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
    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的决断
    也先的决断很及时。
    几乎在也先撤军第二日,大军先锋就已经到了。
    没有到了第三日,成国公就已经到了。
    虽然拖到后面的步军,还在艰难的跋涉之中。毕竟几十万人所需的辎重,已经往前线运输的辎重。所以行军相对迟缓,坠后好几日的光景。
    而带领中军的成国公朱勇,想打瓦刺一个措不及防,来了一次轻装,甚至走在三千营的前头,来到了大同城下。
    只可惜,这个时候,瓦刺军队已经大规模撤退了。
    他仅仅是抓了一个尾巴。
    越过大同追击了数十里,成国公朱勇也就收兵了。
    毕竟成国公朱勇,虽然看不起瓦刺,但是他也很明白,大军倍道而来,只有一击之力,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
    大军出紫荆关,已经加速前进了,而他在大同南轻装北上,已经是二而衰了。
    军队虽然还是士气满满的。
    毕竟对方望风而逃,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的逼退了瓦刺,全军上下对瓦刺的轻视只会更加严重,只是士气虽然可用。
    但是士气与体力消耗,精力消耗不成正比。
    在成国公看来,而今将士们的士气,是虚气。
    所以他不敢再追了,毕竟蒙古人诱军队追击,然后设伏的套路,是一个人都很明白。
    他想先在大同修整一下,等一等后面大队人马。
    这个时候成国公也没有闲着,他先向京师报捷,不过是报得杨洪大同城下之战。他也没有在其中加油添醋,不过给对吴瑾所部请功不少。
    甚至要算到这一战次功。
    原因无他。
    杨洪乃是简在帝心的人物,真抢了杨洪的功劳,这不大好收场,但是如此大同,京营一点也分不到,且不说成国公朱勇是怎么想的,就是京营将士们都有些不服气。
    而吴瑾是这一战之中,唯一参战的京营将领,自然要好好抬举一下。
    至于大同各地的情况,也一一汇报到了成国公朱勇手头上。
    一时间成国公朱勇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可以说,大同以南已经够凄惨了,但是大同以北,已经成为一片白地,无人区了。光万人以上尸堆就有三个。
    至于零散在村落的尸体,更不知道有多少个。
    真是大明丘福之败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士卒没有损失多少,但是百姓伤亡决计在十万之上,甚至无法统计了。
    从太宗皇帝开始,三代休养生息,恢复过来大同周边的元气,一下子回到了洪武年间。
    洪武初年,大明与蒙古的战争频繁,蒙古屡屡南下,太祖皇帝有鉴于此,将宣大之间的人口,部迁到了北京一带。
    在太宗登基之后,才用军户移民回迁。
    几十年经营才有而今的样子,大同边地的繁华,也有力的支撑了大明九边第一镇大同镇。大同镇比同样重要的宣府镇都要好上不少。
    而今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兵灾,兵灾。
    虽然古代有水旱蝗涝冰雹海潮飓风等等自然灾害,但是杀伤力最大,破坏力最惊人的,还是兵灾。
    在杀人这一件事情上,没有人比人类本身更在行。
    成国公细细看过之后,他的心就凉了半截。
    这么大的损失,这么惨无人道兵祸,瞒是瞒不过去的,当今这位皇帝不是庸主,在其他方面或许不行,但是耳目遍及天下。
    虽然锦衣卫在王振之后,在朝政之中近乎隐身,好像大明根本没有这也个部分一样。但是真正在权力顶峰的人,却能看到锦衣卫递给内阁的每日情报汇总,甚至内阁有时候遇见事情了,还能发文让锦衣卫协助。
    只是协助,以为内阁是管不到锦衣卫头上的。一般来说,对付内阁的要求,锦衣卫都是查查情报库,与锦衣卫一些机密无关的,就汇总一下,交给内阁。
    没有的就没有。
    不会为了内阁的命令去调查什么,除非内阁请朱祁镇下令。
    内阁一次也没有请朱祁镇下过令。因为一般大案都会请锦衣卫一同办案。很多大案之中,锦衣卫就好像是刑部,或者大理寺的随从,从不发言。
    因为锦衣卫要查的从来不是真相。他们仅仅是陛下的耳目,即便冤家错案,锦衣卫也不会翻案,只会上报朱祁镇而已。
    下面普通官员都以为锦衣卫在王振之后,已经彻底的失势了。却不知道锦衣卫在很多职能上让步,专心做一只眼睛而已。
    成国公朱勇很清楚,这样的眼睛,九边有多少个,他查都查不清楚。甚至他成国公府内也是有的。
    所以,这样的大事,根本不可能遮掩住的。
    一定要有人负责?
    那么谁负责?
    成国公朱勇想来想去,只能是他自己。
    杨洪与瓦刺打过几仗,杀伤相当,胜负相抵,可以说是功过相抵,毕竟杨洪手中的兵力不足,面对全盛时期的瓦刺,退而保大同,也是可以体谅的。
    更不要杨洪很早就在皇帝这一条线上了,自己也能打。
    杨洪决计不会负主要责任的。
    能承担这个重大责任的人,只有他成国公朱勇了。
    有很多理由?
    总领战事的人是谁?是成国公朱勇。言官不会去想他当时并不在边关。
    而且朱祁镇对成国公的礼遇有多隆重,那么就成国公朱勇就承受了多大的非议。而今成国公朱勇接受了当初太祖皇帝对中山王徐达的礼遇。面对敌人却交出这样一个答卷。
    满朝文武都不会满意的。
    所以,这一战必须打下,必须没有完。他必须要用一场辉煌的胜利。来掩盖这些损失。他才能安安稳稳的退下来。
    这也是朱祁镇另外一个念头了。
    朱勇在行军的空隙之间,其实也想明白一件事情了。这一战乃是他朱勇一辈子最高光的时刻,也是他最后一次大战了。
    如果他这一次真将瓦刺给打残了,扔瓦刺几十年恢复不了元气,草原就再次陷入之前的混乱之中。
    功劳之大,决计不亚于张辅之灭安南。
    而今他如今如果停手不打了,那么瓦刺边患定然长期化。今后大抵是连绵不绝。他即便死了,也为成国公府增添了污点,子孙估计也要受累了。
    于公于私,即便秉承成国公内心深处的想法,他也不可能如此放任瓦刺离开。
    而且如此放瓦刺离开,不仅仅成国公朱勇心中不平,就是全军上下也不会甘心的。军中各种想法都有,唯独没有退缩的。
    在成国公朱勇心中,老子当年跟随太宗皇帝打也先他爷爷的时候,也先自己估计还没有出生。此刻怎么能让这个小崽子,在大明边境耀武扬威。
    真以为大明不会杀人,还是以为当年北伐的人都死光了。
    而且朱祁镇为这一战准备的太充裕了,充裕到成国公朱勇已经下面将士都没有后顾之忧。充裕到出兵之前上至成国公朱勇,下到最普通一个小卒,都领过赏钱了。
    每一个人都嗷嗷的想要建功立业,怎么可能想退?
    朱祁镇在大同修整了一日,立即在山西都司衙门,敲响了聚将鼓,将大军之中所有将领都聚集在大堂之上。
    一时间几十万大军主要将领都列于其中,将星云集,伯侯遍地,甚至大同边军之中,也只有杨洪一个人有资格列位其中,还是叨陪下座,在角落之中有一把椅子而已。
    “隆隆”鼓声,忽然停了下来,一时间甲胄铿锵之声传来,还有一名将校高声大喊道:“征虏大将军,总领宣大,三千营,五军营及京营各卫总兵官,成国公朱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