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零八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
    …
    时隔大半年再回到鸣銮堂,蔡仍突然发现,鸣銮堂变得冷清了许多,颇有点人走茶凉的意思。
    而鸣銮堂的一众下人,也不再有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气势,见到蔡仍后,各个都低声下气的跟蔡仍叫“六公子”。
    蔡仍有些不解的看向出来迎接自己的蔡绦,问道:“他们……”
    蔡绦道:“咱们蔡家不比从前了。”
    蔡仍诧异道:“不至于吧?伯父虽然致仕,不是还有大兄,还有三……”
    不想,没等蔡仍说出“还有三兄”,蔡绦就打断蔡仍道:“休提那个小人!”
    蔡仍不解,道:“小人?大兄?”
    蔡绦深吸了一口气,道:“除了他还有谁,六弟你在前线打仗,不知道家里都发生了什么。”
    说话间,蔡绦将周围的下人都驱散了,然后才道:“自从官家准备让王黼那个妖人取代我爹成为宰相,那个小人就变了,不仅对我父亲再无往日的恭敬,还处处与我父亲为敌。”
    蔡仍有些难以置信道:“这……不太可能吧?大兄不是一向对伯父非常恭敬吗?”
    蔡仍这话并不是无的放矢。
    虽然蔡京儿孙众多,而蔡攸又不学无术,但蔡京最喜欢的其实还是其长子蔡攸,这从蔡京给他的一众儿子们所起之名就不能看出来——“鯈”,“翛”,“絛(绦)”,“鞗”,“脩”,全都是“攸”字头。
    而之前蔡攸对蔡京这个父亲也是尊敬有加,甚至是处处维护。
    这也不是无的放矢。
    不久前,赵佶一度欲罢蔡京相位——他先罢去蔡京的党羽刘昺、刘焕等人,指令御史中丞王安中弹劾蔡京。
    蔡攸听说此事,立刻跑到赵佶那里百般恳求,赵佶才改变初衷,否则蔡京早就罢相了。
    蔡绦愤愤道:“我还能骗你是怎地,算了,你也不是外人,我就跟你说一事吧。”
    接着,随着蔡绦的讲述,蔡仍知道了一件让蔡仍叹为观止的事。
    不久前,赵佶已经明确露出了要罢免蔡京的意思。
    为了不让蔡攸这个宠臣跟他父亲蔡京搅和到一起去使他束手束脚,赵佶特意给蔡攸赐了一座独立的宅院,其规模甚至比鸣銮堂也不差多少。
    蔡攸充分理解了赵佶的意思,果断的搬出了鸣銮堂。
    要说,这也没什么,蔡攸如今已经四十三了,又已经开府仪同三司,自立门户也没什么问题。
    可仅仅做到这种程度,蔡攸也就不是赵佶的第一宠臣蔡攸了——除了跟他父亲划清界限以外,蔡攸还要向皇帝赵佶表现出他的忠心。
    因此——
    有一天,蔡攸突然到蔡京的府第。
    当时正赶上蔡京与客人谈话。
    只见蔡攸一进来就急着上前抓住蔡京的手做诊脉之状,说:“大人脉势舒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
    蔡京说:“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于是蔡攸又说:“宫中还有要事,我先回去了。”
    说罢转身就走了。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把客人弄了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客人就问蔡京:“公子为什么不多停一刻呢?”
    蔡京无可奈何地说:“你一定不明个中缘由吧,其实这个逆子是想因为老夫有病而罢了老夫啊!”
    过了几天,赵佶果然以蔡京年老身体不好为由下诏命蔡京致仕。
    换而言之,蔡京罢相,蔡攸也是帮凶之一,至少蔡绦是这么认为的。
    听了蔡绦所言,蔡仍不禁感叹权力的诱惑之大,竟然能大到让父子倾轧的地步!
    在蔡绦的带领下,蔡仍再一次见到了蔡京。
    蔡仍随即大吃一惊!
    这才短短大半年时间没见,蔡京竟然须发全发、满脸鸡皮、步履蹒跚,像极了行将就木的老人,与之前那个精神饱满、气度不凡、处之泰然的大宋宰相完全找不到半点相似之处。
    蔡仍忍不住道:“伯父,您这是……”
    蔡京不在意道:“生老病死人生常态,我比你父大近两岁,他已去世三年,我有些老态,也很正常。”
    蔡京又道:“我听说,你在前线打得不错,还独闯五马山擒了匪首宋江逼得宋江接受招安?”
    蔡仍恭恭敬敬道:“伯父所听乃是有人夸张后之说,事实上,小侄并不是独闯五马山,而是带了五个部下,没有他们帮助,小侄不可能擒住宋江。”
    蔡京点点头,道:“你倒也诚实,不据部下之功为自己所有,难得。”
    蔡仍道:“伯父谬赞了。”
    蔡京也没再继续这茬,他又道:“听说你拒绝了太子和郓王的邀请,直接来我这里了?”
    蔡仍道:“小侄父母皆已过世了,伯父就是小侄唯一的长辈,小侄回京自然要先来拜见伯父。”
    蔡京道:“难得你有此孝心。”
    蔡京语气一转,又道:“官家春秋鼎盛,这时候的确不适合站储君的队,而且,你的情况还有些特殊,你所掌握的金吾军,是京师左右少有的能战之军,你如果冒然站队,官家有可能会将你调防。”
    蔡仍神色一凝,道:“小侄也是这么认为的。”
    蔡京语气一转,又道:“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官家事多,有些小事未必会注意得到,所以,你做事也不用太过畏首畏尾,这样也是成不了事的。”
    蔡就一点,蔡仍就透。
    蔡仍瞬间就明白了,蔡京所说的是,赵佶未必会知道金吾军可能是京师左右最能打的军队。
    有人说,这怎么可能,中央禁军的战斗力之差,不是人尽皆知嘛,赵佶这个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
    这么想的人,还真错了。
    当初,蔡仍的外公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改制变法,推行了很多新政,将兵法就是其中之一。
    将兵法是兵制改革,就是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王安石实施将兵法首先对全国的军事部署进行了调整——他在京畿设三十七将,鄜延五路设四十二将,东南六路设十三将,全国计设九十二将。并派“尝经战阵大使臣专掌训练”,“早晚两教”,“日夜按习武艺”。
    (宋时一将,其级别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军,但将的人数不等,往往从三千到一万不定。)
    从军事部署上看,力量最强的是鄜延五路,直接面对西夏,明显带有主动向西夏开战的意图,次之为京畿(即京师),三十七将“拥卫京师”,主要用于防范北辽南侵。
    自熙宁七年始,王安石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一百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一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
    后来,即便随着历史的变迁,各地各将均有调动,但京师附近其实还是有十几万大军——其中,开封府界有兵马大约四万,京东约有五万,京西约有两万。
    在赵佶的角度来看,金吾军只不过是这十几万甚至是这百万大军中之五千,蔡仍只不过是这上百将之一,而且,金吾军的驻地虽然离京师不远,但也远没有另外十数支被赵佶视为亲军的军队离京师近,更何况,东京汴梁城里本就有御龙直、天武等步军,内殿直、捧日等马军,还有从宿卫、宫廷宿卫、总领护卫等等一大批军队。
    所以,赵佶不可能像别人一样看重金吾军、看重蔡仍。
    事实上,赵佶的视角也不难推测——如果赵佶不是这样的视角,他心得有多大,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对辽的战争,他还不赶紧将所有精力用在巩固京师的防御上,要知道这可是保卫他身家性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蔡仍冲蔡京恭恭敬敬一拜,道:“谢伯父提点。”
    蔡京点了点头。
    蔡仍迟疑了一下,又道:“小侄有一事相求,万望伯父能帮一帮小侄。”
    蔡京道:“我一赋闲在家的老人,还能帮到你吗?”
    从蔡京的话中不难听出一丝落寞,由此可见他有多舍不得那个相位、那个权力。
    蔡仍道:“伯父虽已不再是宰相,但伯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在庙堂之中也仍就是咱们大宋最有权势的人之一,谁敢小觑伯父?”
    蔡京玩味一笑,不置可否道:“那你说说吧,想让我帮你什么忙?”
    蔡仍道:“小侄想跟伯父求一个人。”
    蔡京看了蔡仍一眼,道:“是去你金吾军任知金吾军给你当傀儡?”
    蔡仍也没否认,他道:“小侄就是想做些事,又不想被人指手画脚。”
    虽说按照将兵法的规定,没有人能干涉蔡仍训练金吾军,但知金吾军如果真跟蔡仍刚起来,那蔡仍在金吾军中可就会处处受到知金吾军的掣肘。
    这当然是心有反意、将金吾军视为自己的禁脔的蔡仍所不能容忍的事。
    因此,蔡仍这次回京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这个后顾之忧。
    蔡京当政,最是强势,也最讨厌别人掣肘,因此,蔡京是可以理解蔡仍的想法的。
    但蔡京并未就此一口答应下来,而是说道:“就算我有合适的人,我现在也没有办法将他安排进金吾军中去。”
    蔡仍听了,很自信道:“只要伯父肯借人给小侄就行,其它的,小侄会自己去想办法。”
    见蔡仍自信满满,蔡京不禁暗中感慨:“他已经不是一年前那个刚刚来京需要我蔡家庇护的官场新人了,现在,他的人脉已经建立了,就算没有我蔡家的庇护,他也已经不可小觑了……才一年多时间,他就已经成长到了这种地步,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