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二十四章 信心(续)
    盛夏,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汗流浃背的李笠,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看着田里似黄非黄、似青非青的禾苗,有些担心。
    自入夏以来,雨没下多少,经常大晴天,亦或是多云天气,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眼见着旱情严峻,李笠哪里还坐得住。
    再这么下去,河水水位大幅下降,各地缺水灌溉的农田,必然有大量禾苗枯死,到了秋天,收获的只有绝望,而不是粮食。
    种地的农民没了收成,日子过不下去,要么饿死,要么逃亡。
    若旱情严重,灾区就会出现大量流民,届时遍地干柴,只需一个火星就能点燃。
    李笠可不想自己治下发生这种事,于是一直在郡内巡察,看看各地的抗旱情况如何。
    巡察的结果,总体而言是‘暂无大碍’。
    因为去年一年,郡内各地兴修水利设施,加上南北鄱水流域水量充裕,所以各地现有或者刚建好的堰坝都多多少少蓄了水。
    南北鄱水上新建的各级堰坝,也正好将河流变成‘阶梯水库’,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但是,光有‘出’没有‘入’,迟早会见底,李笠不清楚这旱情会持续多久,所以十分担心。
    因为农民是看天吃饭,一年忙到头,如果秋天收成不好,收入低于成本,当年就会负债累累。
    许多农民春天时要先借钱,才能买种子耕种,期间日常生活之中急需用钱,又得借钱。
    到了秋天,收入要拿来还债,扣去各种成本,剩下的粮食才是自己的。
    所以,一旦旱情明显影响收成,年底,会有很多农民破产,土地被债主(一般是地主)收走,进而导致官府的‘税基’流失。
    李笠自己吃过苦,所以不希望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但下不下雨他说了不算,只能看天。
    临时从附近村落叫来的几个农民,局促不安的候在旁边,李笠让吏员请他们过来,然后一起站在大树下聊天。
    “我家在彭蠡湖边,打渔的,不怕水会干,就怕日头毒。”
    李笠的开场白,根本就没有一丝官威,说的是地道鄱阳话,几个农民听了一愣,随即觉得这个年轻的大官很亲切。
    感觉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官,而是邻村来串门的后生,于是没有那么紧张了。
    李笠接着说:“可种田就不行了,没有水,庄稼就受不了。”
    “我看看这沟渠的水倒是挺多,只是万一,接下来还是不下雨,堰里蓄的水,能撑多久?”
    一名年长的农民回答:“府君,堰里的水,若一直不下雨,至少能撑上一个月。”
    “一个月?那还是不下雨呢?”
    “唉,真要是那样,那就只能认命了。”老农一脸认命的表情,其他人也都默默点头。
    李笠又问:“那么,你们年初借的钱,万一年底还不上,如何是好?”
    “府君,我们借钱时,借契写清楚了,若因为歉收,还不完本、息,可以等到来年秋天,一并还了,不利滚利。”
    “若如此,来年春耕,你们借钱,利息莫不是要增加?”
    “不,利息一样,毕竟不在官府那里写借契,就是不算数的,如今我们这里,放债的只有两家,定好了利息,是不能变的。”
    这就是所谓的“专营”,一个地区,只有一到数家商号可以放债,李笠想了解的就是这些商号,到底有没有按规定的低息放债。
    他巡察了很多地方,和当地农民交谈,所听到的说法,都是各地‘专营’的商号遵守规定放债。
    如此一来,农民的抗灾能力,勉强上升了一点。
    自古以来,放高利贷都是土地兼并的最佳手段,上至权贵,下至各地土财主,放高利贷的目的除了敛财,就是兼并田产。
    每到灾年,就是土地兼并的大好时节,无数看天吃饭的农民因为粮食歉收、绝收,无以为继,只能借钱粮度日。
    有了债务,就如同脖子上套了吊索,迟早要利滚利,倾家荡产。
    正所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肯定有人会质疑:你借钱的时候,怎么不嫌利息高?要还钱的时候,就有脸喊不公平?
    公平,很公平,农民向大户借高利贷是没得选,现在李三郎拿刀顶着大户胸膛,‘建议’大户低息放债,大户也没得选。
    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很公平嘛!
    李笠能打仗,有兵,有狐朋狗友捧场,所以现在鄱阳郡的‘债务专营’实行得不错。
    那些不听话的,已经全家整整齐齐了。
    李笠收回思绪,看着眼前这几位淳朴的农民,听对方絮絮叨叨说着家长里短,脸上时不时洋溢着笑容。
    他可以听得出,这一年来的变化,让这几位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百姓对改善生活有了信心,李笠作为地方官,也有了信心。
    待得农民离去,李笠不急着走,召见在这地区贩盐的某商号掌柜。
    黄家商号的掌柜。
    开赌档的黄大车及儿子们,如今已转行,办商号做‘专营’,其中之一就是贩盐。
    自古以来,贩盐就是暴利,李笠让妻家捧这饭碗,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此刻,面对李笠的询问,掌柜毕恭毕敬回答:“府君,鄙号今年的销量,比起去年同期增加了六成。”
    李笠问:“这些买盐的人,有没有私下里转卖?”
    “不可能的,周边地区都划好范围,别家专营,哪里容许他们私下贩卖。”
    “也就是说,这里的人口,比去年增加了将近六成?”
    “小人以为,差不多。”
    “可是官府那里,编户数没增加多少。”李笠此问,有质疑地方官吏统计人口户籍不到位的意思。
    这年头,人口统计很难做到准确,但从盐的销量上,大概可以估算出一个粗略的数字,毕竟这玩意不能当饭吃,却又必不可少。
    “府君,增加的人,也许是雇来开荒的青壮,秋后是要回去的,来年开春再来,所以入不得户籍,算不得隐瞒。”
    这是暗中帮地方官吏开脱,李笠闻言瞥了一眼对方:“你倒是会体谅人呐。”
    掌柜干笑着,丝毫不惊慌。
    李府君是什么人?毕竟是黄家女婿嘛,怎么会为难自家人呢?
    买卖人,八面玲珑是必备技能,李笠不想纠结这个问题,又说:“盐,我方才从一户人家里拿了些,尝了尝,没什么泥沙。”
    “这不错,就不知道,往后会不会还这么好。”
    “府君放心,鄙号的盐,绝不会掺泥沙。”
    “其他商号呢?有没有听说,以次充好?”
    “没有,小的未曾听说。”
    听没听说,实话不该在这场合说,李笠不过是例行公事。
    毕竟黄家商号的食盐销量,以及掌柜、伙计在各地听到的消息,李笠都是知道的。
    也就是说,他的耳目很多,所以鄱阳郡内各地的民情,大概能探得大概。
    简而言之,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他亲自带兵出击,三两下化解江州危局,让许多人对‘鄱阳明天会更好’的信心大涨,坚定了在鄱阳郡“投资、置业”的决心。
    因为战乱被中断将近两个月的商路,通畅后,立刻迎来了‘报复性消费’,各地商贾云集鄱阳,要把被耽搁了两个月的买卖补回来。
    所以,即便烈日当空,久旱未雨,李笠目前也只是担心,不至于惊慌失措。
    大伙对他有信心,这样就够了,若旱情真的严重,他可以调集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旱救灾。
    但别处就未必能做到。
    李笠看着四周一片烈日暴晒,又有担心涌上心头。
    去年,三吴地区雨水少,所以旱情初现,粮食产量明显下降。
    今年,江州这边也明显雨水少,恐怕三吴地区的旱情会更严重。
    历年,江州、湘州粮食大量输入人口密集的三吴之地,如今,江州、湘州因为各种原因,粮食减产已成定局。
    三吴地区因为旱情,粮食缺口增大,朝廷又要大规模用兵,得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
    恐怕到了秋天,天子要为粮食问题焦头烂额了。
    两个强邻虎视眈眈,其中一个已经动手趁火打劫,万一另一个也动手,朝廷应对不当,那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