到的三万多兵马全部交予陆逊,令陆逊统之前往九江郡御敌。
陆逊临危受命。
而九江郡方面,自韩当、吕蒙、程普三人于城外之营寨诸葛亮谋略大破,不仅韩当战死,还损兵三万五千余,吴军便龟缩九江郡城内不敢再战,只等诸葛亮强攻城池。
要说吴军最初十万余兵马,两战连败,已经损失了整整六万兵马,现如今九江郡城内只剩下四万三千多吴军了,而诸葛亮的楚军却还剩下八万二千多,几乎是吴军的两倍了,就算强攻九江郡城,诸葛亮也有极大机率破城。
不过,强攻城池伤亡太大了,哪怕能够破城也没有足够的兵力继续东进灭吴,因此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强攻九江郡城的。
诸葛亮天纵奇才,不强攻就没有破城之策了吗?当然不是,诸葛亮多的是破城之策,他令张飞领三万楚军在距离九江郡城十五里处下寨,不攻九江郡城,只监视城内吴军。而诸葛亮自己则领其余五万二千多楚军攻九江郡城之南的九江郡众县,准备绕过九江郡城直插建业灭吴。
此策不可谓不厉害,这令龟缩于九江郡城内的吴军陷入进退两难之境,若出城拦截诸葛亮,则中诸葛亮之计,不得不放弃了坚城而再于诸葛亮野战,若不出城,则眼睁睁看着诸葛亮直插建业。
鲁肃、黄盖等吴军众将能怎么办?
为什么要守九江郡城,本就是为了阻挡诸葛亮灭吴,现如今诸葛亮要绕过九江郡城,直插建业,岂能无动于衷?哪怕明知是诸葛亮之计,也不得不出城拦截呀。
黄盖道:“为将者,保国安民,唯死而已,岂有俱之?”
正当鲁肃与众将准备出城拦截诸葛亮之时,孙权的文书先陆逊一步到九江郡城了,众将不得暂缓出城。
众将,原来孙权新命一大都督,不日将抵达九江郡城,全权负责抵挡诸葛亮。
“陆逊?此是何人?”周泰愣道。
众将也面面相觑,待知陆逊确切何人,众将纷纷大惊。
吕蒙皱眉道:“陆逊不过一毫无统兵经验之书生,大王为何竟令此人为大都督?”听这样的语气,显然吕蒙并不服气。
不止是吕蒙,黄盖、程普两个老将也皱眉,周泰、蒋钦、凌统、陈武等将亦不服气。
鲁肃这时出来道:“诸位,陆逊虽无统兵经验,但肃以为其才不差于昔年公瑾,唯有他能挡诸葛亮,保住吴国不失,此乃肃书于大王面前举荐。”
众将闻言具大惊。
“子敬怎能如此呀,书生小儿如何敢为大都督之职领兵。”
鲁肃道:“诸位,肃愿以性命担保陆逊。况且,今大王即授命陆逊,便是陆逊已得大王信任,再此吴国为王之时,诸位何不相信大王,亦相信肃?”
众将心仍不服,不过却也不再争论,而是先等陆逊到来。
午后,陆逊领兵至九江郡城,城内之兵达到八万之众,再次与楚军数量相差无几,同时陆逊升帐议事,鲁肃倾力辅助陆逊。
黄盖、吕蒙、周泰等众将虽有不服,但即陆逊为大都督之事已定,且闻带有孙权佩剑,众将勉强都来参贺。
陆逊也不废话,持孙权佩剑道:“大王命吾为大都督,督军退诸葛亮。军有军法,公等需遵守勿犯,否则军法无亲,大王令吾可先斩后奏。”
众将默然。
片刻,吕蒙出言道:“即有大王令为大都督,吾等自当从命。今诸葛亮不攻城池,却领大部分楚军南攻县城,欲绕过九江郡城,直取建业,请大都督施展良策破此危局。”
“请大都督施展良策解此危局。”周泰等其他众将也纷纷道。
这是逼陆逊当面拿出良策,唯有真才实学方能令众将心悦诚服。
陆逊深知此道,自建业来时,他了解形势之后,已有策略,只笑道:“要破此局不难,诸葛亮分两路兵马,一路南攻诸县,与绕过郡治直取建业。一路却留张飞等三万楚军下寨于城外十五里,乃为监视我城内之兵。届时我军出城攻张飞,不易破寨,前往拦截诸葛亮,则张飞定趁机夺取城池,两难也!”
蒋钦皱眉道:“吾等自知两难,乃问大都督如何破局,大都督言这些废话作甚?”
陆逊笑道:“要破此局,只需诸公任何一人领三千兵马,直取柴桑。诸葛亮区区十万楚军欲灭我吴国,留守柴桑兵马必定极少,破柴桑不难。届时收复三江口,楚军反成后路断绝之孤军。诸葛亮得知此消息,岂敢肆无忌惮继续直取建业,他必领军回返九江郡城下。彼时只需于九江郡城和诸葛亮拉锯,无需三月,诸葛亮若不能取胜,自会退去。”
其实,此策最妙的就是分兵反绕过张飞直取柴桑,反断楚军后路。诸葛亮之所以肆无忌惮的分兵,就是算准了鲁肃,以及吴军众将的心理在两战连败的情况下,不敢主动进取,想不到这一步。
陆逊一言,鲁肃以及众将顿如醍醐灌顶,他们是被先前的败绩吓住了,原来破诸葛亮此局,竟这般简单。
诸将遂从陆逊之言,由吕蒙领兵三千出城,反绕过张飞,直取柴桑。
诸葛亮刚刚轻易攻下三座县城,突然获知消息,有一队数千吴军出城,却不是攻击张飞营寨,而是直径西进,他沉吟了一下之后,不禁叹道:“此数千吴军定是欲取柴桑,吾之策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