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七章 游子归家
    鄠县位于京兆府,距长安不过半日脚程。
    这里并非战略要害之地,只是属于京兆府边沿地界。此县南部大半地区,都属终南山密林,只北部适宜耕种。
    县境内中部开始,往南就是终南山。山北麓支脉,有牛首山。牛首山北端,有五丰村,取五谷丰登之意。
    新朝初立九年,天下基本安定,计口授田,百姓分得了田地,朝廷又实行休养生息之策,本应能过上好日子。
    关中平原经过千年耕种,土地肥沃,可谓沃野千里。
    鄠县北部,便属于关中平原。只要风调雨顺,丰收常事。
    只是今年旱情初现,秋收稍稍歉收,上田,也不过亩产不过一石几斗。
    交了税,家中多几张嘴吃饭的,从现在就要开始计算着口粮。
    下锅时,要放多少野菜或者糠皮了。要不然熬不到明年四月冬小麦收成。
    如今正值隆冬,晴天里五丰村村民闲暇了,在村口榆树下晒太阳。
    男女各自聚成一堆,男的织箩筐簸箕,女的搓麻纺线,各自说着闲话。
    都是老庄稼人,闲聊中也脱不离天气农时。
    五丰村人,在此定居有一两百年了。观众气候,早了然于心。
    老庄稼人都知道,关中地方,十年里一涝三旱。
    今年便开始有些旱了,去年秋后就没下半点雨雪。
    只求今年开春,老天爷能仁慈些多赏几口饭吃。
    而一些老人,抬头看着榆树,眼眸里满是忧愁,心里只盼着明年永业田里的榆树多长些榆钱。
    正说着,从路上出现一支车队。长长一路,望不到尽头。
    这是商队?
    关中,是四战之地。
    鄠县虽偏僻,但过去十数年里也经历过多次战火。又比邻终南山,乱世里常遭山贼抢掠。
    这突然来了外人,村民无不紧张。
    但一想,有觉得此时关中也太平了几年,却大白天的,车队又是从北边来的。如果是山贼或匪盗,也来不到这里。
    这么一想,村民们刚提起来的心也稍稍放下了。
    只是五丰村从没见过这么多牛马车的车队。且看着,车队上装着不少货物。
    “杨五叔,这是商队吧。”
    被称为吴叔的是个看着五十多的中年男人,其实他才四十出头。不过在乱世中,已经是活久见的人物。
    他摇头说道:“看着不像。车马太多。且我们这都多少年没商队走了?”
    他看了一会,说:“现在天下虽然太平,可从我们这走甘谷,往南要过整个终南山,最近的安业县也有两三百里路。且全是山路……”
    他被以为是官府运输队。却没看到护送军士。只看见一个人在前头,且骑着驴。
    那人看着身上穿了皮袄,手上和项脖还露出白色绒毛。
    后面跟着一辆青篷马车。
    “这车队,看着只得一人押运?”
    这么大的车队,不管是商队还是朝廷运输,怎么也得几百人。
    其他人也停下手上的活,也不说话了,只盯着那车队看。他们想数清车队有多少马车。却怎么也看不到头。
    其实就算能看到头,他们之中也没几个能顺溜数到一百以上的。
    索性也不数了,只盯着那堆得满满的马车。
    心中猜着,装的是粮食还是布匹。
    车队近了些。
    杨五叔眯着眼睛,已经能看到那些牛马车上,除最前面那辆青篷马车之外,其余的竟没有车夫。
    这整支车队数不清的车马,就这样走了一路?
    “这肯定过道的。这子午谷不正是商道?”
    有人反驳了:“肯定不是。子午谷可走不了这样的马车。都是骡马驮的。”
    “不是过道,难不成是来走亲戚送礼的?便是圣人走亲戚也拿不出这么大的礼吧。”
    说这话的人,心里却也不由幻想一下是要走自家亲戚。要真是,自家闺女过些日子出阁,嫁妆可可就好看了。
    “人家拿得出这份大礼,我们家谁还得起。送礼可不是这么送的。”
    可不是。都说礼尚往来,要真送这大的礼,就不是正常往来了。收礼的人可不敢收。
    杨五叔想了又想,突然想起一事,转头问一位老人:“老三叔,你说这会不会是前些时日,官府画地?”
    那老人蹙眉点头,说:“看着像了。”
    一个多月之前,官府的来了几次。一次是询问可有村中可有一个叫杨皓的孩子,从小跟着一个道士走了。
    过了些时日,官府又将五丰西边一片乱石滩和南边的山头给划了出来。说圣上赏给给了人。
    老三叔忧心忡忡。看着那望不到尽头的车队,这新邻居真是有钱有势呢。
    来了这么个强势的邻居。不仅对五丰村,对周围十里八乡,也是不知福祸呢。
    五叔也有担忧,却也觉得好奇。
    他当过兵的,眼睛也比较毒,见车队走近了。他第一个看清那骑驴的竟是个脸嫩的后生。
    且看着有点脸熟。
    那驴见着了人,拍了下驴脖子。
    驴突然扯着脖子叫了起来:“啊昂啊昂啊昂~”
    声音老大,榆树下的听着耳朵差点耳鸣了。村中也各家的狗也齐声叫唤起来。
    但车队没乱,而是一辆一辆头尾相接停在路边。
    杨皓走近了榆树,从驴背上跳下来。他微微躬身,叉手行礼说:“见过各位大叔、大婶儿。见过各位兄台。各位小娘子,小子有礼了。请问,这里可是五丰村?”
    杨五一听,看了一眼老三叔。看老人家没有说话的意思,他才上前叉手还礼:“这正是五丰村。小老儿杨大山,大伙儿都叫我杨五,不知后生来我们五丰村,有什么贵干?”
    杨皓含笑说:“见过杨五叔。小子杨皓,儿时本名叫杨晖,后来师父名字与命势相冲,便给我改了名。小子本是本村人,只是小时离家,记不得家门了。请问,杨柏德家还住村里吗?”
    小时离家?
    杨五看着他的脸,长大嘴巴,指着他说:“小六,你是柏德二兄家的小六儿!他家小六儿就叫杨晖。你拜一个老道长做师父,从小跟他走了。是也不是?”
    杨皓眨眨眼,他不记得自己排行第几了。
    身体从小就呆呆的,他没有参与记忆。记忆中家人的印象也模糊得很。
    他只记得从小就跟着弘一老道离开了家。
    而关凭中,他的身份是清风小道士。祖籍是京兆府鄠县。至于“五丰村、杨柏德”还都是弘一老道遗言中交代的。
    弘一老道大概是担心他这个徒弟傻傻的,没办法安身立命,死前命他跟着商队回中原,回老家还俗。
    结果在西域中,商队遇到马贼。瘦驴驮着他逃进了沙漠,躲过一劫。后来在杀人谷中摔了一跤,才算人魂合一。
    只要是身体的记忆,也都成了他的记忆。
    他本来想着过去关中战火连天,他在这个世界的亲人也不知道还在不在。而且就算在,也有可能因为战火流落到别处了。
    没想到刚到村口,就有人认出自己了?
    这么看来,“家人”应该还有。
    大概是看他有些懵然,杨五笑着说:“你定是小六儿。这脸长得很像柏德二兄!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好吧,那“柏德二兄”听名字,就是他爹,杨皓还是可以接受“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反正他这脸也不算帅哥,只能算是“耐得住盯着看”的级别,也没必要太在意俏像权。
    杨皓回过神来,说:“小子确实是从小跟先师离家。先师道号弘一。他老人家曾说,是在小子三岁那年将小子从家中带走。临终又跟小子说,让小子归家。所以一路询问着来了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