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八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碣石山,西去山海关一百里,南邻渤海二十里。
    山体南麓,矗立着关内名城——昌黎。
    碣石山南北长约四十里,在山南一处制高点,明国修建有一座望楼,站在此处,方圆六里的县城,远处的沧海一目了然,而通往辽东地区唯一一条官道便是从昌黎县城穿城而过。
    眼下,大明崇祯十七年,大夏东晓四年(为方便叙事,今后便以东晓纪元,东晓元年便是1641年,以此类推)的春天正式来临。
    虽然风沙依旧,不过天气终究逐渐好转起来。
    今日,恰好是一个难得的没有风沙的好天气,碣石山望楼,一群人正在那里对着大海指指点点。
    二十里的距离,若是用肉眼看的话,指定是朦胧一片,不过这些人手里都有眼下在大明还比较时新的单筒望远镜,如此一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便显得顺理成章了。
    细物依旧有些朦胧,不过在十倍效果的望远镜下,纯净的蓝天、错落有致的白云、蔚蓝色的大海跃然在目。
    当然了,历史上的魏武帝曹操肯定不是在此处观望大海的,而是在大海边上的联峰山。
    进入昌黎县境内后,其北边有洋河,南面有饮马河,加之西边的碣石山,东边的大海,唯一的官道,妥妥的兵家之地。
    奇怪的是,这里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
    也幸亏近几日风沙不止,否则这血腥味会更浓厚。
    “呼呼”,站在望楼最前面的那位年约三十许,身材颀长挺拔,留着短须,戴着大帽之人抽了一下鼻子,闻到那股血腥味后不禁皱了皱眉头。
    “陛下,无妨,如今大风是从东南方向吹过来的,彼等除非不走这条路,否则就一直得到昌黎县才能闻到味道”
    说话的正是刚从大海彼岸调回东土的大夏国大将牧仁了,那这位皱眉头之人不用说就是尼堪了。
    这厮为何来到了这里?
    听了牧仁的话,尼堪略略点了点头。
    牧仁回到东土后,便取代乌力吉成了理藩院的总理,如今与政务院总理孙秀林,枢密院枢密使孙传宇三人一起成了大夏国明面上官职最高的三个人。
    在尼堪的身后,除了今年刚好二十岁的拔都、叶连纳克两个亲卫将领,博格拉部事实上的统领额腾翼在列。
    额腾翼比尼堪大五岁,就是那位在乌尔赫特交易时,被蒙古人将交易的部族杀得干干净净,最后还是在尼堪拿出自己交换得来的物品相赠而勉强活下来,依琳卡西边山上的小部族首领,事后,彼等迁到了靠近依琳卡的地方,当尼堪将直接隶属于自己的部落全部纳入博格拉部进行管辖时,额腾翼便成了博格拉部事实上的副统领。
    除了额腾翼,原察哈尔本部之一的多罗特部首领,被林丹汗西去后留作镇守察哈尔的大将、同样四十岁的绰克图也在。
    除了这两人,还有一人,三十多岁,却是一个汉人,典型的西北汉子形象,却是尼堪设在山南省丰州府五原牧场的汉人首领,一个叫李兴祖的退伍将领。
    李兴祖是五原汉人牧场第一批加入到瀚海军骑兵的人,如今却是以团副指挥使的职位退伍的老兵,其退伍后,尼堪让他回到五原县担任五原县的县令兼典史,实际上管辖着五原县接近两万户从陕北、甘肃、宁夏迁过来的汉人牧户。
    “县团级”,对于退伍的将领,尼堪心中也有一个可笑的对应办法。
    而李兴祖,自己号称是西夏王室的后人,不过谁知晓呢,又没有家谱,全靠口口相授,真实性相当可疑。
    除此之外,枢密院正使孙传宇、都察院左都御史孙秀节也赫然在列。
    就在萧阿林、朱克图一西一东挺进,将山海关紧紧夹在中间后,尼堪也不甘落后,他带着三万大军南下了。
    这三万大军不是正规军,正是来自尼堪的大夏国眼下三大骑兵兵源之处:博格拉部、察哈尔蒙古诸部落、五原汉人部落,这些部落投靠大夏国较早,民兵训练早有成效,如今倒是让尼堪将里面的精锐全部拉出来了。
    两万汉人牧户抽调精锐一万,三万博格拉部抽调一万精锐,三万土默特、鄂尔多斯、多罗特部以及苏尼特、翁牛特、奈曼、巴林等蒙古部落抽调一万,凑成了三万精锐。
    当然了,既然是在讲究规矩的大夏国,尼堪是不允许彼等奇装异服、五花八门南下的,那样的话,中原的汉人绝对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在历年的每年三个月的民兵训练中,大顺国都给参加训练的民兵分发了服装、兵器——当然了,都是冷兵器,并且只有骑刀、骑枪两种,战马、弓箭、短斧等物还是要自己制备的。
    饶是如此,三万服装统一的“塞外骑兵”还是蔚为壮观的,不但如此,长期的民兵训练,彼等基本上都掌握了瀚海军操典的一些内容,无非是在熟练程度上不如正规军罢了。
    眼下,那一万汉军骑正是李兴祖统领的,一万蒙古骑兵的统领是绰克图,由于绰克图的部落正好在上都附近,尼堪让他统领这一万蒙古骑兵也算是一种笼络——绰克图,并不是黄金家族之人。
    而由额腾翼统领尼堪的本部也是应有之意。
    加上尼堪自己增加到三千人的亲卫队,三万三千人,这便是大夏国除了镇守国境军力之外最大的一支力量。
    当然了,除此之外,像科尔沁部、喀尔喀三部还都可以动员,不过尼堪这次并没有动员,只是动员了自己认为对大夏国认同度最高,训练时间最长的三部。
    这三万人,若是放到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那可是妥妥的三万“精骑”,但在大夏国的序列却是第一次走上战场。
    就在前几日,尼堪的大军碣石山附近伏击了接到李自成命令后北上接应彼等的、原本奉命镇守天津、沧州一带的大将刘西尧一万骑。
    最终不出意外,瀚海军大胜,刘西尧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西尧本人只在亲卫的拼死护卫外逃回天津,剩下的不是被杀死,便是被俘。
    故此,尼堪担心的血腥味指的就是这个。
    经过了这场战斗后,“久经训练”却一直没有实战的大夏国民兵的战力便上了一个台阶,这也让尼堪长舒了一口气。
    其实他想多了,抛开汉军骑,博格拉部、蒙古诸部的骑兵生下来都是当兵的料子,寻常部族之间也是拔刀相向的,每年三个月受到瀚海军的训练后,不用说别的,完全比喀尔喀三部的精锐骑兵还强。
    当然了,他皱起眉头还不光是这个。
    前不久,镇守大名府、保定府一带的左辅营大将刘芳亮最终还是知道了北京城失陷的消息,其得知后便尽起大军北上,意图重新夺回北京,在房山一战中,阿林阿九千骑兵大败之,刘芳亮又退回到了保定,不过刘芳亮一败,在榆林的高一功前锋营,在潞安府的刘忠,在西安的田见秀肯定迟早也会知道。
    如果不尽早彻底击败李自成,最好与他达成某种协定的话,自己对北京的占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安稳。
    故此,他在击败刘西尧后,便在等待。
    等待败退南下的李自成残部。
    当然了,李自成从山海关败退后除了经过碣石山南麓通过去天津,还可以从北边的永平、香河辗转回到天津。
    不过,按照尼堪的思量,如今的李自成肯定已经知晓了北京失陷的事,再从北边走的话就得掂量掂量随时能从边墙外南下的瀚海军,故此,他断定李自成败退后一定会走南线。
    正想着,山下飞快地走来一人,尼堪心里一动。
    “难道是李自成残部有消息了?”
    来人正是尼堪布置在昌黎县境内的侦骑头目。
    “陛下,李自成部有消息了!”
    “哦?”
    “彼等正在强渡洋河!”
    尼堪紧张地思索着,眼下是半渡而击之,还是将其放入由洋河、碣石山、饮马河、大海组成的包围圈?
    半晌,他才说道:“按原计划行事!”
    所谓原计划,就是将大顺军残部放到包围圈里来了,这个包围圈,除了洋河本身,剩下三面都各有一万大军,而洋河以东,按照朱克图的水平,不会不派人追击吧。
    ……
    尼堪想的没错,由于顾虑到后面的追兵,李自成的亲兵营加上辛思孝的右营,大约两万五千人分成几路,从洋河浅水处快速过了河,这之后,便由辛思孝打前锋,带着五千人马沿着官道在前面开路,贺金龙带着五千骑断后,而李双喜带着一万大军一左一右,而马成龙带着最精锐的五千骑紧紧护卫着李自成在中间,大军就像一个粗大的“中”字,滚滚向昌黎县开来。
    而在山海关附近,此时大战早结束了,瀚海军大胜,大败李过、袁宗第、谷可成、刘体纯等人,袁宗第、谷可成、刘体纯三人当场战死,不过李过、李来亨父子却在少数精兵的护卫下侥幸逃脱了。
    最后跟在李过父子身边的只有不到三千骑,彼等不知晓李自成去了哪里,不过眼下这般境地,彼等也是慌不择路,最后竟然是沿着刚才所说的永平、丰润、芦台那条道路仓皇西窜的。
    还别说,似乎天不亡大顺,这父子二人,沿着这条路还比李自成早一步抵达天津。
    当彻底击败大顺军后,由于在山海关附近接纳了大量的俘虏,朱克图便让喀克笃礼带着一个军团继续向西追击,自己与萧阿林、查克丹三个军团继续留在山海关,准备按照尼堪布置好的办法对俘虏进行整编。
    所谓整编,并不是马上将降将、降兵全部用上,而是将降将们全部送到金州军政学校学习,而降兵则会以三个军团为基础,拣拔其精壮者纳入三大军团,由于这次在山海关俘虏的骑兵、步军高达五万以上,每一个军团都可以变成两个军团,故此,快速将彼等整编成军才是正事。
    整编完成后,不合适继续当兵的则会按照彼等的意愿放回去,或种地,或进入大夏国西伯利亚、美洲两大公司,有的则会强制性编入瀚海军水师,有的会进入大夏国的工矿作坊,如此庞杂、精壮的人力资源,尼堪一个也不想放过。
    按照尼堪的估计,在三个庞大军团的监视下,加上降将们都走了,最多十天功夫,整编便会最终完成,届时,便可腾出一个军团来了。
    那时,按照之前的详细规划,尼堪让朱克图、萧阿林继续在山海关进一步整编、训练,时间长达半年,而查克丹军团便可抽调出来,与喀克笃礼军团一起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