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结束地很快,因为倭寇再嚣张,也不能对抗三路合围大军,除了卢镗率军去追,其余两路军队鸣金收兵,回到府城。
陈惇一觉睡了个天昏地暗,一直到日上三竿才被屋子里的说话声惊醒。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他听到一个细碎的声音:“冲任不守,气不纳血,这就是所谓的冲冠一怒,一气灌顶,行到顶阳,方才一时昏扑。等这口气卸下来,人自然虚脱了。无妨,开一些调气补血的药,喝几天就好了。”
之后陈惇的嘴巴被捏开,灌进来一口苦涩的药来。
“啊呸——”陈惇顿时翻身而起,却被左腹一阵剧痛疼到倒吸一口冷气。他低头一看,只见自己上身赤裸,腹上裹了厚厚一圈白纱,这才想起来彭老生在他的肚子上划了一刀。
“哎呦快躺下,”一道硕大的身躯掀开帘子走了进来,将陈惇按在床上,“醒了,醒了就好!”
陈惇不由得裂开嘴,吸着气笑道:“文长,你没死,再见到你真是太好了。”
原来这白胖子正是徐渭,陈惇见绍兴城破,山阴、会稽为首冲,还以为这家伙也难以幸免于难,没想到这家伙福气冲天,在倭寇还没有来的时候,去苏州赴了一个文坛之会,避免了这一场浩劫。
“几个月不见,你真是越发令人刮目相看了,”徐渭二话不说给陈惇灌了药,才啧啧打量他:“拉着五百乡勇,竟解了杭州之围,还亲自斩杀了贼首彭老生,到好比是擒了张安国的辛稼轩,你还比他年纪小呢。”
令辛弃疾名重一时的一件事情,即听到军中统帅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之后,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彼时辛弃疾二十二岁,名动天下。
“把我比作稼轩,”陈惇挪了挪身体:“可愧不敢当。”
“不是我作比,”徐渭道:“是王忬王大人亲口说的,他说你少年英雄,真将相之种。此役歼敌一千三百余,都是你之力。他要亲自上疏,为你夸耀功绩。”
“我其实没有任何功劳,”陈惇太息道:“我这边又是打埋伏,又是设机关,又据守高地,却仍然抵御艰难,屡屡濒危。若不是最后关头大军赶到,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年轻人,你的队伍只损失了一百一十三人,”门口一个浑厚的声音传来,“却歼灭了六百倭寇,伤了七百。若论以寡敌众,以弱敌强,谁还能胜得过你?”
陈惇摸了摸鼻子:“我看阳明先生当年招募乡勇不过八千,却击败了宁王十万大军,我和他岂不是萤烛之火和日月之辉的差距?”
“哈哈哈,你这小子还要和阳明公比肩呢,”又一道爽朗的声音传来:“阳明公可是肉身成圣的人,你要修炼到那一步,恕我眼拙,还真看不出要到什么猴年马月呢。”
“惇哥儿,这位是汤克宽将军,”徐渭给他介绍道:“这一位,则是台州知府谭纶。”
陈惇一时心神震动,瞪着眼睛,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两位名留青史威名赫赫的将军,“真是……值了值了,能亲眼见到这样的传奇人物,还能和他们共处一室,简直如在梦中啊……”
谭纶最爱少年英雄,他自己也不过三十岁才出头,他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才学通敏,履历耀眼,在台州一上任,就练兵御倭,这一次倭寇围城,他亲率死士大战,竟能坚持五个昼夜,直到官军到来,实在是让人惊叹。
此时谭纶见陈惇,就笑道:“原来你这小英雄,也是个俊俏斯文的后生,我第一眼见你,你被军士抬上担架,浑身泥水,像个毛猴一般,如今擦洗干净,真是判若两人啊。”
陈惇下意识摸了摸脸,无奈道:“战场之上,还讲究什么。”
“年轻人,”汤克宽走了过来:“你真的是第一次上战场吗?”
汤克宽仪表堂堂,双目炯炯有神,被他盯着,陈惇感到了一种迎面而来的压力:“确实是第一次,连武器也是第一次上手,比那乡勇还不如。”
汤克宽点头道:“这战役竟是你一人主持,那牛车、火药瓶还有毛竹,都是你想出来的吗?”
见陈惇点头,汤克宽眼中异彩闪过:“牛车御敌,古以有之,火药也能制造,只是毛竹这东西,遍地都是,却从未有人想过用它来击敌,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陈惇就笑道:“都说有胆的人耍刀,没胆的人弄枪,意思就是长枪长矛这东西,舞起来使敌人难以近身,会给人带来安全感。而毛竹其实和长矛一样的道理,只不过毛竹体积更大,一扫扫倒一片,而且还比长矛上手快。我是小时候见过牧羊人用之驱赶野兽,才灵机一动,想起来的。”
汤克宽道:“这个办法别出心裁,而且管用,我已经下令在军中演戏此物,若是能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效用,就都是小兄弟你的功劳啊!别说是王大人要为你请功,我汤克宽也要上表,让朝廷嘉奖你!”
陈惇道:“我没有功劳,也不图嘉奖,只要这个办法能使海波平定,百姓少受荼毒,那就是我陈惇的心愿了。”
“好好好,”谭纶和汤克宽都倍加赞赏,抚掌大笑起来:“志气高,胆量足,有智略,又谦抑,真是少年英雄!”
陈惇被夸得不好意思,真心实意道:“如果朝廷能恩恤这次战斗死难的军士百姓,抚恤他们的妻子老小,让他们为国尽忠能得到铭记,陈惇就别无所求了。”
谭纶道:“你放心,有功劳的不会漏掉一个,死难之人会有朝廷的抚恤和旌表,布政使司这次还拿出了五千两银子,专门抚恤临山卫和三山所。”
据他所说,临山卫和三山所是最先前来救援杭州的卫所,只不过寡不敌众,被彭老生杀得片甲不留。
陈惇想起曾并肩作战的肖毅,喉头涌动:“我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汤将军。”
他径自道:“陈惇曾查阅卫所编制,按例来说,临山卫该有七千人的额数,可是拱卫绍兴城的时候,实到数只有三百余人,而且这就是全部人数了,这点人别说是去解围,就是守卫一座城池,恐怕也坚持不了多少时间。陈惇想不明白这人都到哪里去了?”
“七千人的额数,本该有七个千户,对吗?”汤克宽沉声道:“但你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一个?没错,剩余的千户都跑了,千户都带头跑了,底下的兵还能不跑吗?”
据汤克宽说,绍兴卫所缺额达七成六;但这并不罕见,大嵩所甚至缺额七成七,而整个浙江除了抗倭最沿线的台州、象山之地,其他地区卫所缺额率都在七成三四左右。至于缺额的官兵都去了哪儿,那自然是都跑了。能跑多远跑多远,只要不回来当兵就行。
这根源就在大明兵制是世兵制,编入军籍的人世世代代就要当兵,再没有别的什么出路,谁能一辈子忍受一个从出生就既定的方向,而且还要眼看着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别无出路呢?
而且,如果当兵能获得应有的荣誉和物质保障的话,也许这种逃亡还能减轻。因为军队是一个集团,军官是世袭的,他们对士兵,多了一种继承的关系。而军官将将士兵私有化,随意指使,从事各种劳役。或者吃空饷,注名支粮,卖放军人,花名册上士兵的名字,大部分不过是虚晃一枪,徒有其名而已。
军官对士卒的剥削,使得军卒要摆脱沉重的徭役,唯一地办法就是脱离军队。军官也放纵士兵逃脱,因为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口粮,逃亡也不予追击了。
“所以卫所军人,能打仗的人十不存三四,”汤克宽道:“朝廷以为派了一千人去打仗,实际上只有几百人,对抗倭寇自然要落下风。所以从嘉靖二十七年开始,朝廷便命各省招募兵勇,像卢大人和我的兵,都是从民间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俞将军的兵,也是他在广西招募的土著……嗯他的兵,打仗是不怕死,只是也为非作歹,稍加放纵就扰民。”
陈惇点点头:“我这五百乡勇,是在集贤庄招募而来的,旁边有个安昌庄子,里头的青壮几乎尽数被卢大人招募走了,难道这挑选兵勇,也有什么讲究吗?”
“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个地方水土不一样,民风就不一样。”徐渭哈哈一笑:“你比如说会稽、山阴之地,上魁星,下文昌,文气灿然,出的是文质礼仪之人,能写字对句,却不能厮杀战场;而乐清、苍南之地,百姓性情伶俐,狡猾多端,可以作为前锋斥侯,却不能用作中军主力。再比如台州、象山之地,遭受倭寇侵略最深重最凄惨,他们对倭寇恨之入骨,又民风彪悍,一招募便应者云集,这才是募兵的主力。”
“文长先生果然洞达,”谭纶称许道:“正是如此。我台州百姓深恨倭寇,守卫城池之时,人人死战,连老弱妇孺都登上城头,谭某才可以坚持到大军到来。”
“还有不解的地方,其实陈惇率乡勇而来的时候,”陈惇沉声道:“没有想过诱敌之策,只想堂堂正正攻击倭寇,可是临近杭州城,才发现城头守备虚弱,百姓瑟头缩脑,不发一矢,而且竟在马墙上布了上百草垛,用来防御倭寇的箭矢横飞。我心中生疑,又不见前来救援的临山卫,只能揣测一种最不好的可能,城内不会出一兵一卒,那原先设想的两面夹击之计,完全废弃了,这才临机选择了一处地方,仓促定下了诱敌之计。”
“我说你这小儿向来十分警敏,如今果然,”朱九朗声笑着进来:“快来见过巡抚大人。”
陈惇被徐渭搀扶着,披着衣服滚下来,却被王忬一把扶住摁回了床上:“不要多礼,你就是会稽案首陈惇吧,果然年少俊彦!可有字了?”
陈惇一头黑线,难道这个时代给人取字是一种雅事不成?而且他才刚刚满了十六岁,似乎要到二十岁及冠的时候才应该取字啊?
其实陈惇不知道取字也有几种情况,比如少年老成,或者自幼聪颖的,又或者需要早早离家的,都可以提前起表字,只是行冠礼一定要成年才行。
“哦他已有字了,字梦龙,”朱六道:“是一位尊贵的长者为他取的。”
陈惇一头雾水,他什么时候有了字了,梦龙公子不过是他的笔名罢了,却见朱六意味深长地朝他点了点头,也就低头不语,默认了这个从天而降的表字。
“梦龙,也不错,”王忬看到这年轻的后生,却有如此出众才华,文武双全,就有一种内心的喜爱涌上心头,道:“十六岁的县案首,果然名副其实。你既然是今年下场,怎么没有参加府试,一口气中个小三元,夸耀乡里?”
陈惇一怔,再看朱九,对方则还以一个乐呵呵的笑容。他忽然明白,锦衣卫手段高明,竟将他的案底重新删改了,他参加府试的记录被抹去,再没有什么舞弊透题的嫌疑了。就算是以后有人要穷究,也根本查不到任何证据了。
他心中一松,却又有数不清的滋味涌上来,一时之间不由自主太息一声。
“怎么了?”王忬问道。
“不参加府试倒也算他幸运,”朱六解释道:“今年绍兴府出了舞弊案,知府李圭又卷进了仇鸾结党的腌臜事里,府考便不作数了,只等明年重考。”
王忬哦了一声,“不急不急,你年纪轻,功名唾手可得,倒是要好好沉下心来体悟圣人之道。”
一旁的汤克宽和谭纶都有些惊讶,“你竟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怎么会想到募兵参战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惇一字一句道,他再也想不出什么其他的话了。
这沉甸甸的八个字仿佛一记重锤,砸在了众人的心底。
其实陈惇说了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机锋。
当顾炎武说出这句话,大明就是要灭亡的时候了。而大厦将倾,却没有人力挽狂澜,作为统治阶级的士族尤其是江南士族,不仅没有弥补大明这座破烂房屋的漏洞,反而在一刻不停地挖着墙角。你说党争也罢,办书院讲学也罢,反正是不纳税不捐款不勤王,只冷眼看着江北天灾人祸民变四起,还怪一条运河把江南的血脉脂膏抽空。
最后等到崇祯上了吊,鞑虏入了关,才发现大事不妙,一切皆空。
陈惇看着眼前杭州城紧紧闭阖的大门,想着里头的大户豪强是如何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竟不肯派出一人来帮助自己——明明他已经吸引了大部分的倭寇,最危险最绝境早都不是杭州了,他大概就能想到一个甲子之后,这些人依然还是这幅德行,大明的天下,就叫这帮人掘尽了最后一抔黄土。
“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知道朝野多少公卿,多少有识之士,都没有你这样的见识和胸襟。”王忬眼中闪烁着赞赏和爱惜:“少年郎,他日定为我大明擎天之柱!”
陈惇不知道在他留在杭州安心养伤的时候,他的这句“名言”已经上达天听,传到了嘉靖帝的御耳之中。
西苑玉熙宫,嘉靖帝盯着眼前的这本密奏久久没有批示。
黄锦看着砚台里的墨快干涸了,便轻轻走上去取了一块墨,慢慢研磨起来。他知道,这本密疏是江南递奏上来的,锦衣卫的朱六和朱九留在浙江,并不只是为了什么传奇话本。
不过黄锦也挺好奇,这本儿上写的是什么呢?让皇帝这么难做决断,恐怕还是和首辅、次辅这几个大佬脱不了关系。这次的倭难,竟打到了杭州城下,责任又该谁承担——之前王忬就有一本奏疏专项弹劾浙江官吏不作为,浙省的官员在朝中都有依靠,动摇起来,牵扯不小。如今这一本,究竟是添柴加火还是……
其实他想多了。
与倭寇围了杭州城相比,台州城下歼灭二千倭寇,杭州城下又歼灭一千,这是一场大大的胜仗,嘉靖帝之前因倭寇入掠而产生的怒火已经被平息了大半,一场战斗的前后始末,早在各人的奏疏中书写地淋漓尽致,嘉靖帝如今默默不语的原因,竟是陈惇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他不要赏赐,却为死难的乡勇以及会稽知县请求旌表的心愿。
“陛下,”外头的太监禀道:“首辅大人请求觐见。”
严嵩颤巍巍走入帷幔屏蔽的大殿之中,“微臣严嵩叩见陛下。”
“起来吧,”嘉靖帝瞥了他一眼,“赐座。”
严嵩却并没有坐上黄锦为他搬过来的小圆杌子,而是一脸惶恐地跪在地上请罪道:“臣有罪,自内阁十八日收到巡抚王忬的奏疏,臣便自觉荐人不明,致使君父忧扰,实在是天大的罪过,请陛下降罪于微臣,臣甘心领受。”说着伏地而哭起来。
“哭什么,”嘉靖帝倒也不生气:“你起来吧,一把年纪了,还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算什么模样。”
黄锦当即上前,将老迈的首辅扶了起来,心中却“啧”一声,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原来王忬的奏疏中,有弹劾浙江布政使司畏贼失机一事,而浙江布政使吴伯宗就是严嵩当年提拔任用,并推荐为官浙江的,如果这罪名属实,严嵩确有荐人不当的过错。
“听说吴伯宗不肯募兵出战,”皇帝幽幽的声音传来:“任由倭寇在杭州城下围困,是这样吗?”
“王忬才干练达,此次奉陛下钦命巡抚浙江,很快平定倭乱,功劳甚大。”严嵩道:“他所言,定然不虚。不过臣还是建议等到巡按与按察司核对战绩之后,再施奖惩。”
见严嵩不为吴伯宗说一句话,嘉靖帝算是心中满意:“王忬此次巡抚浙江,朕密令其便宜行事,他征兵听用,取得大捷。朕看以往年年讨倭,出师不利,也有未得其人的缘故。朕虽有良将,却无布局全盘画策之人,思来想去,朕想设一总督大臣,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专职讨倭,卿意如何?”
严嵩立刻道:“陛下圣明,以往各省抗倭,东奔西走,无有配合。若是倭寇逃窜到两省交界,则按律不可跨省追击,实在是极不方便。陛下设此总督大臣,由天子钦命,统筹经略,规划抗倭全局,将一盘散沙捏合起来,则抗倭之事分条划缕,清晰毕见矣。”
“六省军政……”嘉靖帝嗯了一声道:“卿看六部九卿之中,谁人适合出任?”
严嵩浑浊的眼珠子微微一动,却道:“臣实不知,当由圣天子铨选。”
“这人选,的确要仔细考虑,”嘉靖帝道:“这一次,王忬以副都御史的身份抚视浙江,朕看他还算用命。说起来,御史言官整日凿凿,说抗倭不利都是将帅无能、士兵贪渎、如此种种,朕听这话,耳朵都起茧子了,以为他们只会夸夸其谈,没想到还是有几个有才干的,放到江南去,也该不负朕望吧?”
严嵩盯着御案上的金磬,“总督大臣总督江南六省军政,朝廷若派御史充担,只恐难负重任……”
“那你的意思是,”嘉靖帝的声音也听不出什么来:“要部堂高官去吗?”
“臣实无此意,”严嵩道:“无论各部尚书,都有自己本部的事情要管,岂能离开京中坐镇江南?陛下方才所言,以御史任总督,臣双手赞同,只是御史分巡天下,江南总督如何与之区分?臣建议以御史兼任侍郎或尚书一职,专办讨贼,庶几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