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百五十七章:不负万民之托
    寅时刚过。
    东方未曙,繁星犹亮。
    长安城内夜仍深沉。
    巍峨壮丽的应天府屹立于长安城的最北方,被无垠的黑暗所环抱,仍在沉睡之中。
    三十三辆马车在上百名全副武装的骑兵护送之下,顺着长安大街朝着长安门的方向疾驰而去。
    萧瑟冷清的长安城就这样,在车轮和马蹄声的回荡之下, 一点点的醒来,重新焕发出生机。
    与长安城中的萧瑟冷清不同,此时的应天府早已经是忙碌了起来。
    三府六部的文吏官员都已经是赶到了衙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日之计在于晨。
    古时不与今时同,没有电灯,没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白天对于人们来说极为重要。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不止是农夫是这样,对于普通的工匠民夫、货贩商人, 甚至于文吏官员,军人将校也是如此。
    那三十一辆马车之上坐着的正是通过了今年第一届国考,被录取的新科监生。
    四轮马车的车轮碾过了长安大街,快速的通过了宽阔的街道。
    陈生端坐在车厢之中,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的景象。
    高大而又深沉的门楼从他的视野之中一晃而过,眼前一阵豁然开朗。
    不知不觉之间,他们已经抵达了长安城最大的广场——长安广场。
    陈生转头向着北方望去,应天府高大的城垣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那一面有一面的黄旗也驱散了他心中的不安。
    长安广场正中央那高大中州鼎此时也完全的融入夜色中去,消失在了视野之中。
    应天府的城垣此时已经显露出了些许的轮廓,城墙上人影依稀可见。
    陈生收回了目光,重新坐正了身躯。
    这辆车厢之中只有他一人,这辆马车所在的位置也正是三十一辆马车的第一位。
    他没有让他的老师们失望, 他考取了国考的第一名, 拿下了会试的会元, 因此得以独乘一车。
    三十一辆马车之中,另外三十辆马车分别载着被太平道陆军学院录取的一百名郡生,还有被石渠、天禄两所国学院录取的九十八名郡生,共计一百九十八人。
    不知道行驶了多久,马车渐渐的停了下来。
    “新科监生请下马车。”
    陈生应言打开了车门,走出了车厢。
    一众新晋的监生也和陈生一样,走出了车厢,在护卫军将的引导之下聚集在了一起。
    新晋的监生们被分成了两部,一部站于左侧,一部站于右侧。
    左侧有监生九十八人,右侧有监生一百人,这样的分列正是按照录取的学院不同。
    左侧的九十八人全部都是国学院的学生,而右侧的一百人则都是被太平道陆军学院所录取的学生。
    双方看起来,左侧的监生明显要多了一些的文气,而右侧的监生们却是看上去多了几分英武之气。
    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考取太平道陆军学院的很多监生家人都是军人,出身军屯,他们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也收到了影响。
    一开始的大家都混杂在一起,还难以看出,但是等到分成了两部之后, 差距便比较明显, 一眼便可以看出不同。
    陈生没有到任何一方去,而站在了人群的最前方。
    他是这次国考的榜首, 稍后他将要带着带着新晋的一百九十八名监生进入应天府,等待着宣召。
    天一点一点的亮了,星光黯淡,白月隐去。
    苍穹放光,东方渐红。
    一道金光自东方出现,金光破开了层层的云雾向着四方辐射而去。
    长安城高大的城垣托着初生的旭日一步一步升起。
    随着天色逐渐放亮,长安门前的灯火也逐渐的黯淡了下来。
    陡然之间,大明钟响,悠扬而又威严的钟声,伴随着门楼之上黄天战鼓浑厚的鼓声,在应天府内重重的宫门和城垣之中跌宕回响。
    吱呦的沉闷响声在一众监生的耳畔响起,长安门外,一众监生的目光皆是落在了眼前高大恢弘的长安门上。
    伴随着沉闷的响声,那高大而又壮丽的长安门缓缓的向着左右而开。
    道道宫门,层层宫禁皆沿着应天府的中轴线,从外至内,从前到后,逐次开启。
    一名又一名全副武装,罩袍束带,手执长枪伫立在宫门两侧的明军武卒也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无尽的肃杀扑面而来,长安门外的一众监生皆是面色微变,心中一惊,就是陈生也是心中生出了些许的敬畏。
    长安门大开,门内一名骑乘着枣红色骏马,身穿着甲胄的将校牵引着战马走了出来。
    “传道君诏,请新科监生进入宣政殿觐见!”
    一瞬间的心惊,并没有让一众监生失去理智。
    “诺。”
    在听到了传召声后,一众监生皆是微微躬身,恭声应诺。
    陈生深吸了一口气,抬头看着眼前高大的宫阙,迈步向前。
    在他身后一众监生也是纷纷迈步,向着不远处巍峨而又壮丽的宣政殿缓缓走去。
    新晋的监生将会从长安门一路走到宣政殿。
    陈生带领着一众监生穿过了重重宫门,穿过了道道宫墙。
    一路行进,高大的未央宫前殿也离众人越来越近。
    应天府建在龙首原地势最高点,而宣政殿又修筑夯土台基以为地基,这也使得宣政殿更为高大。
    宣政殿以清香名贵的木兰为栋椽,以纹理雅致的杏木作梁柱。
    屋顶椽头贴敷有金箔,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装饰着鎏金的铜铺首,镶嵌着各色宝石。
    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础石之上耸立着高大木柱,紫红色的地面,金光闪闪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
    穿过了最后一道宫门,此时天色已经大亮。
    一众监生在军将的引领之下,走到了宣政殿的殿下。
    陈生抬起头,仰望着头顶巍峨壮丽的宣政殿。
    眼前,宣政殿的屋檐如雁翅般排开。
    “宣新科监生入殿,宣政殿内觐见!”
    一道又一道的声音从宣政殿的台阶之上传来,从远到近,从上到下。
    “道君有旨,宣新科监生入殿,宣政殿内觐见!”
    等候在宣政殿下多时的军将听闻了传来的宣召声后,朗声传召道。
    谷董
    在引领官员的示意之下,陈生深吸了一口气,缓步踏上了台阶。
    一众监生也是跟随在陈生的身后拾阶而上。
    等到一众监生走完了最后一阶台阶,走到了宣政殿前之时。
    悠扬的大明钟已经是响了第九下,黄天战鼓那浑厚的鼓声也在此时停下。
    两队顶盔掼甲,身披着金色战袍的黄天使者,迈着雄健的步伐从宣政殿内走出。
    一道道经幡林立,一面面旌旗分布。
    上百名全副武装的黄天使者手持着金黄色的旗幡站在宣政殿前两侧,
    “道君有旨,宣新科监生入殿,宣政殿内觐见!”
    上百名黄天使者齐声传召,竟犹若仙神之音。
    恍惚之间,陈生只感觉有一种错觉,自己已经不是在凡间,而是在那九天之上,在传言之中的天庭之上。
    不止是陈生如此,一众新晋监生也俱是因为眼前的恢弘的景象,还有宣政殿外那些威武的黄天使者而产生了些许的错觉。
    “道君有旨,宣新科监生入殿,宣政殿内觐见!”
    再度响起的宣召声将陈生的思绪从九天之上重新牵引了回来。
    陈生定了定神,再度向前迈步走去。
    一众监生也因再度响起的宣召声回过了神来,连忙跟随着陈生走向宣政殿内。
    众人紧随着领路的官吏,向着宣政殿的主殿走去。
    一路行过了宣政殿的前殿,一众监生早已经是被宣政殿的恢弘和壮丽给震撼,他们早已经是看的眼花缭乱。
    “道君有旨,宣新科监生入殿,宣政殿主殿内觐见!”
    宣政殿主殿外,同样站立着上百名黄天使者,见到一众监生走来后,犹如波开浪裂一般分出了一条道路以供通过。
    陈生的脚步因为那宏大的宣召声甚至都有些虚浮,他努力的握紧了手中的笏板,目光坚定,向着宣政殿内缓步走去。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昭如日月,是为“明”!
    宣政殿内,百官肃立,玉笏金绣,班行整齐。
    十八尊铜炉分列于宣政殿内两侧,缕缕白烟自铜炉之中流出。
    铜炉之中所流出的白烟并非是全是升腾而起,还有部分铜炉的烟尘是流往地面,竟然犹如流水一般。
    步入宣政殿内,薄雾飘渺,犹如置身处云端,置身仙境。
    此时的宣政殿的殿内,三府六部的主官,还有长安城内各处的官员,以及中央的官员都聚集在了宣政殿殿内。
    贾诩还在凉州,所以并没有参加此次朝会。
    阎忠作为作为内阁首辅,凉州巡抚,太平道的大医位列百官之前,站于右首,而在他的身旁则是中书府的府令许攸。
    中道府的府令石厚站于左首,六部官员分列于两侧。
    武官位右,文官位左。
    如今的明国国内文武已经逐步开始了分离。
    武官尽皆身穿戎装,穿戴着战袍,一股肃杀之气自殿内已是弥漫开来。
    能够站于这大殿之中的军将哪一个不是尸山血海之中杀将而出,又有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身经百战?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一众新科监生都经历了礼部官员的教导,也知道觐见的礼仪。
    韶乐声停,殿内的礼官上前唱道:“班齐。”
    宣政殿内一瞬间便安静了下来,除外殿外轻微的风声之外,偌大的宣政殿内几乎落针可闻。
    陈生等人也不由的屏气凝神,目光向着殿上移动而去。
    此时许安穿着一身赭黄色的道袍,青鞓革带,光素银带,头戴太清鱼尾冠,端坐于殿上。
    殿下百官恭敬,犹如众星捧月一般,分列殿中。
    内穿玄甲,外罩着金色战袍,按配着雁翎刀的腾骧卫军士环卫于四周。
    许安看着台下的一众监生,心中微定。
    太平道已经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人才的不足,在不久之后就将全面补齐。
    这一次国学院和陆军学校录取的近两百名监生。
    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会成为以后各地的郡守、县令管理一方,治理一地,甚至是部官掌管一部。
    或是成为军司马,军侯带领一部一曲,甚至是将军,独领一军。
    不过与这两百名监生对比,其实许安更看重的反而是那些郡生。
    这一次通过了国考,达到了结业水平的郡生有两千人之多,只有一百余人落榜,这一百余人之中,并没有成绩很差的存在,离结业线不过只有少许的分数。
    这些拿到了结业证的郡生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办政理事,如今太平道内各地的官员文吏都是十分短缺,尤其是在经历了数次扩张,治下民众达到了千万,疆域广泛之后,道堂出来的符祝根本不足以填补官员文吏的缺口。
    很多的地方,太平道的官员文吏远远不够,他们往往一个人要做两三人的事情。
    甚至于很多地方的旧官吏都还在任职,一如原先在上党郡时的那样,是在鹰狼卫的监督之下办公理政。
    这一次,这些刚刚毕业的两千余名郡生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缺,前往各地作为官吏。
    国考并非只有一届而是一届接着一届,现在明国国内的读书写字的人正在急速的上升。
    各军的军卒因为开办的识字班,都认识了不少的汉字。
    这些事情,不需要统计,单从各地不断攀升的报纸销量便能得知。
    原来的报纸销量惨淡,因此印刷的也不多,一月一版,各地的维持的费用也颇大,主要还是因为能够识字读书的人少。
    现在的报社虽说主要还是支出,但是也算是开始盈利了一些。
    识字率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好处,最显著的好处,便是不用再担心发布下去的政令被歪曲,使得良政变为恶政。
    宣政殿内新晋的监生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之下,一一拿到了各自的录取证书。
    “我有很多话想说,但若是全部说出,恐怕你们过不了多少时日便会忘记。”
    “所以我只说一句话。”
    许安站起了身来,目视着一众监生。
    “为官者,当为民请命,方不负万民之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