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0页
    多晴点了点头,“是啊。”
    他低头道:“倒是问了其他人,但是……您也知晓,奴才们哪里管这个,只痛过去就好了。”
    他其实还问姚黄了,他认得的人里,也就姚黄待遇好些。但是姚黄摇头,她来月事的时候不痛,就是折邵衣也是不痛的。
    但是多晴想,九姑娘就算自己不痛,万一其他的姑娘痛呢?主子们的法子总是好些的。且这种私密之事的法子,一般人不会往外处说,想打听都打听不到。
    折邵衣还真知道,她写出来,让姚黄给多晴,“吃得几回就不痛了。”
    多晴感恩戴德,然后期待的看着她。
    折邵衣懂。她道:“我不会跟你家少爷说的。”
    多晴高高兴兴走了。
    等他走了之后,折邵衣继续看书,姚黄过来给她捶背,“您都快魔怔了,又不用考状元,读这么多书做什么,奴婢看啊,就连大少爷三少爷的学问都比不过您了。”
    折邵衣知晓她在打趣自己,便摇头道:“他们读的是圣贤之书,做的是圣贤的学问。”
    但是她不一样。
    圣贤没有让她这么做。
    她越发探寻太子妃娘娘说的话,便越发觉得这条道路好似不在人间,但她自小便喜欢这些,手提三尺剑,也敢走上一回阴暗的巷子。
    只年岁越大,越发觉得手里的剑不重要。
    如今,太子妃和澹台先生又把她的剑提了出来。
    她想,她就应该要出鞘的。
    折邵衣喝一口茶水,然后问姚黄,“要是你的兄长要用你去换亲,你怎么办?”
    姚黄恍然了一会,然后才慢吞吞道:“如果是现在的奴婢,定然是不肯的,有您给奴婢做主,谁敢换了奴婢去?但若是一直住在那种换亲的地方,那把奴婢换亲的话,也还可以?嫁谁不是嫁呢?只要不是那种瞎子蹶子,都还好。”
    折邵衣便点了点头,“我知晓你的意思。”
    她站起来,仔细琢磨完澹台老大人的话后,道:“其实,在那种地方,人人都如此,便人人都不觉得有错,就连被换的姑娘们,也成了理所应当,要是家里人不换她们,她们可能还觉得恐慌。”
    “没人要她们,嫁不出去,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她拿起一本书,指着书上的一页对姚黄说,“你看这里,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三个姑娘相约用一根绳子吊死自己——她们不愿意成亲。”
    到了年岁,不愿意成婚,她们是不是比其他的姑娘们看见了换亲的坏处?
    她们是不是明理了?
    但是最可悲的是,明理之后,她们不是选择去寻找希望,而是选择死亡。
    折邵衣一边说一边觉得胸闷气短,“你说——太子妃娘娘是不是因为看见了这些故事,而开始思考让她们活下来的?”
    “我看见了之后,也想让她们活下来。”
    姚黄在那一刻,竟然有些说不出话来,她家姑娘在说这话的时候,带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寂寥和悲壮。
    明明说的是一条通往人间的活路,却好像在说一桩死相频出的绝路。
    她低头,“姑娘,会活下来的。”
    折邵衣也觉得是,她点了点头,轻轻的道:“是——”
    她笑起来,带着一股坚毅,“虽千万人,吾往矣。”
    作者有话说:
    先补一更,爱你们!
    感谢在2022-06-14 20:56:38~2022-06-15 11:44:4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南北慕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0章
    一更
    人的心里, 其实都有三尺剑。有些人剑在手,有些人剑在心,有些人剑没了, 有些人把它藏起来了,但是仍旧还可以拿出来。
    折邵衣就属于后者。她把剑提出来,还知道剑之所向,说出“将往矣”的话, 便是剑心稳了。
    很早很早之前, 她曾经在昌东伯府听过一句戏曲子,叫做“手提三尺剑, 敢为天下先。”
    她想, 她现在就很像是个侠士。
    侠肝义胆。
    这种滋味可真不坏。
    第二日进宫,她第一次向太子妃娘娘明确她此生心愿。
    她跪在地上,太子妃连忙将人给扶了起来, “你当真决定好了?”
    折邵衣点头,她微微笑着道:“昨日我就想到了书上吊死的三个姑娘,我想,若是我不去做的话, 我应也是要吊死的。”
    “而我运气好, 遇见了您跟澹台先生,我想活着。太子妃娘娘,活着比死了好,对吗?”
    太子妃笑起来,拍拍她的手, “是, 活着比死了好。”
    她便去叫了秦青凤来, 三人凑在一起说话。
    太子妃早有主意。
    “官绣并不是难事, 难的是天下第一大的绣坊。”
    这绣坊说白了,就是一门生意。太子妃做生意,必然没人敢挡着,反而要事事通顺。太子妃很愿意做这个让众人顺风顺水的名头,但若只是做绣坊便没了当初的初衷。
    她道:“要让所有人都知晓,做绣娘可以在外头行走。”
    太子妃仔仔细细的解释,“刚开始许不行,但是后头当她们出行在街上的时候,便也能让人高看一眼,而不是被人指头画脚。”
    “不仅在京都,在其他的地方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