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597章 李时珍的考题
    “谁要收徒啊?”
    话音未毕,朱元璋大踏步走了进来。
    后面还跟着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方孝孺。
    另一人面生,看起来也快六十岁了。
    “允熥啊,这次你带个帮手,这个是太医院判戴思恭。”
    「戴思恭?!」
    「明代著名医学家戴思恭?」
    「现在的他应该是七十多岁了,医家果然会保养啊。」
    「洪武年间,戴思恭被征为正八品御医,授迪功郎,由于他的医术特别高,所以老朱非常看重他。」
    「戴思恭历经三朝,三次辞官,都被皇帝请了回来。」
    「戴思恭的师父就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震亨。」
    「朱震亨,字丹溪,是丹溪学派的创始人。」
    「戴思恭和师父朱丹溪,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朱元璋听到此,不由得大感欣慰。
    太医院判罗平和仇占可一样,被三孙的手段给吓傻了。
    院判当不成了,于是朱元璋就请回了辞归乡里的戴思恭。
    真没想到戴思恭居然这么厉害!
    只要三孙带着戴思恭去一趟北平,两人合力就能把老四的大儿治好。
    对于老四的大儿,咱也有一些亏欠呐。
    因为此子喜静不喜动,有一次咱逼着他去学骑射,结果是摔了一跤。
    太医说此子之所以一瘸一拐并非全是摔跤所至,而是肥胖所致,但是自从摔跤之后他对骑射明显是恐惧了。
    越是恐惧就越是不敢乱动,最后久坐成疾,越来越胖,都是虚胖。
    这个太影响皇家的颜面了。
    所以,特意把太医院判带过来,让三孙一起到北平看一看。
    要是能把高炽的病给看好,也就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戴大人好!”
    朱允熥朝戴思恭深深鞠了一躬。
    众人均没有想到朱允熥居然对一个院判行此大礼,十分不解。
    戴思恭在太医院时,醉心于医术,对官位什么的并不在意。
    但对于三皇孙朱允熥的废物是早有耳闻。
    在辞官三年之后,又被陛下召回,戴思恭对朱允熥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
    见吴王对自己态度恭敬,戴思恭也坦然受之。
    因为,不管地位多高,总有得病的时候。
    吴王如此恭敬,倒也考虑得长远。
    不过,陛下刚才说找个帮手?说的是我吗?
    我一个学医的,七十多岁了,给一个小年轻当帮手?
    帮什么?
    我能帮上的就只有医学。
    难不成,吴王还有很高的医学造诣?
    不可能!
    就算他一出生就钻研医道,那也才二十年!
    李言闻看到朱元璋和方孝孺来,赶紧道:“陛下,这是犬子李时珍,吴王要收犬子为徒。”
    这孩子真的是啥话都敢说!
    居然说吴王没有资格当他的老师!
    他要是真见了吴王的麻醉剂就服了!
    刚才吴王显然是生气了,幸亏陛下来了,劝一劝,说不定吴王还能改口。
    李时珍道:“我不要拜吴王为师,我要拜戴院判为师!”
    「李时珍倒也识货!」
    「戴思恭的名气很大呀。」
    「只是,李时珍想拜,戴思恭不一定愿收。」
    李言闻气极:“混帐东西!怎么说话呢!怎么能换师父?”
    戴思恭心中大奇,李言闻居然逼着自己的儿子拜吴王为师!
    李言闻虽说只是太医院的吏目,但水平着实不低,人品也很端正。
    他让儿子拜吴王为师,出于什么目的?
    出于权势?
    还是出于医学本身?
    不管吴王医术如何,自己都不能收李时珍为徒。
    抢人家的徒弟,断人家的财路。
    当然,吴王并不缺钱。
    “李时珍是吧,老夫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早已不收徒弟了。”
    戴思恭直接拒绝。
    李言闻忙道:“吴王,犬子无礼,纯粹是无意冲撞,您大人大量——”
    朱允熥一摆手:“没关系,没关系,我并非是要收他为徒,只是想跟他切磋切磋。”
    李时珍被戴思恭拒绝之后,看着吴王年轻的面孔,有些生气。
    你只不过是个吴王嘛,还跟我切磋医术?
    没看到戴院判一脸嫌弃?
    要是吴王水平高,戴院判能如此不屑?
    “吴王,在下有一道题,还请吴王不吝赐教。”李时珍道。
    “混帐东西,你还来劲了,蹬鼻子上脸了不是?”
    李言闻扬手欲打,被朱允熥抓住了手腕。
    “你让他说,我倒要听一听是什么题。”朱允熥道。
    戴思恭道:“李吏目,你就让他讲出来,大家一起琢磨。”
    李时珍梗着脖子道:“这道题是四句诗,根据诗意,猜出一味药材。说出这味药材的药性特点、功能主治。”
    “第一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第二句: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
    “第三句:天齐标巨镇,日观启崇期。”
    “第四句: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
    大家都猜了起来。
    自古以来,凡是有名的医家基本都是读书人。
    如果不是读书人,根本啃不动《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医学著作,根本弄不清阴阳、五行等基本的医理。
    只有懂得医理,才有医术提升。
    民间倒是有很少土医生,也有不少偏方,但这些不是医术,因为他们不懂医理。
    医圣张仲景出身于当地望族,从小就饱读诗书,看到建安初年的大疫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这才转攻医术。
    元末著名医家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三十余岁师从理学家许谦,四十多岁才开始学医。
    就连现在的太医院判戴思恭,也是儒医传家,其父亲戴士尧是文学家戴良之兄。
    方孝孺虽研究儒家经典,但对于基本的医理也是懂的。
    李时珍出了这么一道题,不禁让他刮目相看。
    这道题出得非常好,好就好在,既考察了文学功底,又体现了医学功底。
    方孝孺道:“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题眼在沾巾二字?能让人流泪的药材是什么?”
    戴思恭道:“难道是胡葱?”
    「胡葱,就是洋葱。元朝时叫回回葱,明朝时叫胡葱。」
    「洋葱就是一味中药,健胃宽中,理气进食,发散风寒,解毒杀虫,增进食欲。」
    「爱情啊,就像洋葱,一层层剥开,除了两眼泪汪汪,啥也没有。」
    「洋葱肯定不对呀,因为后面还有三句诗,与洋葱没有任何关联。」
    朱元璋没料到三孙对于药材还真懂!
    果然,戴思恭摇了摇头:“不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