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宋 作者:从小不会爬
第二百二十一章 军 力(上)
其实,如果卫军的舰船是真正的炮舰,就算陆军兵力少点,也可以在水军的炮火支援下轻易攻克沿海的城市,就像历史上的英国人那样。不过卫军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勉强能用的火炮,但在技术细节上仍然问题多多,对舰上火炮而言尤为明显,而其中最要命的一点是火炮后座力的问题。
虽然在赵旉的建议下,特区各大造船场下水的新式舰船多少融入了一些后世西方舰船的长处,这令它们更加容易增设跑位,也能够承受数十门火炮齐射的巨大后座力而不致倾覆。然而,炮击后火炮的复位问题却令船工和制炮师们非常头痛,由于手动复位耗时耗力,卫军最新的炮舰在一轮齐射之后得等上好久才能再次炮击,事实上除了吓唬人,并没有太大的实战价值。
而赵旉前世虽然也算是个军事发烧友,不过他更注重战略战术与军队的各项制度之类的“软件”,而对武器装备之类的“硬件”兴趣一般,再加上他前世记忆力实在是不咋地,所以赵旉虽然心急,却也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令赵旉愈加想念自己一手培养出的天才科学家陈灵,可惜人家现在已经遵从父命嫁作人妇,听说前不久还怀孕了,赵旉也只好断了念想。再说陈家父女为赵旉和大宋所做的贡献已经太多了,陈灵现在的生活好像又挺美满,赵旉也不好意思再去打扰她平静的生活
硬的不行,赵旉就来软的,他宣布由于人员裁减太多,特区各地的众多仓储物资来不及搬走,所以请求朝廷派出要员接收,以免造成浪费。这下朝堂之上立刻炸开了锅,谁都知道这是天大的肥缺,也因此谁都想伸手分一杯羹,奈何僧多粥少,于是他们立刻发挥出大宋官僚善于内斗的光荣传统,再没人有力气将矛头对准卫王府了。而赵旉最为重视的教育资源,也安然无恙地基本保存了下来
不过,朝廷的那些大员们虽然专心内斗,却也不是完全对此放任不管,他们认为应该由小孩的父母决定孩子接受何种教育,而由于赵旉南下之后,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学生前途难测,大多数家长很自然会选择可以通过科举当官的旧式教育,这还真是杀人不见血的毒计。但赵旉虽然不满,可在宋代“孝”字是一条连皇帝都不敢有违的铁律,他只能无奈地接受。
好在,宋代虽然已经是中国古代识字率最高的朝代,但也不过三成出头而已,在战乱刚刚过去的现在,无疑更低。对那些无钱供孩子读私塾的贫苦家庭来说,能够免费就读而且还有机会学门手艺的新式教育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更别说中学以上的学校毕业后还有可以选择由卫王府为其安排工作的福利了。(注1)
另外,由于朝廷方面的压力,也由于赵旉对此前摊子铺得太大的反思,除两淮地区以外的特区各地学校都会尽快迁到淮南,并在未来的几年内酌情南迁。所谓酌情,就是要看未来天下形势的变化,赵旉虽然暂时退出中枢,但如果天下形势有变,他又不是傻子,自然不会放过机会,那时淮南的学校和师资自然就不用搬家了
由于卫军仍有相当的力量,再加上淮南地区受新政影响已深,朝廷同意让卫军再在淮南驻防一段时间,直到卫王府的所有官吏全部撤走为止,但时间不能超过两年。同时,淮南淮北两地的总体政策也不会做太大的变动,这一方面是赵构当初对儿子的承诺,另一方面两淮是目前大宋最大的税源,维持它的经济繁荣对大宋朝廷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朝廷的大臣们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也是很现实的,税源(注意是税源,指收上来的;不是税收,那是缴上去的。)充足,他们才有更多好处可捞啊!不过,连此时的赵旉都没有料到,虽然朝中那些大员们出人意料地履行了承诺,但结果却依然令他笑不出来
早在当初上层大批官吏将领投向朝廷的时候,卫军各部的编制就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而当赵旉与朝廷达成妥协,并放走大量立场不坚定的官兵之后,卫军的编制就更是根本没法看了,一个师的人数可能还比不上原先的一个团,而且军官数量也严重不足。不过,由于留下继续追随赵旉的,都是坚定不移的死忠,赵旉重建卫军编制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因为人数大减,卫军将来一两年内又将会处于一分为二的状态,所以赵旉大幅度裁撤了原有的编制,只留下扬州卫和徐州卫这两个最初的卫级编制。
改编完成并注入不少新生力量(主要是那些受到“蛊惑”的青少年)之后,卫军的总兵力依然达到了差不多三十万人,比起以前几乎是有增无减。不过,这是由于火器研发进展很快,赵旉放低了对于二线部队战斗能力的要求所致,其中的很多人在上报朝廷的资料里都是算作民夫的。当然,即使只算一线战斗部队,卫军固守淮南以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其中实力更强的扬州卫拥有两个满编的步兵师,合计三万多人,而且均以老兵为主,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其配套的两个屯田师和两个工兵师总兵力合计九万多人,虽然都被上报成民夫,其实也有不弱的战斗力,至少同等兵力下不会输给朝廷官军的张俊之流(未考虑张俊所部已经开始的蜕变)。
不过,由于扬州卫是要跟随赵旉南下琼州的,那里既缺乏养马的牧场,湿热的气候对大部分马种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而且海运战马的成本与耗损也十分惊人,所以赵旉只能无奈地将扬州卫中原有的骑兵师裁撤掉,全部并入了会在未来两年内驻守淮南的徐州卫中。不过就在赵旉作出决定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历史上源义经第一次在日本使用骑兵并大获成功的战例。
赵旉知道,日本的所谓战马,体型就和中国的驴子差不多,而且源义经当时只不过带了三百骑,战斗力能强到哪儿去?可就是这么点“日本驴骑兵”,居然轻而易举就将数万敌军(虽然水分不少,但几千精锐总是有的。)打垮了。赵旉自然不相信这种匪夷所思的战果只是因为日本人所谓的“战神”源义经那卓越的军事才华所致,而想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关键在于那是第一次,日本人此前从未在战场上使用过骑兵,所以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而步兵对于骑兵的恐惧也因此而成倍地放大,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赵旉意识到一个问题,的确骑兵是不利于潮湿多雨的南洋地区作战,也不方便海运以参加登陆作战,但是南洋地区和大部分海岛国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严重缺乏与骑兵交战的经验,所以哪怕只是几百骑兵在适当的时机加入战场,都可能对整个战役的胜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注1:由于古代需要学习的知识有限,特区虽然为尽快扩大新式教育的影响,所有学龄的教育都是免费,但只有小学是无限制入学,中学大学都得考上才行,要不然即使以卫王府的财力,也未必吃得消,毕竟占总课程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各种实践课是很烧钱的。
第二百二十一章 军 力(上)在线阅读
第二百二十一章 军 力(上)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