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中国象棋发展史(一)
    象棋,中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属于两人对抗x游戏的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相关记载,但关于象棋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目前被国际上认可的起源是印度起源说,象棋是由印度笈多时期的一种四人或者双人对弈的图版游戏“恰图兰卡”发展而来,“恰图兰卡”在波斯库思老一世时发展成“沙特兰兹”,后经丝路传入中国成北周象戏、在唐代成为宝应象棋,最后被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国象棋。
    而国内学术界还有另外几种观点:
    1、象棋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因为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2、象棋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因为北宋晃补之在《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3、象棋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因为明代谢单制在《五杂坦》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4、象棋起源于战国之时,因为《潜确居类书》记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5、象棋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因为《太平御览.工艺部·象棋》说:“周武帝造象棋。”,而明代人罗欣在《物原》中也赞成这一说法。
    很多学者认为,象棋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除了《潜确居类书》,汉代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的句子,因此象棋的产生肯定是在战国之前,前可推到春秋时期。
    而且,象棋的“象”是象征的“象”,与动物象无关,比如舞蹈象征战斗,则称之“象舞”,而著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士合乎当时的历史情况的,但这种推论的正确与否不好断定。
    象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七个时期,孕育期、童年期、争鸣期、高潮期、中落期、鼎盛期和稳步期。
    传说象棋鼻祖是六博棋,《楚辞·招魂》中说“艺该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追些。成枭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词指六博始见于此,当然象棋与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角胜的局戏,象棋则是一种靠智谋、技术、修养等较量的竞技运动。
    由于六博与后来的象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象棋一词的诞生,孕育着日后象棋的产生,故将象棋名词诞生之时至南北朝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经》前,这一段时间称为象棋的孕育期。
    在战国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子,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以获得多博筹为胜的游戏,不同于吃王为胜的象棋,和象棋,没有演化关系。
    而秦汉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叫“塞”的棋戏,“塞戏”又称“格五”,根据从鄂省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省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印证汉代边韶《塞赋》中队塞戏形制的描写。六博、塞戏、象棋这三者之间无论是规则、棋子、棋盘都大相径庭,并无演化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朝代,武帝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由此,象棋发展进入童年期。
    后周武帝依当时的象棋编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戏名称由此而来,称为北周象戏,后来演变的唐代宝应象棋,形式为八乘八的黑白棋盘,棋子为立体造型。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二,记载:“始以车、马、将、卒代日、月、星、辰者,岂异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在宋代,现代的象棋型式才被制定,象棋发展也正式渡过童年期,进入争鸣期,宋代也是一个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
    宋代的理学家程颢有一首咏象棋的诗说:“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他诗中还没提到炮,炮这兵种是最后加入的,当然是要在中国人将火药大规模用于战争之后,才会反映在象棋上。
    北宋当时的象棋有大象戏与小象戏,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戏更为接近代象棋的形式,有 32 枚棋子,盘大小定为纵十路横九路,将帅待在九宫之正中,没有士而有偏、俾两棋子,之后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爱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为一种职业。
    北宋末,象棋定型为近代模式:32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象棋发展渡过短暂的争鸣期,进入高潮期。
    至南宋,象棋一词才开始指的中国象棋。
    南宋时,小象戏已成为象棋的形式,将帅待在九宫底,已有士这棋子,而且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事林广记》更是记载了最早的两局完整的象棋棋谱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龙出海势”。
    高潮期后,象棋在经历了非常短暂的中落潮,又在元明清进入鼎盛期。那时候,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