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
朱祁镇打发了会昌伯。
一个人坐着窗户下面,环臂而坐,手扶着下巴,他的下巴之上只有浅浅的绒毛,还没有发硬。
默默的想着。
他细细想来,会昌伯所说,或许偏激,但是未尝没有道理。
会昌伯不过再怎么不是,他也是外戚,是自己的舅家。在古代这关系,是剪不断的。而且朱祁镇也明白,这一次,刘球横扫一下,打碎了不知道多少瓶瓶罐罐的。影响了不少人的利益。
这些人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在会昌伯身上,或许也是有的。
不过,朱祁镇即便想明白了,也是不会庇护会昌伯的。
原因很简单,与自己的名声相比,会昌伯一家的生死,在朱祁镇心中根本就无足轻重。甚至朱祁镇保住会昌伯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他对会昌伯有多少感觉,而是在古代道德观感之中,亲亲相隐也是很多人认同的。
朱祁镇真将会昌伯给明正典刑了,且不说后宫之中的麻烦,但这样做,并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甚至显得比较冷酷。
仁君,仁君。
杀了自己外公,能叫仁君吗?
所以,这自然是高高的举起,一番做唱念作打之后,然后留会昌伯一命。然后会昌伯幡然悔悟,从此悔改,这才符合核心价值观。
如何处置会昌伯,这仅仅是需要这一场大案之中,需要善后的地方就太多了。
比如南京问题,比如施礼的问题,都需要大概善后。
在北方五月,冬小麦也开始陆陆续续的收了,虽然河北一带并没有什么高产,但是勉强维持住了口粮。
大量精兵强将派往各地,也将蝗灾给压制下去,不能说各地都没有蝗灾,但是都没有扩大。
而刘球也将扬州十大盐商,一个也没有露,全部给抓起来了,连同施礼一家都送往京师,但是而今还没有到。
但是大致上,已经尘埃落定了。
结果让朱祁镇有欢喜又是担心。
首先牵连的人太多了,最少有一百多个官员,两淮盐场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是漏网之鱼。
但是关于盐政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干净的。
其次,就是战果丰厚。
不说,那些不容易变卖的田产宅院,都留给了扬州知府处置,让扬州知府一下子成为最富的府。
单单说现银,就有一千二百多万两。
这一大笔钱现在还在扬州,估计下半年,才头押送进京。虽然还没有见到现钱,但是朱祁镇就已经松一口气,有这一千多万两银子,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的治水经费就有了着落了。
但是大量问题,也都出来了。
最少大明的盐政体系,几乎完全崩溃。重新建立起盐政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毕竟盐乃是百姓生活的必须品,也是离不得的。虽然因为这个时代的交通运输问题,各地的食盐都会有一定的存量。
一时半会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
朱祁镇先召见了杨溥。
如果说这一段时间之内,谁最累,那一定是杨溥。
河北治水与两淮盐案这两件事情,几乎占据了杨溥的所有时间。
其实河北治水本身就有一定之规,杨溥并不用多操心才是。
只是因为朝政看似平稳,但是实际上杨士奇的影响力并不会那么容易散去,而河北方面又是有于谦主持的。
在外人看来,于谦就是杨士奇一派一面旗帜。
杨溥在朱祁镇面前保证过,一定会全力支持于谦治水。所以他不得不存最坏的心思,关于河北治水的任何事情,他都要一一过目。
他倒不是担心于谦会做什么。而是担心,有人会在他与于谦之间做些什么?
杨溥此刻可没有与于谦硬磕的心思,自然存心谨慎之极,不要出任何事情,才是最好。至于两淮盐政,杨溥更是步步跟进。
对刘球大力支持的同时,也在朝中暗暗做了调整,将与盐商牵扯比较深的官员,大部分都调了闲职。
更不要说,除此之外,大明各方面的事务都压在杨溥身上。关于朝廷四面八方的大事,都要与杨溥商议。
比如,朱祁镇刚刚与杨溥商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藏经》六千多卷的印刷。都是内廷出钱的。
朱祁镇觉得财政有些困难,想将这一件事情该砍掉。毕竟朱祁镇并不信佛。
所以杨溥知道之后,立即来劝说。
所说的不是别的,就是大明对西藏地区的治理。大明对各偏远地方治理,一般来说,都是因俗而治。
元代藏传佛教,就在西藏占据了统治地位。大明对这种情况,是继续承认,封西藏土官,僧官,由他们统治西藏。
所以,这《大藏经》的编纂,固然有太皇太后笃信佛教的原因,其实还有不少政治原因的,比如这《大藏经》很多都是要赐给西藏的。
甚至朝廷也在北京郊外,专门修建寺庙,供奉喇嘛。就是有这样的原因。甚至松潘之战中,就有和尚在松潘土司与朝廷之间来会奔波,才算是缓和的双方地方关系。
所以,对股政治势力,花一定的钱,也是必要的。
朱祁镇这才打消了消减《大藏经》经费的想法。
随着朱祁镇越来越自信,对朝廷官员掌控也比之前深了,朱祁镇更多的将自己从庶务之中抽离出来,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至于其他奏折都由内阁代拟了,他每天就看个节略。让朝廷政事不出格,不出自己的掌控之外,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朱祁镇轻松了不少,但是内阁的事情就更加多了。
只是这样沉重的政务折磨之下,杨溥一点也没有懈怠,甚至朱祁镇觉得杨溥的精神头,越发好了。
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岁有余。
果然,对有些人来说,权力就是最好的春药。
朱祁镇召来杨溥首先问的,却不是两淮盐案,而是广西的兵事,说道:“柳溥那里还没有消息吗?广西官员怎么说?”
而今大明大体上是比较和平的,襄王与南疆各土司有大大小小的摩擦,王骥在云南休养生息之余,已经小心翼翼的向南疆试探,准备对孟养发动进攻。但是毕竟还没有打起来。
除却云南之外,还有广西的战事,并没有结束。
虽然局限于几个山头之间,但是官军依旧没有犁庭扫穴,将那些山中乱事给扫荡干净。
当然了,朱祁镇知道,这一件事情,朝廷是要承当一点责任的,因为李时勉几乎将两广粮食抽空了。直接导致了广西军事行动取消。
让这些人在山中休养生息一年,变得有活跃起来。
但是朱祁镇对柳溥还是不满意。
不管怎么说,这些乱匪虽然在山中,整个活动范围并不大,敌我对比明显。但是柳溥却总是搞不定。
固然是疥癣之疾,但是总不能一直由他们继续闹下去吧。
当时山云镇守广西的时候,可是没有这种破事的。
杨溥说道:“陛下,此事易缓不易急,王翱已经上报了,柳总兵军中纪律不行,如果陛下催得急了,恐怕还要出反效果。欲速则不达。”
总体来说,明军的军纪很一般。
在开国的时候,还能称得上仁义之师,比起其他义军,总体来说明军还比较好的,太祖皇帝总结取天下的经验,就是以不杀人而取天下。
但是太宗靖难的时候,北军军需匮乏,太宗皇帝不得不对一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