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六章
    “哥!怎么感觉你的看法跟罗贯中的不一样,人家罗贯中是说杨修为人:‘恃才放旷,素为曹操所忌。’才被杀得,你却说他是假聪明,乱猜帝王心思?”
    “那是罗贯中的看法啊,我有我的看法呀,如果看书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会把书背下来,那跟放磁带的收音机都没区别了。”
    曾仕湖回答完曾仕强的问题后,继续说:
    “还好这篇文章当年要求背诵,我再背一段原文:‘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四十四岁。’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了杨修是因为‘恃才放旷’才被杀的,并且举了六个例子,分别是:
    1:揣摩对了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2:“一盒酥”的故事。
    3:揭穿曹操“梦中好杀人”,其实是“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向曹操揭发他儿子曹丕“藏吴质于绢中。”
    5:告诉曹植“君奉王命而出,竟有阻挡者,斩之可也。”
    6: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教曹植怎么回答曹操向他提问的军国大事。
    从这六个例子之中?我还真没看出杨修有啥了不起的过人之处,什么“门内添活”,“一盒酥”,好像比我们猜“虫二”,“巨木”难不了多少吧?
    至于揭穿曹操“梦中好杀人”,这点更是愚蠢,“伴君如伴虎”,很多事情看穿,绝对不能说穿。
    接下来三个例子都是帮助曹植跟曹丕争夺世子大位,古代立嫡以长,正常来说世子的位置肯定是曹丕的。而从杨修跟曹植,可以说站队错得厉害,战略的错误是不能用战术的聪明来弥补的。
    六个例子当中,没有一个是帮助曹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
    无非就卖弄点文字功底,卖弄点自己“眼光独到”可以度测曹操心思,这能叫聪明?
    曹操手底下能人无数,忠勇威猛的将军,智慧超群的谋士无数。比较厉害的六大谋士: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还有后来的司马懿。
    这些个人那个不是脑袋都尖得冒了青烟,难道这几个谋士们,对于“门内书活”,这种小儿科都看不懂吗?人家装不懂而已。
    你再仔细看看《三国演义》里这些人在曹操都难以决断时提的正确意见,比如郭嘉对于官渡之战后,逃去辽东的袁绍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结局那种精准的判断。
    ‘时操在易州,按兵不动。夏侯惇、张辽入禀曰:“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操曰:“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众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重赏来使,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众官问曰:“何为不出奉孝之所料?”操遂出郭嘉书以示之。书略曰:
    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郭嘉就准确地判断出,如果曹操去打他们,他们就会团结起来一起打曹操。如果不去打,辽东的公孙康自然会把他们两兄弟的人头送过来。
    这种对时局的和人性的精准判断,体现出郭嘉那种恐怖的洞察力和智慧。
    再比如曹操在官渡和袁绍相持不下之时,谋士荀彧为他出的主意,这段因为我看过很多遍,也背得下:
    却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
    ‘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人家荀彧多聪明啊,人家就知道,如果一退就会立马被动,现在是关键的时刻,只要谁犯一点错误,谁就失败,所以用:‘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来说服曹操。
    我们再看看人家聪明的谋士是怎么在世子这个大问题上站队的: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你看人家真正聪明人是怎么回答问题的。人家没有正面回答,但一句:我在想刘表,袁绍父子,就足以说明一切。
    刘表,袁绍都是犯了“废长立幼。”这种错误,敌人还没打来自己内部先乱了,才让曹操得以更容易地消灭。
    曹操多聪明的人啊,一听贾诩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政治家的角度看人,跟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政治家选择继承人。更多的是考虑:谁才能将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而不是喜欢谁更多一点,“个人喜欢”这种感情因素虽然会有一定的占比,但一定会少很多!
    如果我是曹操,也一定是选择曹丕做世子。曹植也只能给他做个富家翁,个人认为,曹植是不适合继承世子大位的。”
    一说到历史,说到曾仕湖感兴趣的东西,他又开始长篇大论,纵谈古今,指点江山,粪土诸侯,他神采飞扬地向曾仕强说道。
    “为什么呢?曹植不是很有才华咯,七步能成诗。这么聪明的人,你却说他不适合继承世子大位?为什么这样说呢?”
    “仕强啊!“才”分为很多种,曹植的“才”!是“文才”,并不是治国安邦之“才”。一般来说,文才好的人,治国安邦之才就不怎么好!当然,也有例外。”
    “为什么文才好的人,倒没有治国安邦之才呢?文才好不就证明他聪明吗?聪明的人,又有那么多的老谋深算的文臣武将辅助,怎么还治不了国?安不了绑呢?”
    曾仕强听到哥哥的奇谈怪论,感觉不理解,又向他问道。
    “我个人认为,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某方面太厉害,其他方面肯定会差一点。一个君王,每天管理着国家大事,非常非常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如果他文才好,那么就会把很多精力放在怎么写诗啊?那个字该怎么用啊?怎样写才文采飞扬啊?把精力放在这些跟治国安邦毫无关系的诗词歌赋上,哪里还有精力去处理国家大事!而且文人多纵酒疏狂!治国需要的是理性,细致,冷静,克制,平衡各方面势力,也就是会用所谓的帝王之术!而写诗需要的是想象力,需要激情,需要头脑发烧,需要感情亢奋!我甚至认为这是两种不一样、互相冲突的才华,两种才华很难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比如写诗写得好的皇帝:宋徽宗,南唐后主李煜,陈后主陈叔宝。他们的诗词都写得很好,但治国上却非常的烂,都做了亡国之君。
    曹植的文学素养是不用怀疑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后人如此评价他,可想而知他的文才有多好。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他写的《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都文采飞扬!背一断《洛神赋》你听:
    ‘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听见没有,“飘忽若神,凌波微步。”金庸金大侠的《天龙八部》里面段誉的武功,“凌波微步”就出自《洛神赋》。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天才,!不但治国安邦非常厉害,而且写的诗词文章也极好,比如曹植的父亲曹操文采也不错啊!初中也学过他的《观沧海》,他和他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在文坛上都比较有名,称“三曹”。
    还有另外一个大伟人,则更加厉害,哪怕单论文学造诣,书法,都堪称当代一流。
    至于文治武功则更不用说了,我们中国人民能过去如此安宁幸福的生活,都是靠他以及他领导下的政党……
    但这些是例外,是个例,不能做为常理和惯例来尊循的,用古话说是“不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