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1章 羽林变前(4k,求订阅)
    第111章 羽林变前(4k,求订阅)
    听着苏白汇报的情况,苏泽不由的感慨,自己能够在商店刚开启的时候刷到橙色随从,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不引人注意的白鹭曹使者】果然业务能力出众,也是靠着苏白的情报,苏泽才能掌握张府的情报。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张仲瑀是在明年,也就是神龟二年二月才上书的,接下来就是羽林之变。
    羽林军包围了尚书台,要求朝堂给说法,尚书台的众大臣都不敢出去,羽林军用石头投掷攻击尚书台的屋檐,又齐聚到司空张彝的府上讨要说法。
    出征冀州立功返回洛阳的张彝长子张始均,急匆匆的返回司空府,跪在地上向羽林军求饶,被羽林军活活打死,生病的张彝也被痛打了一顿,张府被火把点燃,始作俑者张仲瑀却逃到了隔壁沙门寺,逃过了一劫。
    也不知道是不是苏泽穿越的蝴蝶效应,又或者他改变了历史,现在才神龟元年,张仲瑀就上书要求排抑武人了。
    而按照如今洛阳的局势,羽林军中已经出现朝堂要取消禁军贩卖南货的传言,还有谣言要让军中吐出这几年的南货贸易利润。
    谣言越传越离谱,羽林之乱极大概率也会发生。
    就剩下最后一个疑问了,苏泽向苏白问道:
    “司空府的防御如何?”
    “很强。”
    “张彝来自于清河张氏在冀州的别支,家族势力庞大,在冀州就有佃客万户,又曾经节制陇右,回洛阳后府内依然有精兵二百护卫左右。”
    “司空府是三公府邸,围墙坚固,还有角楼箭塔,很难攻破。”
    “如果不是张仲瑀居于别馆,属下根本没办法潜入进去。”
    这就是让苏泽疑惑的地方了,羽林是“乱”不是“叛”,以苏泽对禁军战斗力的了解,他们还真的没那个战斗力。
    而且北魏还没到最后混乱的时期,武库管理也很严格,那些“请愿”的羽林是没有武器的。
    要不然羽林围困尚书台的时候,也不会捡石头来攻击尚书台了。
    这样一群没有武器的羽林军,又是如何攻陷宅邸守卫森严的司空府的呢?
    苏泽总觉得其中还有其他自己不知道的隐蔽。
    但是不管怎么样,苏泽都需要这次乱中取利的机会。
    历史上,羽林之乱后,朝堂只是在事后诛杀了带头作乱的八人,其中大概率都是普通士卒,史书上都没记录他们的名字。
    尚书台吏部尚书崔亮提出停年格之法,确保禁军军官能依年资授官,算是安抚了禁军中上层。
    然后就完了。
    一国禁军包围最高行政机关,打死当朝重臣父子,处理到这里就这样结束了。
    而这件事,也让整个北方看到了大魏朝堂的软弱,朝堂的威望进一步降低。
    这之后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以及后来的“六镇之乱”、“河阴之变”,都可以追溯到羽林之变的影响。
    而苏泽能够从羽林之变中得到什么,取决于他的态度。
    屯骑营作为禁军五营之一,在禁军中也有不小的声望。
    苏泽这个屯骑营旅帅,也算是禁军的中高层军官,只是他担任旅帅一直泡在营中练兵,但是他也一直在结交羽林基层的士卒,已经悄然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如果苏泽在羽林之变中表现的太过积极,就会在朝堂眼中减分,如果表现太出挑甚至可能会被当成领头者杀掉,毕竟苏泽根本没什么门第,真的出事也没有家族保他。
    可如果苏泽在羽林之变中表现的太过于消极,则会极大的打击他在羽林军中的声望。
    他父子二人都在羽林军中,可以说是羽林军是苏泽唯一的根基。
    想要从羽林之变中全身而退,同时还要从中摄取声望,苏泽也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
    明天就是系统商店刷新的日子了,在最后的准备完成之前,苏泽只希望能刷出有用的随从来。
    ——
    今日是朝廷大朝会的日子,每个月只有这一天,小皇帝元诩才会穿上龙袍,端坐在太极殿上,接受百官的朝贺。
    已经九岁的小皇帝逐渐长开来,眉眼之间也有他父皇宣武帝的影子。
    在皇帝宝座身后,则是一串珠帘,端在珠帘后的就是小皇帝的亲生母亲,大魏的皇太后胡充华。
    看到小皇帝越来越类似其父皇的容貌,胡太后总是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怨气。
    北魏的宫廷是非常残酷的,最残酷的就是“杀母留子”这项制度。
    凡是后宫诞下太子的后妃,就会被皇帝赐死,所以嫔妃们都不愿意生男婴,也导致宣武帝继位后一直没有继承人。
    胡充华却不以为然,她对左右说道:“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
    等到怀孕之后,她又对着肚子里的孩子说道:“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
    后来胡充华诞下皇子,当即被立为太子,而宣武帝为了她也废除了杀母留子的制度,晋胡充华为嫔。
    虽然诞下皇子,但是胡充华依然不是皇后,宣武帝的皇后是权臣高肇的侄女,宣武帝去世后,也是高皇后先被立为太后的。
    要不是高肇在权力斗争中失败,高太后出家为尼,于忠和崔光等顾命大臣拥立了胡充华为太后,现在的胡充华也不过是一个太妃而已,连死后跟宣武帝合葬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位胡太后对于亡夫的心情是复杂的,她固然也有后宫专宠的时候,但是宣武帝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将她立为皇后过。
    这份复杂的感情也投射到了儿子元诩身上,胡太后对待宗室非常优容,还给寿阳郡主的父王彭城王元勰平反,甚至对陪同元诩读书的元子攸也很宠爱,却唯独对自己的亲儿子非常疏远。
    生长于宫廷中的皇子都比较早慧,九岁的元诩已经能够感受到母后身上的这股隔阂感,幼年丧父,又缺乏母爱,元诩将感情投射到了身边的近侍身上,经常出入皇帝和太后寝宫的大长秋刘腾,就成了元诩最信任的人。
    例行的大朝会更多的是典礼仪式性质的,真正的朝廷大事基本上是不会在大朝会讨论的。
    真正的朝廷要务,一般在太后主持的小朝会上,和宗王重臣们商议处理。元诩还没有亲政,每个月也只需要出席小朝会,但是长期困在后宫中,大朝会是小皇帝唯一能够见到众臣,展现皇帝威仪的时候,所以元诩从上朝后精神就很亢奋,好奇的看着太极殿内的群臣。
    最后小皇帝的目光落在了领班的重臣之首,清河王元怿的身上。
    对于这位清河王叔,元诩一开始的感情是尊敬的。
    世人都说清河王的贤名,元诩刚登基的时候也将清河王视作学习的偶像。
    但是随着皇帝日渐长大,关于母后和清河王之间的那些风言风语,也传到了小皇帝的耳朵里。
    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河王的形象逐渐在小皇帝心中崩塌,清河王以后再上的那些劝谏皇帝的奏章,就被小皇帝当做是欺世盗名的谎言。
    典礼性质的大朝会让人昏昏欲睡,垂帘后的胡太后也打了一个哈欠,等到仪式进入到尾声,准备退朝的时候,小皇帝突然说道:
    “朕听闻古代的贤名君王都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诸大臣有没有什么事情要进谏朕的?”
    说完这些,小皇帝紧张的呼吸都要停下来了,这段话是大长秋刘腾教给自己说的,他又观察身后的动静,生怕自己贸然的举动激怒母后。
    但是胡太后却没有什么反应,但玉陛下的大臣也没有任何反应,大朝会本来就是典礼性质的朝会,谁没事准备进谏的奏疏啊。
    就在小皇帝感到失望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声音喊道:
    “臣,给事中张仲瑀,有奏疏进谏陛下!”
    这句话说完,整个太极殿内一片寂静,张仲瑀强鼓起勇气,从低级官员的班列中走出来,将准备好的帛书高高举过头顶。
    朝堂上真的有忠臣!
    元诩有些激动,他连忙对着身边的内侍说道:“召给事中张仲瑀上前问对!”
    张仲瑀从没有如此被瞩目的时刻,他颤抖的走到玉陛前,开口说道:“臣闻言,孝文皇帝以贤能取士,分别姓氏,勘定门第,才有两朝文治。如今却有粗鄙武人,幸进华选之列,臣请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
    张仲瑀一说完,整个太极殿内都安静了下来,但这个时候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他只能将自己的奏疏继续读下去。
    张仲瑀列数了禁军从南货贸易赚取的巨额利润,列数了禁军在洛阳的跋扈。
    同样站在辅政宗王行列的江阳王元乂,丑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张仲瑀能在大朝会上书,这一切自然都是他的安排。
    元乂先是联络内侍刘腾,暗中影响小皇帝,又唆使张仲瑀上书,当众揭露禁军的问题。
    这一切自然是为了攻击掌管禁军的护军将军,清河王元怿。
    清河王元怿复宠之后,多次挑拨元怿和胡太后关系的元乂惴惴不安,生怕遭到清河王的报复。
    元怿掌管门下省,张仲瑀一个小小给事中的奏疏,很有可能直接就送不到胡太后面前,更不要说让小皇帝看到了。
    所以元乂才安排了这么一个机会,让张仲瑀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将禁军的问题提出来。
    张仲瑀说完,太极殿内一片寂静。
    小皇帝从皇座上站起来,张仲瑀的奏疏让他听到了在宫中听不到的话,让他了解到宫中不知道的事情!
    我大魏果然有忠臣啊!
    禁军已经多少年没出征了?继续保留他们贩卖南货的特权,显然是不合理的。
    这样的事情,竟然从没有人向朝堂提过!
    小皇帝又看向清河王元怿,突然想到正是这位以贤明著称的清河王掌管禁军,原来如此!
    自以为想明白了一切的小皇帝元诩,正准备批准张仲瑀的奏疏,珠帘后的胡太后开口说道:
    “禁军事关重大,又岂能听信一面之辞,陛下还是等有司的结果出来,再下定论吧。”
    胡太后一说完,以清河王为首的几名重臣也走上前来,清河王手持芴板对玉陛上的皇帝太后一拜,弯腰说道:
    “四通市一案,臣已经上奏太后知晓,河南府和都官曹也正在调查中,还请陛下等事情查清再下定论。”
    小皇帝涨红了脸,但是垂帘的太后和辅政的重臣都达成一致了,他也只能不甘心的坐下。
    江阳王元乂看着这场大朝会的骚乱,丑脸上却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来。
    虽然张仲瑀这次上书被太后和清河王联手打压了,但是怨恨的种子已经在小皇帝心中种下。
    皇帝越来越大,和执政太后以及辅政大臣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
    就算是贤明如同孝文皇帝,在亲政前也和辅政的文明太后产生过激烈的争斗,甚至当时的文明太后一度试图废掉孝文帝。
    张仲瑀不过是江阳王元乂安排的一次试探进攻罢了,随着小皇帝越来越大,这样的进攻只会越来越猛烈。
    在重臣的队伍中,吏部尚书崔亮将一切看在了眼里。
    包括他在内的重臣眼中,这次朝堂上书不过是一次简单的政治交锋。
    身为宰相的清河王元怿,又和太后联手挡住了这轮进攻。
    但这次进攻也不是没有得利者,崔亮看向玉陛前的张仲瑀,下一次吏部考评迁转的时候,可以多考虑一下这个张仲瑀了。
    凡是能够站在玉陛前的重臣们,这样的政治斗争都已经见过太多了,他们都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
    所有人都在盘算着如何站队,以及进攻清河王的人有没有后手,以及清河王为了挡住这次进攻,会不会吐出一些利益出来,其中最诱人的当然是专卖南货的特权。
    而被双方用来争斗的禁军?谁会在意那帮泥腿子的想法啊?
    这就是朝堂上这些宗王公卿们的计算方式,将整个大魏看做一块棋盘,他们精心计算每一步棋,想要从每一步棋中得到最大的好处。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大魏这盘棋已经悄然下成了死棋。
    当朝堂的消息迅速传到了禁军中,苏泽喃喃说道: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