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六章 临近期末
    五月底的时候,《奇闻异录》里面的篇目已经增加到了六个,朱秀从《警世通言》和《聊斋志异》里面又各自挑选出几个适合改编的故事,精心编撰后,以更加适合今人阅读的文风和断句节奏整理成册。
    除了《白蛇》,又增添了《杜十娘》、《伯牙摔琴》、《倩女》、《画皮》、《辛十四娘》五个篇章。
    在没有键盘码字的年头,完全靠笔杆子记录,还是毛笔,只有朱秀知道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不到两个月时间,整理出这五个篇目,朱秀感觉已经把自己掏空。
    四月中的时候,朱慧娘托人带信回来,说是已经和正业书铺的章东主协商一致,朱慧娘代表著作人“空虚子”,占本书销售额的四成股。
    朱秀对这个分配比还算满意,很痛快的答应了,托朱大茂去县城时,将其余五个篇目带去交给朱慧娘。
    正业书铺规模不算大,却也五脏俱全,有自己的雕版匠人,印刷起来比较方便。
    估摸着最迟在六月末的时候,第一批刊印出版的《奇闻异录·卷一》就可以上市了。
    正业书铺出钱出力还负责销售,占据六成利不算过分。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没有版权保护的年代,书籍和所有专利品一样得不到保护,一旦流行开,就会出现大批的跟风仿造者,书铺经营者和作者的收益将会呈滑坡式下跌。
    再加上雕版印刷术已经开始在全国普遍使用,书籍印刷脱离了原始的手抄时代,这种盗版出品的速度只会更快。
    朱秀对此早有了心里准备,著书只能赚一时的热钱,等到新书流传开,无数的翻版就会出现,书铺和他将不会再有什么收益。
    如果《奇闻异录》获得成功,受人追捧的话,“空虚子”这个笔名倒是能给他带来偌大的名声,只可惜这又跟他低调稳健的处世态度相违背,朱秀暂时还没有暴露身份的打算。
    就拿这本《奇闻异录·卷一》试试水,如果初期收益还不错的话,就可以考虑继续编撰后续卷目。
    除了编书和教王昂王竹兄妹读书,这两个月里,朱秀耗费精力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为了进一步投身纺织行业做准备。
    绞练麻纱毕竟是整个麻纺行业供应链的上游,技术含量低,几乎没有进入的门槛,产品附加值低,光靠卖麻纱成不了气候。
    周进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干了十多年的绞麻作坊,顶多也就让陶家成了陶朱村的首富,勉强达到了大周朝的小康水平。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当然算是很不错的营生。
    但朱秀自诩穿越人才,时代之子,怎么可能满足当一个粗加工的作坊主?
    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朱秀决定将生意朝着纺织业的纵深推进。
    朱秀跟周进财打听过了,这年头不管是纺麻还是纺毛缫丝,所用的都是晋代以来出现的脚踏纺车缫车,这种工具效率较为低下,纺织速度较慢。
    这也跟他所了解的古代科学史里,有关纺织工具发展的知识所一致。
    考察过后,朱秀决定尝试着将一种宋代才会出现,元初才开始大规模运用的多锭大纺车...画出来。
    朱秀有自知之明,虽然他脑子里存放的《王祯农书》里有这种机械的详细图纸,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学历史的文科生,动手能力向来不是强项,要让他亲手打造,那可真是难为咱朱小郎了。
    就算是画图纸,以朱秀抽象派幼儿园基础的画工,也足足耗费了近两个月,磨断了无数根炭笔,才勉强完成了一副较为精确的图纸。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一个技艺娴熟的木匠,最好是有过纺车制作经验的匠人,共同探讨研究,看看能不能将这种多锭大纺车造出来。
    这件事朱秀暂时还没告诉周进财,先让他安心经营新式绞麻作坊,等到赚够了第一桶金,有了足够的资本积累再说。
    乡学舍的课业,对于即将参加县学招考的学生来说,已算是临近尾声。
    除了朱秀和陶盛,还有三名学生经过这三个月的努力,终于达到葛立德和刘达的要求,得以代表水口乡学舍,参加今年的县学考试。
    虽说县学招考不限制报名人数,但若是成绩不达标的话,参加了也无用,考得太糟反而会有损学舍声誉。
    故而各乡学舍每年都会挑选成绩最好最有把握的学生参加县考,再加上一些单独报名的考生,竹山县每年参加县考的人数不会低于百人。
    六月初二,朱秀回到乡学舍。
    学舍里只有参加县考的五人,其余人都给假回家。
    按照惯例,每年到这时候,葛立德都会从房山书院,花费重金临时聘请一名先生,来乡学舍对考生们进行为期三日的突击强化训练。
    本来朱秀是不想来的,奈何葛立德要求他必须参加。
    一位三十多岁,白净斯文名叫宋同知的先生,站在了学堂里。
    或许是顶着房山书院讲师的光环,陶盛和其他三名同窗对他高看一筹,正襟危坐神情严肃,态度比以往刘达讲课时端正多了。
    别看宋同知和刘达年岁差不多大,都没考上乡贡郎,曾经也都是房山书院的学子,但在房州学界,宋同知就是要比刘达值钱,身价也更高。
    因为当年刘达没有考上乡贡郎,也没有通过房山书院的内部应聘成为讲师,最终因年龄过大被劝退。
    而宋同知也没有考上乡贡郎,却通过了书院内部应聘,成功留院任教。
    所以他们一个只能是乡学舍的讲师,一个就能当房山书院的先生,不管是收入上还是名望上,刘达都差了三条街。
    宋同知已经连续两年来到水口乡学舍了,朱秀还是第一见他,他也是第一次见朱秀。
    兴许是之前葛立德跟他说了什么,朱秀总感觉宋同知过多地关注自己。
    为了摸清这五名学生的底细,宋同知准备了一份考卷,发到五人手中时,顿时引来一片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