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不能不重赏(求订阅!)
    …
    杨再兴生擒活捉了方七佛。
    这使得,蔡仍刚一南下,就首战告捷立下了一个大功。
    没说得,蔡仍立即写奏章给朝廷报捷。
    捷报写好了之后,蔡仍立即派人六百里加急,送去了东京汴梁城——因为蔡仍南下的速度太快、立这个大功的速度太快,导致宣抚司还在大名府没有南下,如此一来,蔡仍的捷报,也只能往东京汴梁城送。
    秀州离东京汴梁城一共只有一千八百多里。
    三天后,也就是正月十四这天,信使来到了东京汴梁城。
    灯火辉煌的上元节之夜,曾是东京城最美丽的夜晚。
    每年此时,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歌舞百戏,奇术异能,精彩纷呈。游人如织,汇集在御街观赏;乐音喧杂,百里内灯火不绝。
    但今年与往年相比,却要冷清不少,原来悬挂在景龙门宝录宫前的,那些金珠琉璃缨络灯,诸如翠羽飞仙之类,今年都没有挂上。
    可见,方腊聚众百万割据东南切断北宋王朝的经济命脉,对北宋王朝的影响有多大。
    其实——
    方腊起义是造成东京汴梁城冷清的原因之一,但却不是唯一原因。
    就在几日前,知枢密院邓洵武病逝了。
    虽说赵佶很不喜欢邓洵武这个倔老头,甚至无数次想要罢免这个倔老头。
    可邓洵武这个三朝老臣真死了,尤其是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关头死了,不免让赵佶心里惶惶不安!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老天仿佛觉得给赵佶的提示还不够一样。
    延福宫杏冈上的几棵大杏树今年花开得稀疏零零落落。
    这种情况,以前从没发生过。
    宫中内侍妃嫔们都在私底下嘁嘁喳喳议论纷纷,说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果然!
    前天中午时分,东京上空忽然发生日食,白亮的太阳渐渐变得青黑无光,而太阳的中心之处仿佛是一块黄金被融化了,金色的溶液在不断沸腾涌动,溶液周围郁郁苍苍,好像一片茫茫的水波在旋转不停。
    那日食一直持续到傍晚,天空才恢复正常。
    古人称这种现象为“日有眚”,眚就是灾难和疾苦。
    本就因为出了方腊起义一事而忧心忡忡的赵佶,因这日食,心头上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古人看来,天空出现日食,这意味着帝王举措失当,这是上天对帝王的一种警告。
    赵佶连忙颁布“罪己诏”:“人主不德,布政不均,以致天下乱贼风起。朕上仰三光之明,下不能治育群生,朕之过矣。愿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以匡朕之不逮。”
    赵佶希望,用“罪己诏”来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和不安。
    可是,一个不幸还是降临到了赵佶头上。
    数日前的一个夜里,赵佶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即安妃)忽然浑身发热寒战不止。
    赵佶急召御医察看,御医按伤寒病症开方治疗,可病情不仅不减反而加重。
    太医院立即组织御医会诊,但用尽各种手段仍然不见疗效。
    眼看安妃精神萎靡饮食俱废,赵佶心急如焚可又束手无策。
    昨天早上,赵佶正在崇政殿与王黼议事,忽然就传来安妃病危的消息。
    赵佶急忙来到会宁宫,只见安妃闭着眼静静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赵佶走到床边轻轻握着安妃的手。
    安妃脸色忽然渐渐红润起来,她慢慢睁开眼笑了笑:“官家来了?”
    赵佶点点头。
    安妃微微动了动身子,用力握着赵佶的手,含情脉脉,泪如泉涌:“贱妾出身寒微,今得遇圣恩,心愿足矣,虽死无憾!”
    赵佶也默默流泪。
    “妾虽埋骨九泉,然魂魄不离官家左右,切望官家常念天下生灵,以宗庙社稷为重。妾不忍离去,然命分至此,官家要保重圣体,勿过于思念……”
    安妃意犹未尽,可声音却戛然而止。
    赵佶抱着安妃的身子啜泣不已。
    郑皇后和众嫔妃站在旁边也都泪流不止。
    安妃就这样走了,给赵佶留下了三儿一女。
    郑皇后组织安排后宫妃嫔们前来吊唁,气氛哀伤悲戚。
    只有崔妃左盼右顾,似乎并不忧伤。
    赵佶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他甚至怀疑是崔妃整蛊害死了安妃,于是将崔妃贬为庶人打入冷宫。
    总而言之,今年一开年,就噩耗不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宋朝廷怎么还可能像往年一样大办上元节之夜?
    就在这个时候,蔡仍派的送捷报的人到了东京汴梁城。
    正在哀悼安妃的赵佶,听说蔡仍在秀州打了一个大胜仗,他心中的悲伤立即一扫而空,连忙跑去垂拱殿一探究竟。
    其实——
    真正让赵佶牵肠挂肚的,不是邓洵武和安妃的死。
    北宋王朝有一亿多人口,赵佶要什么样的臣子和美人得不到?
    真正让赵佶牵肠挂肚的,只有聚众百万占据北宋王朝经济命脉的方腊暴乱。
    这可是有可能推翻他们老赵家统治的存在,这才是最要命的。
    因此,正月初六那天,赵佶便装轻车来到城门外,亲自给童贯送行。
    当时,赵佶甚至紧握着童贯的手说:“童爱卿,东南之事就全都交付给你了,遇到不得已时,你可以朕的名义发布命令。”
    赵佶当时那话的意思很明确,这等于授予童贯皇权。
    由此可见,赵佶有多重视方腊起义一事。
    可以说,自从知道方腊聚众百万叛起的这些日子里,赵佶几乎夜夜失眠,憔悴不堪——方腊暴动打乱了他出兵北伐收复燕京的战略部署,也破坏了他的良好心绪,让他无数次在想:“怎么好端端的,大宋突然间就叛乱四起了?”
    不夸张的说,最近这段时间,赵佶一直都是在焦虑中渡过……
    赵佶甚至忍下他对艺术的追求主动撤销苏、杭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父子兄弟的官职,暂停修建艮岳,妄图以此松懈义军的斗志,进而取得东南一战的最终胜利。
    所以,得知蔡仍首战告捷,并且还打了一个大大的大胜仗,赵佶立即就迫不及待的来到垂拱殿,然后急冲冲的对给他带来捷报的高俅说:“快将蔡仍爱卿送来的捷报拿给朕看!”
    高俅立即双手捧起蔡仍派人送来的捷报小跑着送到了赵佶面前。
    赵佶接过捷报一看,“……臣于正月初十凌晨到达秀州,听当地人说叛匪南路元帅方七佛正率领七万匪军攻打秀州城形势危急,臣当机立断派遣手下将领杨再兴统领两营马军前往秀州城增援,随后在兴德军代统领刘锜的建议下,臣又派遣臣手下将领王德、杨沂中等率大军前往秀州城增援,午时左右,臣派去的五千大军,与正在攻打秀州城的七万叛匪狭路相逢,一战而胜,后在陈遘陈大人及秀州将士的协助下,全歼了这七万叛匪,生擒活捉了南路元帅方七佛,此一役,我金吾军共斩杀六千八百多叛匪,击伤一万七千三百多叛匪,俘虏了两万多叛匪,缴获战马数千、兵甲数万……”
    读着读着,赵佶心中的大石终于慢慢放了下来,他多日的压抑,一扫而空,他边走边道:“五千胜七万,那五万就能胜七十万,十万就能胜一百四十万,那即便方腊那叛贼能壮大到两百万,朕派去的十五万大军也能轻松将之剿灭!”
    高俅笑道:“官家,账不是这么算的,毕竟,不是谁都像蔡仍这么能干,不过,照方腊叛匪目前所展现出来的战力来看,应该不难剿灭。”
    赵佶笑道:“对,不是谁都像蔡仍这么能干,蔡仍可是朕的冠军侯。”
    见赵佶龙颜大悦,高俅趁机道:“官家,此次首战大捷可谓极其关键,官家这两日一直忙着安妃的葬礼,可能都没注意到,上元节到了。”
    北宋一朝最盛大的节日就是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
    北宋如此重视元宵节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因为北宋皇室的重视——赵匡胤率先下令延长上元节的时间(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共五天)。赵光义也号称“独喜上元”。后来宋朝皇室,在上元节这一天,都会到皇城的宣德门观灯,与民同乐。赵佶也有一首《满庭芳·寰宇清夷》,将“元宵游豫”之时,城中处处“罗绮缤纷。欢声里,烛龙衔耀,黼藻太平春。”之盛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原因,则是宋朝号称是“近世前夜”,它的经济之活跃繁荣,和文艺复兴后工业革命前的西欧差相仿佛,宋朝城市大发展,城市中“坊墙倒塌”,进入市民时代,城市中的居民开始有了发达的夜生活,而元宵节,其实是很符合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
    所以,宋朝人很喜欢过元宵节,不仅首都东京汴梁城的元宵观灯十分壮丽,全国所有的城市,在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这五个晚上,也是张灯结彩,全民狂欢。
    经高俅这么一提醒,赵佶才想起来,到上元节了,他问:“今天是正月初几?”
    高俅答道:“正月十四。”
    赵佶诧异道:“都十四了,为什么没有人……”
    说到这,赵佶就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人准备过节的事,还不就是因为方腊起义、因为日食、因为邓洵武和安妃突然去世,因为最近北宋王朝霉运缠身,大家全都生活在担忧之中,才无心过节的。
    高俅见赵佶明白了,道:“所以臣才说此大捷来得太及时了,他能振奋咱们大宋已经低落至极的士气,官家也可以以此大捷为由命人大办上元节,给民众以信心。”
    赵佶一听,道:“不错,不能让民众认为我大宋往昔不再,要让民众知道,我大宋的统治一定会千秋万代!”
    赵佶当即就传令下去:“将前线大捷传扬下去,着礼部,立即操持上元节,告诉蔡翛,能办多大给朕办多大,朕今夜要与民同乐!”
    高俅大拍马屁道:“官家圣明!”
    故意迟疑了一下,高俅又道:“官家,蔡仍值此关键时刻立此大功,不能不重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