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
    一时间,文武百官默然了,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不断地回味崇祯的话语,结合着自己所知的历史信息,揣度与思考,细究其中之理。
    此时,大殿里唯有崇祯那爽朗的声音在回荡,给人一种欲扬顿挫之感,显得是那么的自信而坦然,自有某种让人着迷的气场,周围一片静悄悄地。
    诸多言语之中,众人无法反驳崇祯的一个观点,所谓的明君圣主,乃是时势所造,而非是单纯地诗书礼仪所能培养的,唯有经历过民间疾苦,亦或是亲眼所见过百姓的磨难,帝王才会具有悲天悯人之心,勤于政务。
    隐约间,众臣还感觉到,皇上有着废除立储君的那个准则之意,不再是什么立嫡立长,而是要看皇子的才能,是否真得具有一个帝王应有的素质,从诸多皇子中甄选出最佳者。
    “所以,在朕看来,不管是以何种标准立储君,作为东宫储君的人选,都必须了解民间疾苦,具有治理一地的才能,进而缓缓提高,可以治理一县、一州、一府、一道,唯有如此,有着这样的经验,才是一个合格的储君,才具备被立为太子的资格。”
    此刻,文武百官被说蒙了,被崇祯的这番言语震撼到了,储君的培养历程,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从未想象过如此择选出太子。
    堂堂的一国储君,东宫的太子爷,居然要像一个登科中第的进士一般,从最小的职位做起,为最底层的百姓办事。
    不再只是埋头苦读,在学堂里学习四书五经,也不再只是学习圣人先贤之道,而是从最小的官员做起,做出政绩来,治理好一地,一点一点地擢升,直至可以治理一道(一省),才具备被立为太子的资格。
    毫无疑问,这样培养出的储君,一旦登基称帝,绝对具有相当高的处理政事的能力,更是对于地方的一些情况能够了解,自然而然地,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储君的空谈阔论。
    最为关键的是,这样培养出的储君,将会少了几分书生气,多了一些实干精神,更加的务实,更加地能够体会到百姓的疾苦,以及地方官员的艰辛。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相比于百官想着这些事情,崇祯面色的虽然平静,但内心想得却是另一件事情,要是让群臣知道,非得震惊的合不拢嘴,佩服崇祯的大胆之时,更是担心不已。
    凡是皇子,年幼之时,除了学习诗书礼仪之外,还要兼修文武之道,待到长大成人之后,先是隐姓埋名,从军数年,唯有立了军功,才可以到地方当官,然后一点一点爬升。
    换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未来的东宫储君,不仅仅文武兼备,还要经历种种危险和苦难,犹如百炼成钢一般,不断地打磨,才具有成为太子的资格,而非是根据祖训确立储君。
    嗯....要想实行这个计划,这样从皇子里面选出太子,就必须广“播种”,多纳妃。否则的话,计划再完美,没有足够多的子嗣,也无法付诸于实际。
    崇祯这样心想着,转瞬就清醒了过来,看着陷入思索中的百官,心中一动,转而说道:“想我大明官员的选拔与任命,除了开科取士之外,要想成为国之重臣,就必须在翰林院担任编修,编撰书籍,多则,十几数十年;少则,也有个数年。”
    “下到最小的九品芝麻官,上到朝中的二品大员,多是从恩科中取士,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博闻强识,但对地方之事却是知之甚少。”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仅就治理地方的能力而言,恐怕二品、三品这样的大官还不如九品这样的微末小官,自然而然地,对于一些地方政务不甚了解。”
    “不可否认,从翰林院传来的官员,多是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写得一手的好文章,却缺少了几分实际主持地方的能力,往往是多空谈。”
    ......
    渐渐地,随着崇祯的缓缓讲述,侃侃而谈,百官的注意力随之转移的同时,心中更是震动不已,神色变得极其难看,犹如猪肝一般,就好像被人当面打脸一般。
    不可否认,崇祯的这番言语,说得也是事实,却也过于夸张了一些,让百官心中不服,这个时候,身为翰林院总裁官编修之一的贺逢圣,也是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的第二人,有一些不服的站了出来。
    “皇上,微臣不敢苟同您的这些言论~”
    “哦~难道朕所说得这些,有哪里是假的吗?”
    对于贺逢圣的顶撞,崇祯也不生气,而是煞有其事地反问了一句,直直地看着对方。
    “皇上,您所讲之言,确确实实乃是大明官场的情况,却也是言过其实了,不错,朝中重臣,十之七八都是出自于翰林院,尤其是内阁之中的官员,更是全部如此。”
    “但是,翰林院虽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以编撰书籍为主,却也在熟悉一些衙门的政务,学习政务的处理案例,以便于更能胜任一些实缺,当好一个官员。”
    “当然,不可否认,在处理地方政务的事情,相比于一些低阶的地方官员,朝中的一些官员确实是略有不如。但是,朝中官员,乃是负责总揽全局,负责统筹的事务,协调各方,两者的职务性质本就不同,又如何相提并论呢?”
    “哦~贺爱卿,真的是这样吗?真得像你说得这么好的吗?”
    崇祯意有所指连连反问了一句之时,目光却是在最前排的官员之间来回扫视,目光中充满玩味的意味,不等贺逢圣作出回应,进而又问道:“别得不说,单单是陕西的连年大旱,就持续了数年之久,而江南却是连年丰收,米粮多不胜数,作为总揽全局、负责统筹的所谓‘朝中官员’,怎么就没有发挥作用呢?”
    一时间,贺逢圣被问得哑口无言,有一些语塞了,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是心有顾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渐渐地,崇祯身上的气势越来越炽盛,语气也变得有一些咄咄逼人起来。
    “在上朝之前,朕翻看了一下大明国库的历年税收,尤其是最近数年,尤其是江南的税收,每年却是只有寥寥数十两、数百两,还不如京城的一个商铺缴纳的税银多。”
    “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陕西,朕不仅不奇怪,不仅不生气,反而还会十分高兴,最起码能够说明,陕西的灾情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而且,在最近数年、十几年里,朕没有听说,也没有看到地方官员上报啊,江南有什么天灾发生,致使收成减少,甚至于颗粒无收。”
    “那么,朕就非常的奇怪的,以富庶和繁华著称的江南,每年的税银,为何只有那么一点?难道就不该给朕个解释吗?难道就不该给大明一个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