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5章 一篇挑衅李亦儒的论文
    富旦大学校园网,一个小小的学校网站,日浏览量最高不超过5万次的网站,在短短的8个小时内,访问量突破200万次!
    尤其是从早晨开始,实时访问量一路飞扬,在7点这一刻,巨大的流量短瞬间便摧毁了网站,并长时间无法正常访问。
    此时正值期末,富旦大学很多学生需要在内网上选修下学期的课程,或者查询考试成绩等等,结果,网站崩溃了,无数学生开始拍桌子骂娘……
    始作俑者李亦儒,他也是受害者啊,他还想看看自己的那篇文章,究竟多少下载量呢,结果,没给他这个机会。
    富旦大学官网,《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一文,早已被很多网友下载下来,紧接着,便被大肆转发。
    这次转发之疯狂,之迅速,远超李亦儒之前的论文。而且,深入的阶层之广,也是很出乎所有人预料。
    中午的时候,李亦儒去校门口的书店买杂志,老板那白发苍苍的老丈人,竟然也捧着手机在看自己的这篇文章,而且还读得津津有味。
    三国时期的故事毕竟太深入人心了,诸葛亮等人妇孺皆知,而这篇文章又浅显易懂,所以,大众阅读上没有任何门槛,大家可能不清楚李亦儒说的对不对,但能看懂行文中的逻辑。
    很少有人看过《三国志》,甚至很多人尚以为诸葛亮真如《三国演义》中那么牛逼,很多人对三国的认知是错误的,但不妨碍大家津津有味地看完李亦儒的文章。
    这就是李亦儒当初为什么要用最浅白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惊天的观点!
    老丈人抬起头看了李亦儒一眼,好奇地问:“孩子,这事儿是真是假啊?”
    李亦儒笑笑:“历史没有绝对的真假,我只能说,大概率上应该是如此。”
    “孩子,那这个怎么转发啊,你帮我转发到朋友圈。”
    瞧瞧,连老爷子都对此感兴趣了,老爷子虽然没什么大文化,但是呢,评书可没少听。
    到了晚上的时候,《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已经在互联网上是铺天盖地般的存在了。
    这天晚上李亦儒没上晚课,回到家吃晚饭的时候,发现竟然连吉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女主持人端坐着:“就在今天,一篇名为《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的文章,突然刷爆了朋友圈,刷爆了互联网,这篇文章中,作者罗列了详细的论点,对《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作品这一结论进行了论证。”
    男主持人:“由于这篇文章出自于被誉为国学偶像的李亦儒之手,而且还是《博雅杯》考试中的临场作文,所以引起了全民的广泛关注。下面,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走访调查。”
    电视中,画面一切,是记者的户外采访:
    “您好,美女,请问,《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这篇文章,您看了么?”
    “看了啊!真的好震惊啊!我到现在还有些惊异,这篇文章真的不是诸葛亮写的么?”
    “我们也不清楚,您觉得,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呢?”
    “那就不是,李亦儒说不是,那就不是吧。李亦儒是我的偶像哦!”
    ……
    记者继续采访:
    “您好,先生,请问《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您看了么?您认为它究竟是不是诸葛亮的作品啊?”
    “没看!但不用想都知道,一定是诸葛亮的作品啊!不然,教科书中能允许它依靠诸葛亮的名字,混这么长时间?”
    ……
    “您好,请问,您如何看待《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一文?”
    “纯属胡扯,一派胡言!”
    “您的理由是?”
    “如果《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那早就有学者指正出来了,怎么可能会被一个高中生率先披露出来呢?对不对?”
    “呃……还有什么具体的理由么?”
    “难道,这还不够具体么?”
    ……
    “姑娘,《后出师表——”
    记者还没问完,小姑娘直接激动得无以复加:“我偶像简直太厉害啦,太厉害太厉害啦!”
    记者:“……”
    ……
    李亦儒一边吃饭一边看着电视画面,不得不说,还真是外行看热闹啊,就算看热闹,大家也在以自我的认知来进行站队。
    电视采访中,其实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观点是不信服的,只有少部分人支持。
    而网络上,亦是如此。
    毕竟,诸葛亮和前后出师表真的太深入人心了。
    李亦儒这篇文章的出现,就仿佛在试图改变大众的一个自我认知,而他,还没有这个强大的号召力,以至于他说什么大众都无条件接受。
    毕竟,他还太青涩,只是初出茅庐,被曝光出来的文章才两篇而已。
    电视画面中,画风一转,记者出现在了吉森大学历史系王教授的办公室。
    记者:“王教授您好,今天《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一文,正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请问,这篇文章您看过之后,有什么评价呢?”
    王教授道:“这篇文章,逻辑清晰,论点很足,能够自圆其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呢,我们也可以在很多地方进行反驳。
    至于《后出师表》真正的作者,学界向来是认同诸葛亮无疑的,李亦儒同学这个观点非常新颖,非常劲爆,乍一看,说服力十足。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成为《博雅杯》冠军的原因吧。”
    记者又问:“那李亦儒这个结论,能站得住脚么?”
    王教授略沉吟:“我认为他的这个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究竟能不能站住脚,我认为不能随便给出结论,如果说非要现在拿出一个态度的话,我更倾向于传统的认知,不过李亦儒同学小小年纪就有这么缜密的思维,并且能有如此大胆的质疑精神,还是非常难得的!
    同时,吉森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快开始了,欢迎李亦儒同学积极报名,欢迎所有优秀的学生前来报名!”
    李妈看着电视:“这教授是在否定你啊,看来你这篇文章还真是有问题啊!”
    李亦儒摇头:“未必是我的文章有问题,很多学术问题,业内有分歧实在太正常不过了。这个教授否定我,可能还有另外的教授力挺我呢,对不对?”
    “呵呵,著名的吉森大学啊,而且还是历史系教授,人家错了,你对了?就你对?”
    李妈撇撇嘴,在这个问题上,她还是选择相信教授,毕竟,教授吃的盐,都比儿子吃的米还多啊!
    儿子的确牛逼,但牛逼在脑力,而脑力和学术鉴别力是两个概念啊!
    儿子是个天才不假,但从天才成长为国士,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李亦儒也不顶嘴,今天是“世界不吹牛逼日”,李亦儒按照国际惯例,他回到房间看书去了。
    不过这个晚上,真的不安宁了。关于《后出师表》这篇文章究竟是不是诸葛亮写的,整个网络上已经争论翻了。但是网友们的争论,往往都是流于表面的,说不到真正的核心去。
    当王教授接受采访的视频在抖乐上流传开的时候,之前选择相信李亦儒的网友们,纷纷倒戈。
    毕竟,李亦儒这是应试作文,在短时间内匆忙写出来的而已,而他的反对者是著名大学里的历史系教授。
    当李亦儒和王教授在观点上截然相反的时候,大家自然会更愿意相信王教授。
    尤其是,诸葛亮作《后出师表》,它本身就是和大众根深蒂固的认知紧密相连的啊!
    对于网络纷争,李亦儒向来是不太愿意参加的,如果看评论的话,他估计每天都会被气死八回。
    他还是希望把时间用在真正有用的地方,比如说看书,比如说撩妹,比如说撩妹,比如说撩妹……
    今天是12月26号,明天,他会安排一场直播,之后再次直播,就是2020年的元旦了!
    2020年1月1号开始,他将正式开始李亦儒国学系列节目的直播生涯,这是他高考前的唯一工作了,也是最现实最可行的工作。
    很多综艺节目基本上天天都会联系他,但他没兴趣,而且也没那么大块的时间。
    高考前,其他一切事宜全部让路,他要好好拼搏,争取顺利考上富旦大学。
    而国学系列节目并不会占用他太多时间,又能持续为他保持热度,并源源不断地增加收入,这是未来6个月内,最适合他发展的平台。
    抖乐视频对他的宣传工作即将进行展开了,明天,他将去公司拍摄宣传素材,而晚上的直播,他将正式公布李亦儒国学系列直播节目于元旦正式开始!
    看了一会儿书,李亦儒拿出手机,发了一条微博:明晚9点,抖乐视频,我们不见不散!
    李亦儒正在热度上啊,结果,这条微博刚一发布,评论瞬间破千,半小时破10万,1个小时破20万!
    李亦儒用强大的数据,证明了自己当下有多红!
    在纷纷杂杂的评论中,有一个挑战“宣言”成为了热帖。
    一个实名“孙正”的大v,在李亦儒这条微博下留言:《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一文,除了弄点儿噱头外,毫无价值。这只是一篇普通的考试作文而已,没想到被广泛热议。我将在明晚,在直播间里去跟李亦儒连线pk,对李亦儒的观点进行一一反驳,我的赌注就是,当晚的整场收入。李亦儒,你敢接受挑战么?@李亦儒
    李亦儒很快也看到了这条热评,因为现在这条评论是第一热评。
    这个孙正究竟是何许人也,李亦儒不清楚,但是网友们帮他答疑解惑了,简历如下。
    孙正:男,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逗鱼平台国学频道当家主播。
    李亦儒没想到,对方还真是有点儿料的。如果自己明晚直播的时候,这货真来跟自己连线pk,那自己同不同意呢?
    同意吧,孙正他还不够格,李亦儒懒得浪费时间和别人打嘴架。
    不同意吧,搞得咱们好像怂了似的。昨晚,夏雨晴还管咱们叫李小怂呢,多掉链子?
    而且,千万网友盯着看呢,自己不接别人的连线pk,转眼就会成为热搜新闻。
    现在这个网络时代,连合伙打假拳的都能闹出一波新闻来,那自己不敢接“专业人士”的连线pk,这准成为大家吐槽的热点新闻啊!
    而且,除了孙正之外,会不会有其他人也蹦出来要跟自己pk?卧槽啊,那难道说自己还得一一应付他们?
    李亦儒想到这,决定在自己的直播间立规矩了。
    他回复孙正:@孙正,请问,您一场直播下来,能赚多少钱?
    孙正:一般情况下1万块左右纯收入,干嘛?
    李亦儒@孙正:您一场直播收入1万块左右,我一场直播收入500万左右,我干嘛跟你赌?
    众网友哄笑声一片:
    “哈哈,我早想说了,筹码都不对等!”
    “这赤裸裸的差距哦,我都替孙正脸红!”
    “现在的主播为了红,真的是无语了啊!”
    “人大也培养这路货色啊?”
    “别说人大了,就是京大,不也弄出了明星学历丑闻嘛!”
    ……
    片刻后,孙正@李亦儒:那就不赌了,你明晚敢和我连线pk么?
    李亦儒笑了,回复:我敢,但是,您一定要准时和我连线pk啊,我的直播时间是晚9点到晚11点,我一定静静等着您,但您不会放我鸽子吧?
    “怎么可能?”
    “那就好,不要以任何借口来放我鸽子啊!”
    李亦儒真的应战了,应战之后,李亦儒再发微博:明晚会跟孙正先生视频连线,讨论诸葛亮与《后出师表》一文。在此严正声明,原则上,在日后的直播生涯里,不再接受任何人的连线pk,毕竟本人的直播,并不是娱乐属性的,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国学分享讲座被不停地打断,影响粉丝们的正常观看。
    李亦儒这个公告,就算是绝了其他人来挑衅的后路了。
    微博发布完毕后,李亦儒看了眼时间,才晚上8点多而已,于是关掉了手机,杜绝外界干扰,他要开始工作了。
    这个晚上,因此再出现一个新的讨论焦点,李亦儒pk孙正!
    一个代表了抖乐平台国学频道,一个代表了逗鱼平台国学频道,一个是17岁国学天才,一个是人大历史系研究生,双方究竟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谁又将最后胜出呢?网友们的兴趣完全被点燃了。
    这晚,舆论的焦点基本聚焦于此。
    孙正的微博粉丝直线增长中,他成功地蹭了一波热度。
    有网友在他微博下留言:“孙正,我已经迫不及待了,你们干脆直接今晚就直播pk吧。”
    孙正回复:别急,我正在整理资料,准备详细了,明晚和李亦儒当面对峙。
    网友:李亦儒写《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人家三个小时就写出来了,也没有机会去查资料。你还得现整理啊,还得整理一天的时间,人大历史系研究生先生?
    孙正直接就被怼得一句话都接不上来了。
    网络闹得沸沸扬扬的,也有一些人对李亦儒的文章进行了分析,但并没有出现非常有力的反驳李亦儒观点的文章,很多坚信李亦儒错了的网友,都在等待着孙正的蓄力待发。
    夜深了,一幢幢楼房的灯纷纷落下。
    就在很多网友准备休息的时候,一篇文章突然出现在了19中学的论坛里,这篇名为《驳斥《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的若干分析》,很快就被19中学的学生进行了疯狂转发,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冒出了头。
    这篇文章,吉森大学的王教授也很快就看到了。
    王教授对于今晚接受了《吉森新闻联播》的采访,是有一些后悔的。
    他依旧相信《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虽然李亦儒的分析有理有据,但他觉得《后出师表》8成以上是诸葛亮的作品。
    他之所以后悔,是因为不该蹚这趟浑水,他的言论,已经成为了很多网民手里的利剑了。
    其实他也知道,当《后出师表》伪作论被李亦儒抛出来后,学界一定有人力挺李亦儒,学术观点上有分歧也正常,但他不希望自己成为网络旋涡中的那个人。
    因为网络是把双刃剑,有时候会被人利用,害人害己!
    他在客厅里踱步,捧着ipad开始阅读《驳斥《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的若干分析》。
    [摘要:《后出师表》是研究诸葛亮的重要材料,一直以来,学界内从未对《后出师表》真伪产生过什么质疑。而今有中学生李亦儒《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考试作文一篇,引起全民讨论,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针对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本人综合历史依据,对《后出师表》的出处问题、感情基调与用语问题、涉及的历史人物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李亦儒《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一文进行全面驳斥,证明《后出师表》确实出自诸葛亮之手。]
    看到这儿,王教授扫了一眼这篇文章的字数,竟然足足9000多字,竟是9000多字的论文。
    可李亦儒那篇考试论文才曝光不足一天啊,竟然就有人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进行反击,可见这位叫做“旺仔小馒头”的作者,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啊!
    王教授继续往下看:
    [一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叹息,这句话已经成为诸葛亮精神的代称,流传至今。
    然而对于这句话出处的《后出师表》一文,李亦儒从它的细枝末节来推断它并非诸葛亮所作,并且提出了许多看似有力的证据。笔者认为,这些推断和“证据”本质上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对《后出师表》真伪的争论,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出师表》原文出处问题。
    《后出师表》并没有被陈寿收录在《诸葛亮集》中,也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中,而是出现在吴国大鸿胪张俨的《默记》之中。
    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载:“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这是李亦儒伪作观点的来源之一。
    笔者认为,仅仅凭借《后出师表》不被收录在《诸葛亮集》和《三国志》中就断定为伪作未免太过牵强。
    史学家不录该表就能说明该表不存在吗?背后或许有复杂的原因而并非如此简单。
    陈寿为什么不采录《后出师表》呢?大家要知道,陈寿的《三国志》、《诸葛氏集》编定于西晋初年,而西晋时期的政治舆论基调是以魏为正统的……
    ……
    二、《后出师表》风格问题
    (一)李亦儒说《后出师表》全文极其消极悲观,实际上诸葛亮在《街亭自贬书》中就曾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
    因而在这里称‘才弱敌强’与《街亭自贬书》一样含有对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检讨和自责之意。
    ……
    所以,《后出师表》消极悲观,并不违背常理。
    ……
    四、赵云的卒年问题。
    赵云的卒年是李亦儒证明《后出师表》是伪作的“铁证”。
    《蜀书·赵云传》关于赵云去世年份的记载:“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由以上文字看来,赵云去世年份为建兴七年。
    而《后出师表》的记载:“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
    乍看来,《后出师表》的记载与《赵云传》记载的赵云死于“建兴七年”产生矛盾。李亦儒借此认定《后出师表》必为伪作。
    关于这一点,我想,志、表不合,可以疑表,也可以疑志,难道一定错的就是《后出师表》么?就不能是《赵云传》中记错了赵云的卒年?
    所以,李亦儒这一观点也算不上铁证!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后出师表》确实出自诸葛亮之手而不是伪作。
    参考文献:
    ……]
    王教授放下ipad,怔怔地道:“人才啊!”
    在短短的时间内,可能就几个小时的时间,这个“旺仔小馒头”就针对李亦儒《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写出了针锋相对的论文,而且,论点毫无疏忽,王教授能想得到的反驳李亦儒的论点,这篇论文竟然全部概括,甚至有些论点王教授都忽略了。
    这篇论文,如果他的博士去写的话,估计也得一周才能写出这个水平吧,可能论点还没有“旺仔小馒头”充分呢。
    尤其是,“旺仔小馒头”在论文中,提到了一个令王教授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个论点——对“丧”字的解释。
    旺仔小馒头认为:“丧”字作动词时有两种解释,一是“丧失,失掉”,二是“死亡,逝世”。
    因为“丧”字作“死亡”讲时,其后不能直接加宾语。所以,“丧赵云”的“丧”只能作第一种解释,即“丧失,失掉”。
    但是,失去了赵云等将领,并不代表他们都死去了。
    也就是说,《后出师表》中“丧赵云”,意思是失去了赵云,失去了不代表一定死了,也可以作“不在其位”解释。
    所以,这么一分析,《后出师表》和《赵云传》在卒年上又没有了分歧。
    王教授对这个观点佩服有加,心说这旺仔小馒头究竟是哪位同仁啊,太牛逼了啊,反驳李亦儒文章之全面,角度之刁钻,让人不禁赞叹啊!
    李亦儒能几个小时写出《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而他竟然也能几个小时就写出《驳斥《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的若干分析》,而且同样有理有据,这才华也是牛爆了啊!
    王教授激动了,牛人啊,今年国学界人才辈出啊!
    此时,孙正也激动了。
    他本来正在紧急搜寻驳斥李亦儒的资料,准备明晚击溃李亦儒,让广大粉丝们看一看自己这根本按捺不住的才华。
    可是,当看到《驳斥《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的若干分析》一文时,他直接懵逼了。
    卧槽啊,这篇论文,把自己所想到的论点都写光了啊!而且还写了很多自己根本就没想到的论点,这……这还让不让人活啊?
    明晚,自己就要跟李亦儒视频连线pk了,结果,到时候自己每一个论点都出自于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新颖的论点,那岂不是被网友们嘲笑死?
    我靠啊!
    哪个乌龟王八蛋写的这篇论文啊,你丫的写得也太及时了,你让我明天拿什么跟李亦儒pk?
    自己到时候一张嘴,说出来的东西都特么是网友们看过的内容了,那还用自己说么?在气势这块就输得凉凉的了啊!
    “旺仔小馒头”你大爷的,你倒是在我们pk完再发论文啊,坑爹啊你!
    不行,必须得在这篇论文之外,找到新的反驳李亦儒的论点!
    他抓耳挠腮,挖空心思,20分钟后,一个新论点都没想出来!
    孙正一急之下,在大学群里和研究生群里,@了所有人:大家看一下《驳斥《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的若干分析》一文,然后帮我找一些新的论点出来,谢谢大家了。
    我老孙明晚能不能保住这张脸,就靠大家了,谢谢。
    群里的同学纷纷回复:
    “没问题!”
    “放心!”
    “好的,小事儿!”
    ……
    孙正这才放下心来,然后又骂了一句:“旺仔小馒头,你个小王八蛋啊!坑死我了,你究竟何方神圣啊?幸亏我读史的同学多,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