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阿瓦——儿臣给您请安了。”
小萝卜头见朕没有反应,又重新打了个千。
阿瓦,是蒙语的“父亲”,而汗阿瓦,是大汗儿子喊自己爹用时的称呼。
番婆子自知此生将奉行晚婚晚育政策,在一百岁之前都不可能结婚,因为她一结婚势必会让皇位传承扑朔迷离,至少皇弟托马斯的位置就很尴尬。
最是无情帝王家,她已经经历过一次手足相残,世人皆视其为弑亲禽兽,巴塞丽莎不想再和自己弟弟的关系闹僵了。
要是安娜归天,二哥病逝,托马斯与她相敬如兵,康丝坦丝可就otg2ntc=真成孤家寡人喽。
所以她看到小孩就母性泛滥,见到小猫小狗就走不动道,居然认了郑森当干儿子。
这年头的孩子容易早夭,她很容易就会变成失独母亲,尽管她还有个狐妖当宝贝女儿,可是女儿毕竟是弄瓦之喜,在大明朝,就算生了女儿也算绝嗣。
如果有的选,谁都不想生女儿啊,倒不是朕不喜欢女儿,或是看不起女性。
而是这世道,孩子生下来就是来世上遭罪,实在是不适合女儿家,手心手背都是肉,而儿子生下来本就是要吃苦的,吃得苦中苦,方为卷中卷,即使皇帝的儿子也不例外。
女儿则不然,天生就当不了皇帝,明制,驸马都尉皆不得与政事,只能“惟奉祀孝陵,摄行庙祭,署宗人府事”,也就是说驸马和仪宾们再怎么能干,原则上也只能当个花瓶,花瓶这种虚衔尚且没什么地位,公主也不过自持皇上宠爱,可老皇帝百年之后,公主一家日子又该怎么过?
要知道朱家男丁历来短命,倒是女儿长寿,当爹的会给女儿出头,做兄弟的可未必有这份心——看看番婆子她三哥吧。
朕对不起媺娖,朕欠她的太多了,天下大乱的时节,她就不该生在紫禁城里,生到咱家做什么呢,朕又不是恩师,能生出番婆子那样的人中龙凤,也不指望女儿来救明朝。
大明国烂透了,即使是朕都看得出来,这国家搭上十个番婆子都救不回来,要灭掉本朝,改朝换代,只要给番婆子五千万两,但要保住本朝的国祚,延续朱家铁桶江山,却需要一亿两。
要不是番婆子舍不得北京城的烤鸭和黎民苍生,朕早就领着帝选营,去陕甘造反喽。
毕竟年纪大了,朕也一十有八了,不再是那个起了玩心,就背着猎弓上山的任性少年,朕有老婆孩子,筹划之时也要估计到她们啊。
不像那些一把年纪了还单身的,朕不仅有老婆,还有朱成功这个便宜儿子,十年后为朱家执掌南洋,现在又加了个蒙古儿子,将来统御草原的可汗,朱家可谓人丁兴旺。
朕可是知道的,朱成功长大之后颇有能耐,眼下虽然年纪还小,却也展露出不俗的天份,不仅识字很快,而且对历史、哲理和工匠技艺也极具天赋,不愧是大厦倾覆时,于大裂隙另一侧撑起第二帝国的国姓爷。
野生的朱成功都能和大清打得有来有江浙湖汉北回,这回得了朕真传之后,即使朕又一次吊死在黄金歪脖子树上,他多半也能接过摄政王的位置,带领大明全体军民,共同抗击女真人的攻势。
而番婆子新认的这个蒙古娃娃,他爹正是林丹汗。
朕把五千蒙古余丁从归化带走时,锦衣卫也没闲着,偷偷把林丹汗的长子捆了出来,作为北元留在朕手上的质子。
比起和亲,朕也觉得质子更靠谱,毕竟结婚这事总是得大操大办,不管是大明宗亲娶了草原婆娘,还是大明公主下嫁蒙古王公,都要做好被清流们骂成汉奸的准备。
这帮人自己剃起头来比谁都快,却要干涉老朱家的自由婚姻,岂有此理,蒙古人怎么了,蒙古人亦是朕的赤子,你们这是破坏民族团结,妄图分裂国家,肯定收了黄太极的钱,都该发配南洋垦荒!
但朕毕竟是仁君、贤帝,不能干出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因为他们搞群体性的精神暴力时,往往是参与者众多,真要挨个丢到南洋,眼下的“台湾特快”运力显然不够,毕竟运送的不止罪犯一人,还有他全家老小和农具、粮种,诏狱中的贪官污吏太多,台湾难波丸号的航班已经排到了崇祯十七年。
而朕的大舰队还在造船厂里,已经造成的那几条帝皇级和启真级战列舰刚完成舾装,正在为开拓东北地区海贸的帝国商船队提供护航,不能为这种事情专门抽调出来。
而且台湾适合开垦荒地的平原并不多,小琉球本就缺水,外加瘴气遍布,又有食人生番,适合聚居的地方本就有限,经过番婆子一年的大力肃清反朝廷势力,这座岛的殖民地已经被塞满了人,短时间内无法再流放犯人了。
朕将这便宜的二儿子抱起来,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让朕的儿子瘦了一圈,即使他大部分时间坐在颠簸的勒勒车上,也难免舟车劳顿之苦,毕竟蒙古的车辆工业处于“轮子大概是圆的,车厢大概是方的”这个级别,并没有悬挂系统,真皮座椅倒是有,只不过皮是现剥的,只是粗粗鞣制,味儿有点大。
不过牧民本就要常年在草原上迁徙,走上一两月也是常有的事,倒也没病倒,若是换成朱慈烺那小子,早就累得病倒了。
这路人吓得面色煞白,朕也过意不去,万一吓出个好歹来,朕可就成罪人了,遂解释道:“什么鞑子,这是蒙古话,兄台真是少见多怪。”
路人连连拍胸,显然慌得不行:“是蒙古人?不是东虏就好……我就说北京城哪来的东虏,朝廷有袁崇焕镇守山海关,京畿一带肯定是高枕无忧的。”
这可能有点难,毕竟朕只是打残了镶黄旗,黄太极还有七个旗可以动用,所以明年他还是会来给朕拜年。
不过这路人倒是颇为有趣,和朕聊了这么一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比北京城的车夫,倒是个妙人,朕见他安定下来,便起了结交之心:“不知兄台怎么称呼,听口音不像是京师人士啊,不知来北京是来经商,还是访友?”
这人年纪应该有四十了,不过人显得年轻,高谈阔论之间自有一番见地,举手投足之间颇有气度,肯定不是什么凡夫俗子。
他作了个揖:“鄙人,宋应星,江西奉新人士。”
朕脑海中就三个字——川越者。
朕试探性问了一句:“……你是大明人吗?”
宋应星一愣,骂道:“你卖嘎憋,老子又没剃发,不是大明人,还能是鞑子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