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捷之后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捷之后
    “诸位,今日大胜,全赖诸位之功,孤敬诸位一杯。”太子起身,高举酒杯,环了一圈,一饮而尽。
    下面的将领,纷纷起身,说道:“此乃殿下运筹帷幄之功,我等不敢居功。”也纷纷饮尽。
    此刻的太子满脸通红,可以说是兴高采烈。少有的放荡形骸。有几分真性情。
    太子多年不能回京师,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他很长的时间,都是战战兢兢的,每日想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父皇为什么不让我回京?
    这样的情况之下,太子做事自然是有板有眼,从来不敢有什么错漏之处,生怕这些错漏之处被人抓住了。
    更失了父皇最后的一丝丝的眷顾。
    要知道,凡是没有听当上皇帝的太子,除非是死在父亲前面的,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太子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
    他不敢想象,一旦不能登基,那一把龙椅上面坐着的是别人,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但是而今,他不怕了。
    眼前这些将领,在他的指挥之下,取得了这样的大胜,不仅仅为他脸上增光添彩,更是让这些将领身上都贴上了太子的标签。
    那么这些将领自己不认,别人也不会不认。
    而这些将领都是南军与水师的主力。
    虽然说大明军力分配,是北重南轻。可以说精兵良将都是出自北方,南方的军队在大明军队之中占据的份额并不是太多。
    却也不是没有。
    有这些人支持,太子的位置更加稳固了。
    即便是朱祁镇想换掉太子,也要思量一番了。
    如此,就让他长久以来的压力轻松了不少。
    太子的自制力还是不错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太子让人撤去了酒席,虽然脸上还有微醺之色,但也算是喝过庆功酒了。
    太子正色说道:“诸位今日之功,我已经让人上奏朝廷,相信不久就会有封赏。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
    “乘热打铁,这个时候。正是一举拿下南洋的时候。诸位有何良策?”
    “殿下。”刘大夏说道:“南洋所谓的联盟,核心不过是淡目,满刺加,亚齐三国,臣以为这三国当以不同的办法对待。”
    “满刺加王已经战死了,而南宁侯正在向满刺加进军,不日就到满刺加城下,臣以为当诛灭满刺加震慑南洋各国。”
    “淡目国,乃是此次南下的主要目标,断然没有放过的道理,只是爪哇距离满刺加有一段距离,大战之余,攻爪哇,臣恐有失,故而淡目暂且放过不管。而亚齐一国,却可以派使节劝降。”
    “想来今日一战,已经将亚齐王打的魂飞魄散,只要殿下稍稍开恩,就足以收亚齐之心。”
    “至于其他国家,只需一纸文书,传檄而定。”
    太子点点头,说道:“英国公怎么看?”
    英国公张懋沉吟一下,说道:“刘大人所言极是,只是亚齐一国,还是用缓兵之计拖着比较好。”
    “殿下不要忘记宁王之乱。”
    太子心领神会。
    并不是说宁王之乱与亚齐有什么关系,而是宁王之乱的原因与亚齐有关系。
    虽然宁王之乱,是宁王一脉对北京早就心存怨念,但是如果没有朱祁镇一心推行远封之策。
    也不会闹出这么大的乱子。
    而将国内二十多个王爷远封,要封到哪里。已经很明显了。
    河西四王,已经将渤泥一国给一分为四了。其余各王爷都要封在南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如此算来,而今大明攻下这疆土,放在后世,不过是一个马来西亚而已。
    马来西亚哪里能安置二十多个国家,即便是占据了爪哇岛也是不够的。
    所以,亚齐一国虽然地处偏远。在苏门答腊岛西北端,但是毕竟有民不少,想来足够安置两三个王爷了。
    这也算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了。
    如果没有这一件事情,说不定朝廷对亚齐能网开一面,但是而今却是不能了。
    太子说道:“就依英国公吧。”
    刘大夏也只能微微低头,无话可说。
    “殿下,臣请战。”汪直出列,说道:“这是臣在这一战之中,总结的一字长蛇阵。请殿下品鉴,只要殿下拔给臣大船三十艘,臣愿意乘胜追击,不管敌人有多少,直掏满刺加城下,与南宁侯汇合。”
    太子接过汪直手中的文书,细细看汪直总结出来的战法。
    这个战法也没有几张纸,如果不是上面有好几张阵型变化图。连这几张纸都用不上。
    这个所谓的一字长蛇阵,其实就是西方人总结战列线。
    当然了,时代不一样,火炮的威力不一样,文化基因不一样。船型也不一样,所以这里面的详细变化,也有很多不同。
    但是总体上,却也确定了一个战术原则,那就是坚持火炮作为决战武器,保持距离,不打接舷战,远距离炮轰。集中火力打击,等几个原则。
    太子今日也远远的看见了汪直的战斗,虽然没有看真切,回来之后,也细细询问过,知道汪直今日一战,大体上就是这样大的。
    太子说道:“好,诸位以为如何?”
    太子语气之中,有一种非常欣慰的感觉。
    原因无他,汪直是太子一手提拔出来的将领,还与他关系密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太子也是爱屋及乌,对汪氏不能生孩子的补偿。对汪直好一点而已。
    其实,如果汪氏真的能生孩子的话。汪直反而不能带兵打仗了。
    只是太子不能理解一个底层百姓,对向上爬的执念。
    要知道,汪直十岁之前大多数日子,都是在大藤峡之中生活的。而这种生活,其实是朝不保夕的,每天都要冒着死亡的危险。
    打猎遇见山中猛兽,死。采集野菜药材,跌落山崖。死。粮食不够吃,饿死。出山抢粮食,被官军给打死。还有官军攻山,战死。
    等等等等。
    他见识过不知道多少死亡。
    太子给汪直的不过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其实北京城中很多勋贵子弟都能有的,也就是贵族军事教育。
    但是北京的公侯子弟,大多都是纨绔子弟。而汪直却是刻苦学习,甚至主动要求出入战场之中,又有太子撑腰,打起仗来,也不惜性命。
    或者说,汪直骨子里有大藤峡瑶民的狠劲。
    不将自己的性命当回事,也不将别人的性命当一回事。反而有几分将种摸样。
    这让太子很满意。
    因为太子知道,虽然他周围有很多人,都号称对他忠心耿耿,但是他知道,这些人忠诚是有限度的。
    大多数都是忠于大明,忠于朝廷,忠于皇帝,顺便忠于太子。
    而是不是忠于他朱见濬。
    如果他不是太子了,谁还会忠于他?
    这就不清楚了。
    但是他相信汪直一定是忠于他的,即便他不是太子。因为双方的关系太亲密了。
    根本就是一荣具荣,一损具损。
    所以对汪直的成长,他是乐见其成的,甚至愿意给与便利。
    太子语气之中的宠溺,谁都能听的出来。这个时候,也没有不长眼的人跳出了反对,即便英国公张懋也是如此。
    毕竟汪直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汪直此去,即便没有大功,也未必有什么大失。如此一来,何必与太子对着干?
    群臣近乎一致的说道:“殿下英明。我等并无异议。”
    于是,汪直带兵追击的决定就样定了下来。当夜。明军水师之中状况最好的三十艘给挑选出来,天刚刚亮,就出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