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一十章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魏征和李纲只能先放弃,最近文官集团的戏份有点多,上蹿下跳的好不热闹。
    反观军方将领,哪怕是程咬金,也没那么多事,也的确该给武将那边一点安慰了。
    不过两人都在心里打定主意,以后有机会还要尝试将皇上拉过来才行,至少也要皇上保持中立。
    “现在这些个读书人啊,唉!”李纲有些失望。
    果然应了那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读书人多了起来,这本是好事,可是最近这士林中的风气不太好,太浮躁。
    从江南士子围攻崇仁坊,到士子当街打人,看上去这是两件孤立的事件。
    但往深处想就会发现,这里边未尝不是士子集团的一种不满情绪的宣泄。
    不管是人为挑唆的,还是源自他们内心的思考,总之,他们有些不满于现状。
    李纲就听到过不少下边的议论,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是,“大宁的皇帝要用何人来治理这个国家?”
    或许之前这不是问题,世家门阀掌握着绝对的优势,皇上与世家共治天下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但是现在不同了,世家门阀至少在表面上已经退下了历史舞台,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当。
    因此就有人喊出,“皇上应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样的口号,还主张什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李纲感觉再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士大夫”会成为骂人的贬义词。
    皇上一再强调百姓的重要性,朝廷现在所推行的政策也更有利于百姓。
    所以就有士子问了,“皇上怎么可以和百姓共治天下呢?”
    士子集团觉得自己被轻视了,就连一些下边的官吏,暗戳戳的也支持这些士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在“士大夫”之列。
    唉!
    “文纪先生不用急,物以稀为贵,等到读书人再多上一些就好了。”姜万钧并不像李纲那么担心,“卿没发现,现在反对商人的声音越来越小了吗?”
    姜万钧估摸着,再过上几年,就可能会出现代表商人的声音了。到了那个时候,如何规范商业行为就该是姜万钧头疼的。
    “陛下这么一说,臣还真发现,近来反对经商的声音少了许多。”李纲差点忽略了。以前地方上经常上奏折,要求抑制商业发展,现在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奏折。
    魏征脸有点黑,“哼,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
    别人了解得不多,但魏征经常往东、西两市跑,所以早看透了商人的本质,反对也好,不反对也好,说到底都是一个“利”字。
    “玄成啊,卿要明白,商人逐利就像文人逐名一样。如果哪天商人不逐利了,文人不逐名了,那他们八成是有了更高的追求,搞不好就惦记上朕的这把椅子了,哈哈哈……”姜万钧半开玩笑,半认真道。
    “臣受教了。”魏征说完端起碗喝了一口粥掩饰自己的激动。
    那些文人士子没少在背后骂他,说他想名留青史,甚至有些同僚也不理解。
    如果换成别人听到姜万钧的话,可能会将关注点放在,“惦记上朕的这把椅子”,因此心生惶恐。
    而魏征的关注点在,“更高的追求”这五个字上。
    没错,魏征认为,自己已经有了更高的追求,“名留青史”不过是顺手而为。
    “朕的目标是,将来有一天,各行各业都有文人参与其中。
    现在那些文人想与朕共治天下,好啊!先去边关驻守五年,然后回来再和朕谈。
    任何愿意投身国防事业的文人士子,朕都欢迎,也不会吝啬赏赐。
    如果他们可以替代那些被他们瞧不起的‘武夫’和‘工匠’,朕有什么理由不用他们呢?
    建设大宁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朕并没有阻拦他们上进。
    但如果他们所谓的‘治天下’就是作威作福,哼!朕不介意用他们祭旗。”姜万钧不否认有些士子是有真本事的。
    但其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所谓的文人,可能只会做两首歪脖诗,别的什么都不会。
    哪怕作诗作得好,姜万钧也认了,作几首好诗,那也是精神食粮。
    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不能造福别人,只为娱乐自己,还满肚子牢骚,这种文人,姜万钧实在不敢恭维……
    “陛下,伤人的那两位士子还关在刑部,此事不宜拖延……”魏征虽然恨不能把两个家伙挂到万贤阁门口的旗杆上,但现在实在不宜激化矛盾。
    “既然那么喜欢打架,送他们去伊吾好了,朕会命令秦琼,尽快启程与屈突通汇合。高昌怕是坚持不了太长时间,伊吾那边要动一动才行。西突厥这头狼崽子,朕早晚要收拾他们。”在魏征和李纲面前,姜万钧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等到草原上的大乱斗差不多结束后,姜万钧就要考虑将西突厥和草原给分割开来了。切断西突厥对草原的影响,再然后就是逼迫西突厥西进。
    未来,姜万钧打算在伊犁建立一座要塞,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这一大块都纳入大宁的版图。再往南,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姜万钧都要了,西突厥爱去哪去哪。
    “如此一来,会不会造成军心不稳?”李纲真怕那些“搅屎棍”到了前线也不老实。
    “无妨,军法会让他们学会怎么做人。”姜万钧到是一点都不担心。
    战场是最残酷的“学堂”,人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一个“争”字,与天争,与地争,与人争……
    “如此也好,该让他们见识见识战争的残酷了。”李纲虽然不赞成皇上口中的,“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样的说法,但他更讨厌,“为了仁慈而仁慈”。
    宁军在前方浴血奋战,有些文人开始同情起敌人来了,好像不喊两嗓子,就不够仁慈似的,一个个天天往平康坊跑,几杯酒下肚就开始大放厥词,这是什么毛病?
    李纲对于这些所谓的“怀才不遇公子”的评价只有八个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