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二十一章 三足鼎立
    藤原忠平携醍醐仓皇败走,昔日风雅的达官贵人哀嚎于野。
    福建军紧追不舍,因沿路争抢丢弃的金银、女眷,而耽误了追击,被丹波国的源经基抢先一步,接走醍醐。
    四方来源倭军听闻平安京沦陷,嚎哭不止,宛如末世降临,一些激进之人直接自尽,在听到源经基救走倭王之后,才松了一口气,各路大军云集在丹波、近江。
    藤原忠平以倭王名义发动勤王令,称平安京陷落为宽平国难,号召勇武之人来投丹波,驱赶唐人。
    倭王在倭人心中有重要影响力,民众几乎是盲目崇拜,因掌管祭祀、分封,而一度被推上神坛。
    虽然没有实权,但精神意义重大,近千年以来,万世一系,名义上是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代表。
    只要倭王还活着,倭人的精神就不会被击溃,倭国就没有灭亡。
    这也是几千年来,只有平将门一人敢称皇的原因。
    有了醍醐的号召,国内青壮、农夫纷纷拿起长矛,发誓要赶走唐人,丹波国重新聚集起六万大军。
    倭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源经基日夜训练士卒,藤原忠平鼓励平民为倭王奉献,有钱捐钱,没钱绢粮,没粮出力,连女人们向丹波汇集,炊洗洒扫,顺便解决一下倭军的生理需求。
    弄得像模像样,但就是没有一支军敢出战平安京。
    最开始的时候,王审知立足未稳,见倭人声势浩大,还小心谨慎,积极备防,广派斥候。
    谁知倭人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叫嚣而已,让他白担心一场。
    也正是这一个月,王审知收遍倭人男丁,用为奴隶,组成一支两万人的倭军,提拔几个投降的倭人将佐,封为校尉,建立秩序,安抚畿内道的倭人,又划分严格的管控区,防止倭人向北面近江、丹波逃窜。
    倭人还有一大长处就是特别服从秩序。
    倭人将校对王审知感激涕零,忠诚执行王审知的命令。
    畿内道大几十万的倭人,居然就这么得过且过了,偶有叛乱,也被倭人协从军平定。
    别看这些人打仗不行,镇压平民是一把好手,为王审知解决了当务之急。
    有土地、有城池、有农奴,还有海上的补给线,王审知在倭国初步站稳脚跟。
    之后向福建发出迁徙令,半强制福州、泉州的百姓迁徙倭土,承诺分配土地。
    只要有利益,就永远不缺逐利者。
    王审知治闽二十余载,积累的广泛名望,信誉良好,平民百姓拖家带口的响应。
    福建虽然靠海,水网密集,但山地居多,不适宜耕种,自古便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百姓只能铤而走险,在海上讨生活,这也导致福建历来就是海航盛地。
    福州、泉州在华夏历史上,一向都是港口城市,在广州被黄巢祸害之后,泉州逐渐成为海上商路的起点。
    商贾、地主自然不愿走,但福建还有大量没有田地的渔民、山民,纷纷浮舟渡海,向倭国而来。
    藤原忠平名义上喊打喊杀,暗中却不断向大唐派出使者,这个时候也顾不得求和还是求降了。
    几场大败,已经让他对主战彻底失去了信心。
    政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
    藤原忠平深谙此道,除了跟大唐皇帝谈,也跟刘知俊谈,送去美女、金银钱帛。
    甚至还跟王审知谈,请求王审知归还平安京,倭国愿每年岁贡。
    王审知一笑了之。
    原定的战略初步达成,唐军与福建军皆在倭岛上取得落脚点,而倭人也习惯了唐人的存在,几百年的傲气被踩在地上。
    当然,此时的王审知暂时也没有北进的实力了,粮草、辎重几乎耗空了他二十多年的积蓄。
    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倭人腹心之地收入囊中,所得的土地比福建多,还有大量的倭人奴隶。
    远离大唐,王审知心中的压力顿时小了很多。
    而他的强项除了攻城掠地,更多的在治理之上。
    地盘打下来了,名分却还没有定下。
    没见到皇帝的册封,心中始终没底,也不敢擅自分封。
    就在七上八下的时候,朝廷的命令也来了。
    配合刘知俊,清扫本州岛所有倭人!
    被挡在备后国的刘知俊,最大的问题不是山势,而是水势。
    濑户内海岛屿众多,礁石密布,顾全武不熟悉水文,船只多次触礁,又多次中了藤原纯友水军的埋伏。
    这导致刘知俊始终被绑着一只手,无法集中全力攻打备后国。
    藤原忠文常年与虾夷征战,弓马娴熟,能斩烈马,能射飞鹰,被倭人吹的神乎其神。
    手下几千本部士卒也都是常年征战之辈,扼住地形,配以水军袭扰后方,令刘知俊不胜其烦,毕竟天策右军只有两万人。
    兵力上有些捉襟见肘。
    顾全武的水军还要巡视九州。
    王审知的水军肯定强于顾全武,手下大小战船、海贼水军,算是一股不俗的战力。
    而此时平安京面临丹波、近江、尾张三个方向的压力,刘知俊的到来,能减轻不少战略上压力。
    无论如何,现在的王审知还没有吞并倭国的实力。
    刘知俊以两万兵力困住数倍之敌,已经说明他的能力。
    王审知水军的驰援之后,形势开始转变。
    海贼在倭人的带领下,开始争夺仓桥岛、津和地岛、上岛町等藤原纯友的水军基地。
    藤原纯友不得不将精力放在户内海上。
    缠住刘知俊的绳索被松开。
    战机降临,刘知俊当机立断,挥军猛攻藤原忠文。
    近两个月的来回拉锯,刘知俊对藤原忠文已经知之甚详,坐拥数倍兵力,占据地利,却龟缩不前,这在大唐是从没有过的事情。
    倭人早已破胆。
    刘知俊在征伐渤海国时,就已经熟悉山地作战。
    李晔将这头猛虎放到倭国,一半是因其杀心深重,一半是天策右军最适宜山地作战。
    唐军奋勇力战,藤原忠平渐不能支。
    所谓的武士、精锐在大唐健儿面前如同小儿,往往一名唐军将士刀矛展开,五六倭人战之不下。
    而在兵团战阵面前,倭人更加不堪一击。
    备后国陷于唐军兵锋之下。
    藤原忠文引残军突围,欲继续防守备前国。
    但刘知俊岂会再给他机会?死死咬住不放,沿路追杀,为了减轻负担,一个俘虏都不留。
    优势兵力的防守战都输了,野战更加摧枯拉朽。
    藤原忠文被刘知俊赶上,一刀斩于马下。
    倭人最后一支有战力的正规军破灭。
    刘知俊顺势取备前、播磨,兵锋抵在丹波之下。
    倭人对这两万唐军的忌惮远远超过十几万的福建军,源经基只能硬着头皮来防守刘知俊,而藤原忠平与倭王见势不妙,退至越前国。
    这一退,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士气也就泄了。
    源经基夹在刘知俊与王审知之间,惶惶不可终日。
    刘知俊摆出进攻架势,上前恐吓,丹波聚集的几万倭人顿作鸟兽散。
    源经基又退往若狭。
    刘知俊占住丹波,分兵收取丹后、美作、但马、出云等山***诸地。
    这些地区的武士、士卒皆被藤原忠文与源经基抽调,兵力空虚。
    就算不空虚也抵挡不住如虎下山的唐军。
    天策右军凶名在前,所过之地,只要遇到抵抗,一概屠城,倭人开城跪伏道旁,恭迎唐军健儿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