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七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天下秀。
    眉山就在峨眉山下,因峨眉山而得名。
    苏洵的墓就造在峨眉山脉的支脉上,半倚着山,前面有一弯清流蜿蜒而过。
    苏轼苏辙两兄弟在墓边造了两个小草屋,日出而作,日落而作。
    一边读书一边耕作,一边接待从远处而来的友人,以及回复着远方友人的信件。
    信差早早而来,寄来远方的问候。
    “苏大人……这封是来之汴京的。”
    信差递过一叠书信,又特意从中拿出一封,尊敬的递给苏辙。
    苏辙点点头接过信件:“麻烦你了。”
    信差听到苏辙的感谢,有些不太好意思,又很是羡慕的道:“苏大人兄弟真是朋友遍天下啊。”
    苏辙笑了笑:“口渴了吧,到我草屋那喝点水吧。”
    信差连连摇手:“不了不了,不敢麻烦苏大人。”
    苏辙笑道:“这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你天天这么辛苦给我们送信,也该我们表达一下心意。”
    苏辙拉着信差就往里面走。
    信差又是不太好意思,又是欣喜地跟了进去,见到另一个草屋里有一个面容高古的年轻人坐着读书。
    苏辙给信差倒了一杯水,然后拿着信过去。
    “哥,又来了几封信。”
    这位想必就是苏轼了。
    苏辙将信递给苏轼,苏轼翻看了一下,咦的一声:“还有子固的信啊,这家伙一天到晚都埋头在古籍中,还能有时间写信呢。”
    苏辙笑了笑:“子固坐馆阁,天天研究古籍,估计是遇到了什么疑问吧。”
    苏轼摇摇头:“欧阳学士近在咫尺,季默也在汴京,哪里需要来问我。”
    信差听得连连咋舌。
    这两兄弟开口就是什么馆阁、学士,那可都是天上的人物,怪不得县上的老爷们一个个恨不得住到山脚下,天天给苏氏兄弟跑腿呢。
    苏轼打开了信,曾巩用笔精巧,笔画连带自然,丝丝入扣,骨力通达。笔势腾挪跳跃,顺逆兼施的笔迹跃入眼帘。
    苏轼赞道:“子固的书法又长进了。”
    苏辙笑了笑道:“子固说什么了?”
    苏轼看了看道:“季默的果真是才华横溢,这样的奇思异想也就他的脑袋瓜子能够想得出来了。”
    苏辙颇好奇:“什么奇思妙想?”
    信差也竖起了耳朵。
    苏轼赞叹道:“这是封约稿信,子固现在是大宋周报的主编,他代表大宋周报来约稿呢。”
    苏辙奇道:“大宋周报是什么东西,还有,这周报又关季默什么关系?”
    信差也很好奇,既好奇大宋周报是什么新玩意,又好奇这位什么季默是什么人物。
    看苏轼兄弟俩的神情,对这位叫什么季默的态度似乎是颇为敬重。
    在信差的眼里,苏轼兄弟那可是眉山乃至于蜀地最为出类拔萃的大人物,这样天上的人物竟然还敬重的人,肯定也是天上的人物。
    他倒不是为了增多一些谈资,他还担负着为山下的大人物们刺探关于苏氏兄弟的消息。
    只听得苏轼说道:“根据子固的介绍,所谓大宋周报,就是类似于邸报的东西,但是又不同于邸报,是更为民间的所谓报纸,可以让士大夫在上面周知世情、国情、舆情等等。
    而这大宋周报的发起人即是季默,季默已经筹办起来了,印刷工具、印刷工人、发行渠道等等都准备好了,现在就欠缺文章了,子固这是和我们邀稿呢。”
    “要我们写诗词吗?”
    苏辙问道。
    苏轼笑道:“不止呢,诗词、政论、论军等等都可以,大宋周报会将这些东西发送到天下的任何地方。
    可以说,是遍及天下士人,有央行和农行的渠道,可以在短短的十天之内,通达天下郡县。”
    “涉及范围竟然如此之广、传达信息竟然如此之快?”
    苏辙大吃了一惊。
    信差也吃了一惊。
    他是做通信行业的,不说大宋那么大,就是他负责的眉山县,车马劳顿的也颇为不容易,推及到其他的地方,那是何等的艰难,更别说要在短短十天内就能够到达。
    能够做到这点,这个筹办人季默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啊。
    苏轼兴致勃勃:“子由,你想给子固寄送什么文章?”
    苏辙想了想道:“老的文章我不想寄,我今晚好好思索一番,写一篇新的文章吧。”
    苏轼笑了笑道:“好,那我也写新文章好了,嗯,子固说多多益善,咱们蜀地交通不便,每一期都需要文章,多寄一些,方便以后也能够登报,诗词等等也可以多寄一些。”
    苏辙想了想道:“那就不能光寄新的,老的也要寄了,一时间也写不了太多。”
    苏轼点点头:“那就整理一下吧,将以前所写的文章都整理一下,适合发表的就寄过去,让自己自己看,适合登报的就登,不适合的也给季默欣赏一下。”
    苏辙笑着点头。
    信差却是有些忍不住了,他问道:“两位苏大人,不知道您二位口中的季默是哪位大人呢?”
    苏辙笑道:“季默是欧阳修欧阳相公的幼子欧阳辩,即是咱们蜀地众所周知的欧阳明月。”
    信差惊道:“难道是写明月几时有的那位欧阳明月?”
    苏轼和苏辙相视而笑。
    “果然人人都会熟背明月几时有啊。”
    苏轼大笑道。
    信差腼腆一笑:“小人虽然读书不多,但明月几时有还是知道的,蜀地到处有人传唱,到了中秋时候更是如此。
    还有一首元夕,宝马雕车香满路那首,小人也是会背的,毕竟元夕的时候也是到处都有小儿在传唱,想不知道都不行。”
    苏轼大笑了起来:“果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啊,这个事情我要写到信里面去,给季默说一说。”
    苏辙笑着点头。
    信差有些晕晕乎乎的下山去。
    这次的消息果真是惊人,无论是什么大宋周报,还是苏轼兄弟与相公之子欧阳辩的交好,都证明这个消息特别的重要,传递给各位大人的话,一定会有很大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