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
    夜市的恢复和推行,正是给了中产阶级一个花钱消费的机会,也让更多市民多了一条赚钱的渠道。
    每到申时左右,京师东南西北四城大大小小的夜市便是一派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大街两旁地民居店铺也是灯火通明,市民们携老带小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享受这难得的盛世之景。
    夜市中,商贩的叫卖、学子们的诵读和歌女们的谈唱混杂在一起。人们漫步在热闹的夜市中,购物消费,排遣孤独。
    市场上售卖的商品货物充盈,各类百货品种繁多,尤以各式各样的小吃最为丰富多彩。
    夜市开放之处正值中伏天气,炎炎夏月里的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梅红匣儿盛贮,品来顿感凉爽痛快。
    夜市的繁盛也使得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每至傍晚,男女老幼便到酒楼茶坊欣赏音乐舞蹈,身家丰厚的商家们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相继推出各种新鲜花样吸引市民们驻足消费。
    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歌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之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招揽着街面上一个个移动的荷包。
    这些歌女以伎艺而入乐籍,不同于后世的娼妓,她们的歌唱既是助兴,又是一种艺术表演,供人欣赏,其实这些歌女与后世文艺团体性质上极其相似,只不过称呼上有所不同罢了。
    艺人们还很快将许多诸如小说、陶真、诸宫调、叫果子、影戏等创新形式的演出搬上了酒楼茶馆表演的舞台,除此之外,卖卦、喝故衣、探搏、剃剪、纸画、令曲、讲史等各类娱乐游戏应有尽有,总之,每个前来夜市的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享受这座“不夜之城”的精彩。
    已是入夜戌时,皇明周报公廨里依旧是灯火通明,刚刚从夜市上游玩归来的吴伟业正在自己的公房里奋笔疾书,将亲眼目睹的繁华盛景化为精美文章记录下来,以供书吏们校验有无错别字后,拿去排版印刷,以便明日早上刊发与新一期的周报上。
    夜市给平静依旧,但却显得沉闷无比的大明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尤其让那些惯以风流自诩的文人雅士雀跃不已,许多人在夜市开设之初便夜夜流连于各个市场,品美食、饮美酒、赏美婢,已有很多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时,把当下的市况与前宋相提并论,盛世来临已成大多数人的共识。
    当然了,要是没了厂卫的话,文人们不介意以生花妙笔,去皇明周报上刊登文章,大肆吹捧朱由检为千古名君,现在吗,就算了,毕竟到处都有朝廷鹰爪四处逡巡,这种感觉还是让人非常不舒服。
    “妞妞姐,今日酸乳酪备的太少,现下已是所剩无几,明日你吩咐下去,过了晌午十分便开始多制作一些,好多人想着买呢!
    蓉姐,赏这位小哥一钱银子!这鱼羹好吃的很!”
    京城西直门外夜市中一个摊位后面,一身淡黄色襦裙的朱媺娖坐在锦杌上,一边享用着一碗“李婆婆鱼羹”,一边对正在忙着点钱的妞妞叮嘱几句后,然后转头对身边伺候的一位年纪稍大的宫人吩咐道。
    那名叫蓉姐的宫人闻声即刻从一个荷包里摸出一角碎银,递到了送鱼羹过来的小哥面前,那名青衣短打的小哥眉花眼笑的接过赏银,随即拱手施礼,口中高声喊道:“谢过小姐赏银!小的祝小姐五十年后,还如现在这般美貌如花!”
    “好好好!就冲你这抹了蜜的嘴巴,赶明儿夜里这个时辰,再送十碗鱼羹过来,本宫。。。小姐还会打赏与你!可别忘了哈!”
    送餐小哥的吉利话让朱媺娖听得受用无比,随后停下用食笑着打趣道。
    “好嘞!明儿个这个时辰,小的定会准时送到!”
    “小姐小姐,今儿个咱们可是发了笔小财!奴家刚才清点一下,从酉时到现在,咱们足足收铜钱八千余文,银币也有十几枚!若是照此下去,一个月下来,咱们能卖千余银币咧!”
    带人清点完今日营业额的李小花兴高采烈地提着裙摆几步移至朱媺娖身边,脸上满是兴奋之情。
    李小花就是崇祯八年在河南汲县街头垂死的妞妞,前年朱媺娖把奶牛场开办起来后,便将她从皇庄里挑来身边帮着打理奶牛场的日常事务。
    今年二十岁的妞妞只比朱媺娖大了一岁,但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也跟她一起在奶牛场里做活,两个年幼的孩子都在宫里放出的宫人开办的学堂读书上学。
    圣源乳业现在也在向一个小型社会团体的模式转化着,在朱由检的格外关照下,奶牛场去年从荷兰引进了两百多头欧洲奶牛,产奶量也随着大幅提升,营业额遥遥领先于京师的其他三家奶牛场。
    为了方便工人们上下班,朱媺娖将这几年赚的部分利润拿了出来,在奶牛场附近修房建屋后分给工人们居住,随后又从工部喊了专家过来,对整个奶牛场做了详细的规划,从去年开始,有陆陆续续投资续建了不少配套设施,这其中,学堂医院这两个最重要的辅助设施也是建的最早和最好的。
    圣源乳业的雇工,除了一部分有家庭的夫妻共同劳作外,其余全是朱媺娖从养济院挑选的孤儿,这里面女孩占到了七成,年龄分别在八岁到十二岁之间。
    在给这些孤儿盖屋舍时,朱媺娖并没有像皇庄里那种集体宿舍的样式建造,而是执意吩咐按照京师百姓家的模式修建。
    她打算让这些孤儿在将来长大成人后,在这里成婚安家,她会尽力保证这些可怜人和他们的后代衣食无忧,对此,朱媺娖有着十足的信心。
    她知道,有父皇在,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会有人给她撑着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