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九章 思想
    俞工曹是官职,其人本名叫俞皓,乃当今最著名的建筑学家,这十几年间,他亲自建造的纯木楼阁十多座,各个都是当地的地标建筑。
    当然这个时候没有建筑学家这个称谓,他被誉为俞大匠。
    他原本是钱塘人,因为名声出众,前两年夺取江淮的时候,跟南唐谈判,将他作为技术人才要了过来。
    一开始他只是个都料匠,但靠木匠手艺,今年做到了开封府六曹的工曹,指点了开封府的多座建筑施工。
    赵德昭在打听建筑师的时候,工匠们提到他的名字,一个个都佩服不已。
    听到他的名字,赵德昭又想起了他还被记载在了史书里面,曾经的天下第一木塔,就是他建造的。
    史书记载,宋初赵光义在皇家寺院开宝寺建造木塔,俞皓负责设计,施工。
    这座木塔高达十三层,一百二十米,不论在开封府的哪个位置,都能看见这座塔。
    不过建成仅仅五十多年,因为遭受雷劈起火,毁于一旦。
    在这座木塔烧毁之后的十多年,后来的天下第一塔应县木塔才开始建造。
    记起了这个记载,赵德昭自然是非要把俞皓弄去汉京不可。
    不过这件事只有赵光义能做主,他也不说行,也不说不行,一直拖着。
    直到昨日才让人传话,让赵德昭今日到中书令府做客,商议此事。
    众人又闲叙了几句,商议了明日就给赵匡胤递奏章,准备后日就启程前往汉京。
    跟沈义伦他们分开,赵德昭带着佟亮和韩重赟安排的一队禁军,回到了东宫。
    最开始的东宫就住了一百护卫,近百内侍,十多名宫女。
    赵德昭成婚之后,各方面人数都有增加,人数将近三百。
    可是原本熙熙攘攘的东宫现在只剩下看守门户的不足五十个内侍,显得非常冷清。
    随意吃了一点东西,来到书房,赵德昭将这几日拿到的推堪文书都整理了一遍。
    推堪文书就相当于批条,但这种批条可不是随便就能开的。
    像盐引就属于推堪文书的一种,这种推堪文书都要量入为出。
    不管是丝绸,布料,铁料,盐,木材,粮食,产量多少,根据产量才有推堪文书。
    而有了推堪文书,就能直接到原产地去领取批准的物资,货物运输,也都要查这种推堪文书。
    襄阳变成了汉京,扩建需要大量的物资,这些物资不可能直接从开封府运,主要还是从原产地运输。
    所以这些推堪文书,就是巨量的物资。
    将这些文书整理了一遍,装进了两个木箱,然后锁了起来,安排内侍和护卫看守。
    虽然这些推堪文书必须要有相应的文书和人员才能提现,不怕被盗,但若是丢失,烧毁,补办很麻烦。
    赵德昭是皇子,又拿到了皇帝旨意,还费了半个月才把这些办齐。
    要是损毁,花钱都是小事,主要是太麻烦。
    忙完了这些,一时之间无所事事,连续忙活了半个月心累不已,赵德昭干脆就钻进被窝睡了一会儿。
    刚睡下没多久,却被佟亮给叫醒了。“二哥儿,醒来,官家有请。”
    赵德昭睁开了眼睛,看到佟亮表情有一种兴奋不禁讶然。“什么事?”
    佟亮兴奋说道:“二哥儿,扶摇子进京了,被官家请进了宫中。”
    赵德昭楞了一下,才想起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对象。“陈抟来了……”
    赵德昭穿越以后,拿出的长生练气诀,人参固本丸,都是借助于道家的名义。
    当时赵匡胤就说安排人去华山请陈抟来验证一番,不过已经过了几个月,赵德昭几乎忘记了他。
    现在听到他来了,有了一种改变历史的感觉。
    他了解的历史中,陈抟受到了柴荣和赵光义的接见,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见过陈抟。
    赵匡胤本来就是皇帝里面武功最高的,没有之一,在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是当仁不让的武学宗师,甚至能称为第一人。
    以他的水平,不管是真有本事的道人也好,还是所谓的武术高手,都不放在眼里。
    想让他对修道人尊敬,还是洗洗睡吧。
    何况,真是的历史中,陈抟也不是以道术,武功出名,他只是一个会一些养生功的道家学者。
    因为考进士落第,加上亲人因为战乱失踪,父母,兄弟姐妹一个也找不到了。
    陈抟就开始四处流浪,先在武当山隐居,开始学习道家经典,逐渐成名。
    因为名声大了以后,经常有人拜访,他嫌武当山太热闹,又跑去了华山隐居。
    他是文士出身,当时能识字就是大人物,加上多年的研究,对易经,象卦非常精通。
    他就是个学者,至于其他吹捧,都是传说故事而已。
    不过一个真正的学者也是值得尊敬的,赵德昭立即洗漱更衣,换了一套礼服进宫。
    刚进文德殿,就看到不少内侍都在廊檐下聚堆,显然对陈抟都非常有兴趣。
    “皇子德昭驾到……”
    顷刻,孟宽从殿内迎了出来,满脸笑意地虚引示意。“二哥儿来了,快进……”
    文德殿是皇帝接见外客的主要场所,很少处理政务,平日比较冷清,今日却人满为患。
    一人一张汉榻,殿内坐满了大臣,一个个都仿佛是小迷弟。
    陈抟出生在871年,如今已经是966年,他已经活了九十五岁。
    这样一个长寿的老道,在这个时代,跟神仙差不多了。
    顶头的罗汉床上,左侧坐着赵匡胤,中间隔了一个案几,右侧坐着一个鹤发童颜的道士。
    不用猜,这个鹤发童颜的老道就是陈抟。
    赵德昭在大殿门口长揖一圈,向诸位大臣行礼,随后龙行虎步地走向了赵匡胤。
    而原本正在讲道的陈抟此时也停住了嘴,望向了比常人高出不少的赵德昭。
    赵匡胤笑道:“道长,此乃我子德昭,《长生练气诀》与《人参固本丸》,都是他得授天机所获。”
    陈抟转头问道:“他今年方才十五?”
    不等赵匡胤点头,他又叹道:“真龙下凡,吾不及也。”
    赵匡胤又欲开口,陈抟叹道:“陛下,逆天改命,老道也看不清,更不敢看。”
    “是福是祸?”
    陈抟沉吟了一下方道:“是福不是祸。”
    赵匡胤心满意足地点了点头。
    赵德昭来到尽头的台阶下,先跟赵匡胤平揖,又跟陈抟长揖到底。“见过爹爹,见过道长。”
    见赵德昭行两种不同的礼,赵匡胤故意笑问:“何以薄我厚彼?”
    “爹爹日常见,道长不常见。孩儿礼敬道长,敬的是岁月,敬的是学识。”
    赵匡胤哈哈笑了起来,示意内侍搬来一个汉榻,放在自己脚边。“上来坐下听道长讲经。”
    赵德昭登上五层台阶,又跟陈抟行了一礼,这才坐上了汉榻。
    汉榻有些像后世运输公司运货的卡板,只是小一点。一般都是六十厘米到八十厘米的正方形木座,高约十五到二十厘米。
    大臣们一般都是跪坐,不过赵德昭不习惯跪坐,选择的盘腿坐。
    这也不离经叛道,以为武将一般身着盔甲,大部分也是盘腿坐。
    陈抟跟赵德昭笑着点了点头,又正容起来,开始讲经,讲的是《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经义。
    自汉代河上公批注《道德经》后,让《道德经》变的通俗易懂,道德经也成为道家最主要的,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文。
    这个时代,只要是读书人,人人都能说几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义。
    但是,陈抟将《老子》,《列子》,与《周易》的中心思想结合了起来。
    他以“通”与“易”相论释,从万物形体生成变化的开始,探绩万物之“原”,从意义上将二者融合起来,
    最后,用他最熟悉的“象数”阐释他创作的《无极图》中,这个“原”被概括为“复归于无极”的意义。
    他的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
    从《道德经》书中思想立意,用《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来总结。
    将人的道法自然追求看作是具象个体变化的本质,而具象个体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和节序性又是虚无自然道体的内容和显现。
    从而以体用的方式贯通人与物,沟通形上与形下,为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依据,也为形上的道体奠定形下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础。
    做到既“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生成及修炼的理论体系。
    这种把数学,哲学,宗教,政治,科学的融合,与人的存在和追求结合起来,给人生增添了更深沉的意义。
    只要是能听得懂的人,听的如痴如醉。当然,不懂的人,就犹如就听天书。
    赵德昭当然听得懂,并且很熟悉。因为他在明朝创立的真理教,其核心思想跟这种思想很接近。
    不同的是,陈抟对科学,政治,只是蜻蜓点水,把数学当做外部工具,更注重宗教和哲学思想。
    而真理教却恰恰相反,把科学当做中心,数学作为基础,极力淡化哲学与宗教。
    见大臣们听的痴迷,赵德昭心里又有了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