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95章:布局核心
    长短都是要花钱嘛,所以仅仅回到学校的第二天,戚烈就跟何爆做了深入地详谈。
    关于amad防空系统的批量生产,双方意见倒是出奇一致,那就是:完全可以。
    反正设计都已经全部搞定,后续所要处理的,无非也就是产能和质量,以及如何选择承担生产的工厂。
    如果要说批量产能,工物院向来都不是以规模化流水生产见长,找工物院旗下工厂合作,这显然不可能。
    也都是考虑了很久之后,最终才下定决心,amad防空系统划到维度工作室旗下负责运作。
    而如果涉及到最核心的雷达/光学部件,包括计算机的火控程序在内,这些都是由工作室生产,大概维持五人左右的专业团队就好。
    工作室抓住核心部件、程序,其它则交给代工厂负责生产,涪城这边具备精密电气/光电/雷达装配能力的工厂并不少,包括长虹,以及九州电器在内,都是大佬。
    以上这些,当年都是专门从事雷达研制,也就后来逐渐扩大规模后,才具备了消费级家电、电器生产销售的军民两用企业。
    把amad系统的成品总装交给这两家公司去做,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多余精力投入,另一方面则迅速铺货生产,这才是现在amad防空系统批量生产所面临的问题。
    要说唯一的问题,就包括之前邓俊所说到的雷达t/r组件,这肯定是需要解决,如果戚烈没能搞定这一块,就算订单再多,好像也没有可能交付。
    那么问题又来了,生产t/r组件,这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搞定,涉及到半导体加工生产,这就是难上加难。
    粗略看起来,在涪城这边搞半导体加工,确实不太合适,但仔细了解情况之后又会发现,实际这边也并非全无优势。
    t/r组件这玩意吧,它总归还是属于无线射频器件范围,跟雷达之间是有重叠的。
    再看涪城这边做雷达的,主要也就是长虹公司,而长虹最近这些年的主要精力都转向民用市场,并且表现异常抢眼。
    于是嘛,既然你长虹在民用市场活的很滋润,不存在太大问题,那军工订单就不用做了,还是留给其它军转民不顺利的军工企业去做吧。
    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长虹算是彻底和军工订单无缘,以前那些在军品生产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逐渐转移到民品市场,所以军品部门的人员越来越少。
    可能也会少数有一些坚持想留在军工部门的人员,但这都是少之又少,不过正是这少之又少的技术员,现在正是戚烈的目标。
    ……
    先说长虹公司,其实在2003年底,长虹赊销给美国的家电销售商apex公司的货款资金已经高达45亿美元,外债率相当可怕,也就是此时,公司内部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了某些地方存在问题。
    记忆中,大概2004年,就因为apex公司这笔巨额坏账,长虹公司巨亏36亿美元。
    按照现在长虹公司内部情况,戚烈如果愿意,以相对公平的价格从长虹拿下半导体射频芯片生产设备,挖走那些坚持军品路线的技术员。
    毫无疑问,这种可能性其实非常高,现在工作室需要的t/r组件产量并不高,一台amad系统才使用4枚器件,500台订单加起来也就用上2000枚罢了,甚至再加上后期的“光棱坦克”项目,将所有需求累积,大概也就一万枚不到。
    一万枚t/r组件,这需求其实并不大,所以就完全没必要去做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直接走小批量工作室订单就够。
    但不管需求如何,射频组件这种玩意儿是必须要控制在维度工作室手上,即便花点儿冤枉钱,那也都值得。
    现在戚烈手上的资金不算少,凑一凑还是有百万左右,早在之前邓俊说amad系统批产业所用t/r组件只能自产的时候,戚烈就已经开始跟长虹方面有过接触,回头只等再凑够一百万尾款,他就可以接手已经被长虹放弃的雷达(射频)芯片部门。
    至于这个部门该如何组织人事构架,那倒是挺简单,邓俊在戚烈的金锄头挥舞之下,已经决定年底退役,加入纬度工作室。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个东风则并非其它,正是《克什米尔上空的鹰》上映所带来的盈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3年9月23日,由姜文、王学圻、中井贵一主演的古装动作大片《天地英雄》上映,该片迅速席卷各大院线,广受观众好评,票房全线飘红。
    眼见如此,戚烈跟空政影视方面急眼了,原本可是计划要准备称霸国庆档的,却突然在国庆前一周杀出个程咬金,且来势汹汹。
    立刻加班加点,戚烈连夜剪切一支预告片,紧急通过各种渠道分发广告链接。
    首先是网络这个主战场肯定不能怂,在预告片等手段以外,同时还大力宣传中巴友谊,首次在互联网上提出“巴铁”的说法。
    戚烈很清楚,中巴两国之间所谓的“巴铁”只是因为共同的敌人和国家利益才走到一起,但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启忽悠模式。
    只有当众多网民深刻了解到这个“巴铁”之后,然后再将《克什米尔……》电影拿出来宣传,效果自然才杠杠好。
    与此同时,空政影视那边也不是弱子,紧急打通央视的关系,在cctv1/7两个台的《新闻联播》《军事报道》两节目插入电影《克什米尔……》首映新闻,顺带宣传电影。
    多方攻势之下,2003年9月28日,中巴两国军方联合拍摄,一部《克什米尔上空的鹰》正式登录全国各大影院。
    作为导演,戚烈却没有第一时间跟剧组人员坐下来,共同等待首日票房数据,毕竟他现在还是个学生,没有彻底进入国庆之前,他还是要被何茜管教的。
    一直等到晚上12点,然后才开通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首当其冲是132厂宣传处刘科长,对方显然很激动。
    电话里,戚烈甚至能感觉到那边传来的话语都有些语无伦次。
    “戚总监,哦不,是戚导演,咱们成功了,首日票房高达280万,初步估计,超过去年的同类影片《冲出亚马逊》肯定没问题,国庆假期完全可以跟《天地英雄》一较高下。”
    戚烈知道这部电影的票房不会太差,但他万万没想到居然可以火到如此地步,首日280万啊!
    老天,这意味着只要不出大问题,内地总票房破两千万人民币不成问题,要是再算上已经尘埃落定的巴基斯坦市场,以及东亚、中东产油国,乃至欧美市场~~~
    全球加在一起,将总票房兑换成人民币,四千万是毫无疑问,甚至五千万也并非不可能。
    此刻,内心无比空明!
    原来一部大火的电影就是这样拍出来的,是不是有些太简单了?
    其它先不说,《克什米尔上空的鹰》必将创造出史无前例的电影投资与票房比,成为低成本商业“大片”典范。
    深呼吸,吸气、呼气……
    开口回答:“好,我知道了,国庆节再等你们好消息,咱也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少潜力可挖,毕竟它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挂掉电话,戚烈现在只想仰天长啸,一句:终于可以不缺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