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一战而胜
    …
    中军一战就攻下了泗水,甚至连渡淮的码头也找到了,被赵构选作行都的扬州城,已经处在中军的严重威胁之下。
    因为赵构停留在扬州,各地的难民也大量涌进扬州城中。
    听到泗州陷落的消息之后,扬州城内居民立即惶恐起来。
    朱胜非向赵构建议,要他赶快渡江南下。
    黄潜善和汪伯彦却留恋于扬州的繁华、热闹,舍不得立即离开,他们还幻想着中军或可幸而不来,因而向赵构建议说,再在扬州稍停若干时日,待听取战报如何后再作决定,并严厉禁止官民谈论前线情况,严厉禁止官民们搬家避难。
    不过——
    黄潜善和汪伯彦也不是一点防御措施都没弄。
    黄潜善迅速调集十七将,让他们去坚守各个险要之地,将扬州团团保护起来。
    当初王安石变法时,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改制变法,推行了很多新政,而将兵法就是其中之一。
    将兵法总得来说就是兵制改革,具体就是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即每一将置正、副将各一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和战斗力。
    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
    作为强兵的措施,
    将兵法的核心内容其实也是整顿军队,那时王安石一方面实行将兵法,另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手段便是省兵,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和平裁军——为了淘汰弱者,部队对禁军和厢兵进行了全面考核,那些身高不合格、体能不达标,通不过的,一律淘汰,逐级下放,直至免为平民。而农村保甲中,有武力高强者就可以破格选进军队,无论做什么工作,发给工资先。
    而军队部署完毕,士兵即不再随意调动,各部并配置固定的将领,让大家彼此熟悉,打仗时才能得士死力。更重要的是,将领的权力得到了增强,各专军政,州县不得关预。
    将兵法节省了大量军费不说,还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气大振,以至于一时名将尽出。
    由此,也造就了一批百战骁勇之师,以至后来宋军对西夏战争中,屡屡出现以少胜多的战例,竟然出现了以不满千人却击杀贼军数万的非常战绩。
    当时,王安石以将兵法全面整顿军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大宋军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因为大宋军事力量增强,人猛马壮刀枪锋利,使得之前长期欺负大宋的北辽,也心生畏惧,大宋王朝一转身,从被人欺负而变成了准备欺负别人。
    这种转变,是建宋以来百年所未有过的故事。
    如此,将兵法便在北宋王朝盛行起来。
    李纲为赵构整军,运用的就是将兵法,具体就是裁军,设置战将。
    只可惜,李纲的工作还没完全干完,就被赵构给罢职了。
    后来,赵构让黄潜善接着搞将令法。
    可一来黄潜善没有李纲的能力和魄力,二来黄潜善的心思全都放在了争权夺利和享受上根本没有放在实施将兵法上。
    结果,南军的将兵法可以说是徒有其表。
    放到此时就是,明知道中军已经南下,可接到黄潜善命令的十七将,却磨磨蹭蹭的。
    另外,在北宋以前,指挥战争的人,很少按照一定的模式摆布阵式。
    诸葛亮的八阵图虽被后代所盛夸,但并不见后代的将帅真曾依照八阵图列阵作战。
    但到北宋期内,不论皇帝或是将帅,对于用兵布阵的方式却日益重视起来。
    宋太宗赵光义就曾为了与辽作战,亲自绘制了一幅《平戎万能全阵图》以授大将,使其按图布阵。
    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所编写的《武经总要》,既把“古阵法”都绘制成图,也把”大宋八阵法”都绘图说明,并在《阵法总说》中强调按图布阵的重要性说:“孙武云:‘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破’,不用阵法,其孰能与于此乎?”
    可布阵形式在作战时果真具有这样决定性的作用吗?
    《武经总要》的作者对此也不能作出全称肯定的答案,因此,他在文中还做了这样的伏笔:“故废阵形而用兵者,败将也;执阵形而求胜者,愚将也。”
    可老赵家的皇帝,全都没有这个自觉,各个都喜欢搞这种临阵授阵的事。
    赵构好的不学,这种事学得却是飞快,即总喜欢临阵授阵。
    南军的将领也习惯了这种事,进而临战的时候,还在等赵构、黄潜善给他们下命令。
    可就在这时,杨沂中却率领亲骑直奔扬州而来。
    宋时一将,其级别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军,但将的人数不等,往往从三千到一万不定。
    黄潜善调集的十七将大约有兵马二十万。
    然而,还没等这二十万人马各就各位,好多军队甚至还在路上慢悠悠的行进,杨沂中就率领亲骑与之交锋了。
    亲骑是韩擎手上最厉害的一支军队,一水的精兵强将,其中还有杨再兴、姚兴这样的万人敌猛将。
    让亲骑撒欢了杀,这些本就不强又准备得不充分的南军,哪能不溃败?
    闲言休絮。
    两军相接,鏖战激烈,南军以步兵为主,他们抵挡不住中军骑兵的铁蹄和锋利的马刀?
    可以说,一接战,南军诸军便很快溃散,然后纷纷向扬州城逃跑。
    其实,亲骑击溃的南军虽然多,但并不致命。
    真正致命的是,紧随亲骑冲上来的南护都军。
    借着亲骑以闪电战制造的大胜之机,韩世忠没有选择稳抓稳打,而是只留下三营人马分别驻守泗水、濠州和淮阴,其余人马兵分三路大举南下,直接全歼南军。
    不得不说,韩世忠在这种情况下分兵蛇吞象很险,南军如果是一支精军,韩世忠很可能自食恶果。
    可问题是,南军根本就不是一支精军,而中军又训练有素。
    结果,南军兵士自相蹂践,自淮河之南长江之北,死尸自相枕籍,不可胜计,弃掷兵仗满郊,投降的南军将士更是如过江之鲤一般多如牛毛……
    ……
    ……
    没上架,那就还有机会上三江强推,祈祷下午两点能收到上三江的站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