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七章 《论钱荒》!
    勾当司重新回归三司,各司案送过来的账册虽然不是很重要,但对于欧阳辩理解整个三司的运作非常有帮助。
    这段时间他的精力放在了这上面,不断地总结归纳,寻究三司的运行规则,对此倒算是有了一些心得。
    虽然一开始的起步有些艰难,但赵祯对他的安排的确是有效的。
    在勾当司工作,的确给他提供了一个从高处俯瞰整个大宋朝的角度。
    观察一个国家,可以从风土人情的角度观察,也可以从制度去观察,但最好的角度是从经济角度去观察,因为这是国家的命脉之一。
    观察大宋朝的经济,最好的地方在三司,而在三司里最好的地方在勾当司。
    欧阳辩如饥似渴地解构宋朝的经济。
    事实证明,纸上得来终觉浅。
    以前欧阳辩自以为了解宋朝的经济,但当他真正沉入到数据里面的时候,才发现,一个大国的经济并没有那么简单。
    尤其是此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的宋朝更是如此。
    欧阳辩敏锐的发现,虽然三司有着统一的财政权力,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财政思维。
    比起后世中国的五年发展计划这样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经济发展规划,宋朝的经济政策是滞后的,是问题出现了再来解决甚至不解决。
    官方的经济机构,纯粹是收税和管制机构,少有扶持商业的举措。
    这很符合宋朝的逻辑。
    宋朝在历朝历代中算是对商业相当友好的朝代,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中国的历朝历代少有对商业有正面评价的,不扯后腿已经算是不错了,很少有主动鼓励支持的。
    这一番深度学习让他改变了很多理所当然的思维,后世的经济学者对宋朝经济的研究不能说完全没有搞对方向,但在细节上终究还是不够深入的。
    这一番学习让欧阳辩忽略了季节的变换。
    欧阳辩久居三司,但对天下的变化却了如指掌。
    今年因为农业银行发力,对一些贫困自耕农进行放贷,让他们的种子、肥料、耕作工具、耕牛都有保证的情况下,加上并没有干旱水灾,全国都取得了丰收。
    在包拯的主持下,和农业银行贷款收购粮食,避免了谷贱伤农,宋朝的国库也稍微丰盈了一些。
    商业上面的发展,因为农业银行吸纳的大量铜钱通过小额商业贷款的方式释放出去,让饱受钱荒困扰的市场一时间变得活跃起来。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央行放水刺激经济,而且因为干涸太久,市场一下子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从前两个季度的财报来看,经济增长达到了15%!
    当然这个经济增长是欧阳辩通过后世的计算方法,让勾当司的胥吏们计算出来的。
    虽然因为数据比较粗糙,得出来的结果并没有那么精准,但总体的经济形势在变好是肯定的。
    这让欧阳辩看到了宋朝商业上面的潜力。
    就出现了一个履行央行职责的农业银行,就让市场的表现变得如此出色,说明宋朝的市场大有可为。
    农业丰收、商税暴涨,这都是包拯的政绩,包青天的外号近些时候被包财神所取代。
    而欧阳辩的功劳只有少数人才知道。
    文彦博、富弼、韩琦、包拯这些人当然明白这些其实是欧阳辩的功劳,所以他们也会和赵祯说清楚,只是这个事情没法在明面上酬功,但赵祯总能找补回来。
    入秋的时候,流内铨发出公函,让欧阳辩兼任铁案主事。
    这个事情相当罕见,因为勾当司是三司内部的监察机构,铁案是被监察的对象,现在却让勾当司的主事去兼任铁案的主事,这不是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么?
    不过这个事情并没有引起非议,因为三司里的监察机构除了勾当司,还有其余的十四个司,他们同样可以承担起对铁案的监督工作。
    ——
    中国讲究名正言顺,所以对于礼仪方面非常注重,尤其是代表这朝廷脸面的朝会更是如此。
    举行朝会的地点是相当重要的,不同的地点,意味着朝会的重要性。
    比如,需要举行大典礼的时候,就得在大庆殿举行才足够庄重。
    而文德殿的常朝是个徒具形式的仪式,主要模式是宰相一人押班,带着不厘务(也就是没有差遣)的官员向空无一人的御座行礼,以致于到真宗朝就出现了悲惨的状况,“两班不及三四十人”,接近荒废。
    垂拱殿举行的早朝,则是极为重要早朝,参加人员包括“宰臣、枢密使以下要近职事者,并武班”,垂拱殿门外还有为了方便官员站班所设立的石位。
    崇政殿、延和殿的朝仪,相对来说比较灵活。
    一来时间随意,二来可以处理较为私密的工作,比如批阅奏章等,三是天子可以召见想召见的人,四是气氛比较轻松。
    不像前面几个大殿的仪式是很肃然的,宰相都得站立奏事,这两个殿里可以被赐座、赐茶汤等等。
    现在的赵祯就在崇政殿,接见了几个人之后,赵祯决定休息一下。
    郑大用凑了过来:“官家,要吃点什么吗?”
    赵祯砸吧了一下嘴巴,有点苦涩,想要吃点甜的,但想起上次太医敢怒而不敢言的模样,只能摇摇头:“算了算了,有什么有意思点的事情吗,说点来听听。”
    郑大用嘿嘿一笑:“倒是有不少,不过,这里有一份上书,陛下倒是可以看看。”
    赵祯腻味地摇摇头:“我就想休息一下,不看不看。”
    郑大用笑道:“是状元郎写的。”
    赵祯哦了一声:“季默写的啊,拿来看看吧。”
    郑大用双手捧了过来一叠颇厚的纸张,赵祯眉头一皱拿起来,封面用漂亮的瘦欧体写着——《论钱荒》。
    赵祯一下子严肃了起来。
    钱荒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从中唐开始,钱荒就一直发生,是长期困扰着当朝统治者的一个难题。
    在不计其数的钱荒中,他当政以来,钱荒的问题就一直存在。
    庆历年间,当时不仅三司缺钱,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无积蓄的钱财,整个社会货币总量显得严重不足。
    其中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于东南诸路,这也是为什么东南诸路的假币横行的原因。
    有需求就有买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