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8章 朕真的要死了(第二更,求订阅)
    鸡鸣时分,也就是在东直门混战的一个多时辰后,京城陷了!
    城不是被攻陷的,而了守城的内官打开了城门的,当得知东直门城门大开,有人杀出去时,以为皇帝出逃的他们,就打开了城门,想要以献城之功邀功于流寇的。
    在守城的内官打开城后,流寇开始从不同的地方入城时,看着已悬梁自尽的皇后、妃子,默然神伤的崇祯就那么失魂落魄的走着,他经过御花园时,看到一只乌鸦从古柏树上扑噜噜惊起,飞出紫禁城外。
    守门的太监已经逃散了,只剩下两个人了。他们看见皇上来了,赶快将门打开,跪在路边,低头不敢仰视。
    出了玄武门后,崇祯就一直骑马到了煤山,在西山脚下马后,他就命王承恩在前带路,要顺小路上山顶看看。王承恩断定“流贼”正在向皇城前来,焦急的说道:
    “陛下,天已经亮了,不能再耽搁时间了。”
    崇祯没有答话,只是继续迈步前行。见状王承恩只好走在前面带路。
    虽然煤山只有十几丈,可是它的顶峰却是京城中最高的地方。如此空中满布阴云,所以天色已明,却迟迟不肯大亮,仍然有零星微雨。伴着这阵凉风细雨,一路失魂落魄的踉跄走来,崇祯的头发更加散乱了,尽管这模样有失君仪,但是他想到马上就要殉国了,这又算得什么!
    煤山有五峰,五峰皆有凉亭。君臣两人一同到了煤山的中间主峰,是煤山的最高处? 也是京城的最高处。顶上上建有一个凉亭? 若是一般庸庸碌碌的亡国之君,这会必定是惊慌迷乱? 或痛哭流涕? 或是妄想逃藏。但性情刚烈的崇祯与它人不同。此时的他反而能保持镇静,既没有痛哭流泣? 也没有惊慌失措。
    置身于山顶的他,望着皇宫城中的各处宫殿? 想着这些从永乐年间建成? 后经历代祖宗补建和重建的皇宫,从今以后要陷落流寇,他就深感愧对祖宗,一阵心如刀割? 流出两行眼泪。
    “王承恩? 你知道朕为何不烧这些宫殿吗?”
    突然,崇祯冒出这样一句话来。
    “当年成祖皇帝建皇城时,不知糜耗多少民力,要是朕下旨烧了宫殿,那流贼必定会尽发民力筑殿? 如此岂不徒增百姓负担,就是将来朱慈颖复国? 也要重建宫殿,朕已经苦民如此? 所以不忍再累平民……”
    说罢他又遥望着京城,想到进城的“贼兵”必定在各处抢劫、奸淫。杀人? 不禁满怀辛酸的叹息道:
    “唉? 朕实在无能至极? 不能守下祖宗的江山不说,还害苦了满城百姓!”
    其实作为皇帝,至少在心里头,崇祯一直都记挂着百姓。或许这正是明朝的皇帝和历朝历代的皇帝最大的不同。
    他们或许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他们的心里,无论到任何时候,他们的心里永远会牵挂着那些百姓。
    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的心里仍然对百姓满怀愧疚,他觉得正是自己的无能,才会百姓遭受这么多劫难。
    王承恩说道:
    “皇爷真是圣君,此时还念着满城百姓!”
    崇祯又说道。
    “自古亡国,国君身殉社稷,必有臣民从死。我朝三百年养土,深恩厚泽,难道只有你一个人不忘君恩,为朕尽节?”
    “皇爷,奴婢敢言,遇此天崩地陷之祸,京师内外臣工以及忠义士民,一但得知皇上殉国,必定会有许多人为皇上尽节而死,岂止奴婢一内巨而已!”
    崇祯的心中稍觉安慰,忽然问道:
    “文丞相祠在什么地方?”
    王承恩遥指东北方向,哽咽说:
    “在那个方向,离国子监不远。皇爷,像文天祥那样的甘愿杀身成仁的千秋忠臣,也没能救得下宋朝之亡。自古国家兴亡,关乎气数,皇上已经传位予朱慈颖,要是他当真有神通,必定能逆天改运,重复我大明气数,请皇上想开一点,还是赶快自尽为好,莫等贼兵来到身边,羞辱了祖宗的英明!”
    想着昨天李邦华曾告诉他说在贼兵人城时将在文丞相词中自缢,兴许此时他已经自缢了。其实,李邦华昨日听说流寇破了外城后,就带着仆人移居文丞相祠中,准备随时自尽。这一夜他不断叹息,流泪。他越想越认为倘若皇上采纳他的“南迁”的建议,大明必不会有今日亡国之祸。
    想到自己受四代皇帝之恩,却不能保全大明江山,李邦华不禁在烛光下痛哭不已。
    “愧对先帝,愧对先帝啊……”
    一夜未知的他,从仆人那得知“流贼”已经进入内城后。他便走到文天祥的塑像前,深深地作了三个揖,含泪说道:
    “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地下矣!”
    随后,他望着仆人在屋梁上为他绑好的麻绳,和绳子下边的一只独凳,马上放心地坐下去研墨,口中似乎在念诵着什么。忠心的家仆拿纸摊在桌上,用颤抖的声音躬身说道:
    “贼人已经进内城了,请老爷写好遗嘱,老奴一定会差一个妥当仆人送到吉水府中。”
    李邦华摇头道:
    “身为朝廷大臣,国已经亡了,还有什么吉水府中!国破家亡、国破家亡啊……”
    说罢站立起来,他就直接墙上题了三句绝命诗:
    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
    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
    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
    ……
    又一次,崇祯想到李邦华曾建议南幸南京的建议,悔之晚矣的他,深深地叹了一声。
    转向东南方向望去,想着今日凌晨时分,祖大寿他们已经护着皇子、皇女杀出了京城,以祖大寿之能应该能平安领他们逃出京去吧。
    至于将来,将来这大明的江山就交给你了,朱慈颖,你可不有辜负祖宗啊!
    若是你……罢了,罢了!
    摇头轻叹之余,崇祯看见崇文门内偏东的地方冒出了火光。他浑身猛然一震,定睛向火光望去。片刻之间,离那火光不远地方又冒出一股火光。两处火光迅速变成烈焰腾腾。
    惊骇地望着火光,王承恩对崇祯说道:
    “皇爷,那烈火焚烧的正是新乐侯府和巩驸马府!一定是贼兵进崇文门后,先抢劫焚烧这两家皇亲!”
    望着远处的火光和浓烟,崇祯颤声说:
    “他们是我大明的忠臣啊!可惜了。”
    想到这两家皇亲一定是自己先举火全家自焚。使他最痛心的是外祖母年已八十,竟遇到亡国之祸。想到因为他的亡国,外祖母全家人举火自焚,心情顿时变得越发沉重,一切都是孙儿无能啊……
    见皇上垂首不语,王承恩就在他的脚前跪下,焦急地恳求说:
    “皇上是英烈之主,慷慨殉国,事不宜迟,请皇上尽节……”
    性情刚烈的崇祯,早就已经决心殉国,尽管明知贼兵可能已经进入午门,他反而表现得十分冷静和沉着,和王承恩的惊慌截然不同。他冷静的王承恩说道。
    “不要惊慌,让朕再停留片刻。”
    崇祯继续站在煤山主峰的亭子下边,手扶栏杆,向南凝望,此时的他内心没有丝毫的恐惧,心境反面很平静,暗中自我安慰道:
    “这没有什么,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
    他的心境由镇定到放松,许多往事,纷纷地浮上心头。他想到了过去十七年,自己励精图志,换来的是什么呢?
    如今,贼人已经杀进皇城,皇后已经自尽,袁妃自尽,他自己马上也要自尽,至于儿子、女儿们生死尚且不知。回想历历往事,恍如一场梦一般!他不愿意再想下去,只觉心中酸痛非常,恨恨地叹一口气,最后望着天空说道:
    “唉唉,天呀!祖宗三百年江山,竟然失于我手!失于我手!可叹我辛辛苦苦,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梦想中兴,无奈文臣贪财,武将怕死,朝廷上只有门户之争,缺少为朕分忧之臣,到头来落一个亡国灭族的惨祸。一朝亡国,人事皆非,山河改色,天理何在!……唉,苍天!我不是亡国之君而偏遭亡国之祸,这是什么道理?这是什么道理……”
    在很多时候,他实在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什么,但是在这一瞬间,他突然想到了朱慈颖在南京杀过的文臣勋贵,忍不住激动道。
    “杀得好,杀得好,文臣武将皆可杀也,皆可杀也……”
    是啊,那些人都是该杀。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祸害朝政。大明又岂至于到今天这种地步。
    自己又怎么可能会失去祖宗的江山。又怎么可能会害得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
    是啊,如果自己能够像那小子一样独断专行的话。那些人又怎么可能会欺上瞒下,害得自己就这样丢了祖宗的江山。
    哎,朕不是亡国之君,却遭此亡国之祸。说起来都是他们的罪过。
    如果不是他们的话。又何至于如此啊?
    但愿他能够力挽狂澜吧。
    又一次崇祯忍不住长叹一声,这一瞬间,他得心底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更多的却是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