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三章 太夫人
    随着隆隆的鸣鼓三响之声传遍孔庙,这一代的衍圣公孔贞干着礼服至孔庙行礼。只见庄严的孔庙之中,执事各司其职,祭祀众人各就各位。孔贞干就位后,执事掩埋毛血,开始迎神。
    孔贞干焚香后,举爵,酹酒,奠爵,俯伏,起立。众人皆随之俯伏,等初献礼的祝文读过之后,压献开始,孔贞干用缓慢低沉的声音道:“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远之道,子孙所当知者……谱牒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一本。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
    孔氏族人宗庙祭祀可以分为两种,即公祭和家祭。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时为家庙,早期的祭孔活动,所谓公祭与家祭混为一体。后来由于孔氏家族历经千年的繁衍,体系庞大,人口众多,其余分支六十小宗户,各自在当地立小宗庙,其子孙分支,在家立庙祭其祖。而今日则属于公祭,公祭之后,则各大宗小宗分别进行家祭。
    公祭持续了三天,祭礼结束之后,孔贞干在仆从服侍之下,脱去了厚重的礼服。
    “今儿大礼上,我怎么见了许多没见过的新面孔,”一个中气十足的女声传来:“是不是有外姓冒替了进来?”
    “太夫人玩笑了,”大宗的孔贞义道:“外姓怎么可能冒替进来呢?”
    “那就传我的话,”这女声停顿了一下,道:“让六十户首调查各户世系,造册呈送,我预备要重新修谱。”
    “母亲,”孔贞干不得不出言阻止:“族谱十年一修,如今还不到十年。”
    这五十多岁依然精神矍铄的妇人正是孔贞干的生母卫夫人,她是孔府实际意义上的掌权者,说一不二的当家人。当年孔贞干即使二十四岁袭爵,年龄并不小了,却依然要事事听命于母亲,而卫夫人独揽大权,甚至修改了几条规矩,比如之前孔氏凡时祭、告祭、朔望、诞辰、忌辰,妇人才随从至祠堂行礼。但卫夫人查阅典籍,发现古礼中,妇人是行亚献礼的,因此竟然改变了孔府大祭的仪程,也堂而皇之地参加了公祭。
    不过卫夫人虽然跋扈,倒也很有几分才干,内务外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她每天上午坐在上房书案前听各色仆禀报大小事务,批阅大小呈文,处理林庙府务,孔府的官员、执事、小甲的呈文中,开头都要写上“太夫人、公爷恩准”字样。
    “是不到十年,”卫夫人就道:“可是年年都有新生儿,新面孔,难道就要拖十年?你当年出生的时候,你父亲可不管族谱才修了三年不到,硬是开了祠堂,写了你的名字进去。”
    孔闻韶的原配,大学士李东阳的女儿不曾生育,其他姬妾也不曾有一儿半女,只有续弦卫夫人一口气生了两个儿子,就是孔贞干和孔贞宁兄弟俩,让孔闻韶大喜过望,免除了没有子嗣袭爵的忧虑。
    孔贞干只能将话咽进肚子里,叹了口气。
    他和太夫人的感情本来不错,然而在婚事上,他违逆了母亲的意思,娶了张延龄的女儿,而卫夫人本来是要退掉这一门亲事的。从这以后,卫夫人对他便不似从前,对张氏更是视若无睹,反而更加宠爱孔贞宁这个二儿子了。
    “禀太夫人、公爷,”门口的仆从道:“有苏州府的典吏求见。”
    “又是苏州府?”孔贞干觉得奇怪。
    “苏州府怎么了?”卫夫人就问道。
    “前几日鲁王派人过来,”孔贞干就道:“问了几句公祭的事情,就东拉西扯说苏州府发大水,涨粮价如何如何的,真是莫名其妙。”
    “涨粮价?”卫夫人心中微微一动,却又道:“你弟弟就在苏州府里头,也不知这婚事有什么波折没有,都好几天不曾收到他的家书了。”
    “二弟心性未定,我看他是贪恋苏州景色,流连忘返了。”孔贞干就道:“这一次公祭也不回来,族中说不定会有闲话。”
    “我看谁敢说闲话,”卫夫人眼睛一瞪:“你难道不知道姑苏陆家也是千年门第,这亲事怎能一蹴而就,那陆执章也定是要考验贞宁,而且他去时候我就叮嘱了,让他多多拜访苏州耆宿,多下些功夫,对他有利无害。”
    说着卫夫人就哼了一声,道:“贞宁这门亲事我是满意的,陆家世代簪缨,富可敌国,我听说陆执懋给他女儿的陪嫁中,就有苏州的上等水田二千顷,你再看看你娶的女人,连分像样的嫁妆都没有,净惹族人耻笑。”
    孔贞干脸色发青,当初张延龄、张鹤龄兄弟败落,家产被抄捡,张氏自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嫁妆了,这更招致了卫夫人的不满。
    “当初父亲给我定下这门婚事的时候,张家有一个皇太后,一个国公,两个国侯,”孔贞干道:“门第显赫,盛极一时。您不是高兴得很吗?”
    “我高兴什么?”卫夫人怒道:“我让你父亲给你娶一个宰相家的女儿,他偏偏要定乡下土包子家的姑娘,那张家算得什么,不过依裙带而盛,连书都没有读过,我说他败落是应得的,就是可惜了你,被她拖累了!”
    “宰相家的女儿,”孔贞干道:“自嘉靖以来,除了严嵩,哪个宰相不是朝进夕退?”
    不说杨廷和这种政治上注定要被罢退的人物,只说他以后的几任首辅,蒋冕于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毛纪于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费宏与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杨一清于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再然后刨去一个开了挂的张璁,甚至出现了一个大明朝第一个被腰斩的首辅夏言。
    “您说嫁妆,”孔贞干就道:“您嫁进孔家的时候,又有多少嫁妆呢?”
    这戳到了卫夫人的痛脚,她只不过是兖州知府的女儿,嫁妆能有多少,如何比得上原配李氏。当年李氏嫁进孔家,是孔贞干的爷爷委托了数十名朝廷高官,向李东阳求娶的结果。李东阳贵为太平宰相,当初给女儿的陪嫁虽然不多,却都是珍品,而且都是古玩字画(李东阳曾藏有清明上河图),价值连城。而卫夫人作为续弦嫁进来的时候,只虚虚装了四十八抬。
    孔贞干头也不回地走了,留得卫夫人气得七窍生烟,“翅膀硬了,天天地顶撞我,真是忤逆不孝,我生了他就是要气死我!”
    数落了几遍孔贞干的不孝,又想起苏州的二儿子贞宁来,顿时打起精神道:“苏州是不是有人求见?快让他进来,我问问陆家的事情!”
    张望走进孔家,他早就打听到孔家是这位老夫人当家,但凡客人入府,总要先拜会于她,无论大事小情皆由她决断,而且陈惇早就说过,这事情还非得通过她才能办成。
    张望跟着仆人进去,便见一个五十多岁却保养得甚好的老妇人坐在官帽椅上,顿时不敢怠慢,赶紧行礼道:“苏州典吏张望,见过太夫人。”
    小吏出身的人,自有一套奉承之法,和察言观色之术,果然哄得卫夫人和颜悦色,虹销雨霁,问道:“我儿去你们苏州,准备与姑苏陆氏结为姻亲,这事儿苏州人有说道吗?”
    “苏州可谓是人人皆知了,”张望就道:“都觉得这是门当户对的大好事儿,翘首盼望着十里红妆的一天呢。”
    说的卫夫人更是满面笑容,寒暄了一阵儿,才道:“你是姑苏的官吏,来山东孔家,有什么事情吗?”
    “确实是专程来拜访太夫人的。”张望道:“小人受苏州府尹之托,特来向孔府购粮。”
    “购粮?”卫夫人眼睛一眯。
    “最近苏州发了大水,粮价上涨,”张望道:“官府为了平抑粮价,四处筹粮,听闻孔府有大笔粮食,有意收购。”
    “孔府粮食是有的,”卫夫人道:“但怎么能比官府的粮仓?我就不信苏州的粮仓没有粮食了,竟要千里迢迢跑到我们山东来买粮?”
    “好教太夫人知晓,”张望就道:“今年大水发在四月,正是个青黄不接的时候,一通水过去,百姓的夏粮就没有着落了。这朝廷到现在既没说个救济的事情,也没说蠲免夏粮,偏偏新任的江南总督还要催收二百万石粮食,让我们府尹真是一夜白发生。若等到秋粮上市,那还有足足半年,百姓吃什么呢?虽然本地也有进粮的渠道,但大都是小额存粮,无法应对百姓对粮食的需求,只能另寻渠道,到外头来购粮了,又听闻孔府田多,粮食自然也多,这头一个便往山东来了。”
    卫夫人便道:“你们官府能吃进多少粮食啊?”
    一看老太太就是财大气粗,只问官府能买进多少,而不说自己能提供多少——张望便道:“一百万石粮食左右。”
    “这确实不少啊,不知道你们打算多少钱收购我家的粮食啊?”卫夫人道。
    “二两一石。”张望道:“这个价钱公道着呢,比市面上的零售价还高几分。”
    卫夫人一听便道:“我怎么听说,苏州如今的粮价,可是涨地很高呢。”
    张望神色一变:“太夫人,这粮价上涨,不过是一时而已,府衙已经在平抑粮价了。何况苏州涨价,山东又没有涨价,太夫人总不能拿苏州的价格来卖粮吧?”
    卫夫人心思一转,道:“客人远道而来,路途辛苦了,如今正是饭点,且先用个饭,吃完了再说粮食的事情。”
    张望只好打住,跟随仆从去用饭了,而卫夫人立刻吩咐身边的丫鬟:“把贞干身边的长庚叫来,我要问他话。”
    长庚是贴身服侍孔贞干的人,卫夫人就问道:“鲁王派人来,都说了些什么?”
    “就是问公祭的事情,”长庚答道:“还说什么苏州府如今青黄不接,正是缺粮的时候,粮价涨到了七两一石,还以一天二分的价格涨着,简直是闻所未闻。”
    “七两一石?”卫夫人吓了一跳,连声追问道:“真的吗?”
    听到肯定的回答,卫夫人不由得盘算起来,孔府最不缺的就是田,满仓满囤的粮食,足够吃多少年的,但放在仓库里,粮食是很容易发霉的,如今能碰上这种千载难逢的高价行情,卫夫人自然想要兑现成真金白银,换取高额回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