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三十七章 阳奉阴违
    进攻特维尔的战斗很快就打响了。
    就像舒尔卡说的,苏军首先做的事就是将分布在河对岸的房屋炸毁。
    这一点对苏军来说并不困难,即便苏军步炮协同不好炮兵观察员素质也不足,但房屋没腿不会走,然后就是用多少炮弹和炸弹的问题。
    不过罗科索夫斯基嫌进攻速度慢,派出了飞机进行轰炸。
    关于这卡图科夫不由疑惑的问了声:“我们不是有三天时间吗?”
    “情况有变,卡图科夫同志!”罗科索夫斯基说:“敌人正在有计划的向特维尔撤退!”
    “他们的元首不是不让他们撤退吗?”卡图科夫疑惑的问。
    这对苏军早就不是秘密了,在此之前就有德军忍受不了严寒向苏军投降,另外还有被苏军抓到的俘虏,他们的供词都是希特勒不准德军撤退。
    “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罗科索夫斯基回答:“所以最高统帅部才以为有三天的时间进攻特维尔,但现在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总之,越早拿下特维尔越好!”
    “是,罗科索夫斯基同志!”卡图科夫回答。
    其实这是德军将军们的暗渡陈仓……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希特勒虽然严令部队不准后退一步,但在前线作战的将军们深知如果真不准后退一步的话德军就要完蛋了。
    于是,前线的德国将军包括第四集团军司令库比勒在内,都在利用苏军的进攻做隐性撤退。
    简单的说,就是在战报中夸大苏军在某部位的进攻。
    比如特维尔,如果说进攻压力的话现实只有一个坦克旅,但库比勒就报告:“至少有一个机械化军,很明显,敌人是想突破特维尔截断我军退路!”
    “我们还有预备队吗?”希特勒问。
    “是的,还有一个装甲团!”库比勒回答:“但俄国人正在全面进攻,过早投入预备队会使我军十分被动!”
    “那么,就让其它方向的部队赶来增援!”
    “是,元首阁下!”库比勒答。
    于是,名为增援实际上却是在撤退,因为事实就是前线的部队被往后调了。
    这其实是德国将军们的一种指挥风格,尤其是国防军的将军们……他们中相当一部份人其实不太听希特勒的话而更愿意按自己的想法指挥战斗,所以希特勒不太信任国防军也是有道理的。
    现代有许多人认为,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战败后是因为希特勒“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才没有全线崩溃。
    事实恰恰相反。
    希特勒“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在苏军开始反攻之前就下达了。
    真正让德军保住防线的……
    一方面是德国将军们“阳奉阴违”且战且走,没有撤退实际上却在逐步撤退。
    另一方面,则是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损失惨重后继乏力。
    要是真像希特勒命令的那样“一步不许后退”,其结果必然就是全线崩溃。
    当然,罗科索夫斯基等人并不知道这些。
    德军的这种“增援”让苏军感到了压力,于是对特维尔的进攻加快了脚步。
    飞机一架又一架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对河床对面的德军阵地发起轰炸。
    然而让人感到失望的是,航空炸弹一枚接着一枚的投了下来却没有多少能命中目标……苏军飞行员在之前的战斗中伤亡惨重,许多参战的飞行员都是紧急从航空学校里调来没有实战经验甚至没投过弹的新兵。
    应该说此时的情况还算好,因为随着战争再往后,就连这些在航空学校里有过飞行训练的新兵都损失得差不多了,于是急急忙忙的训练几个月就派到空中参战。
    但苏联人就是这点不可思议,即便是这样其空军也能缓过气来,甚至这其中还出现许多王牌飞行员。
    不过,至少到现在这些王牌飞行员还没出现。
    最终,河对岸的房屋还是罗科索夫斯基咬着牙用火箭炮一阵乱轰才炸掉的……此时苏军虽然已转入反攻,但补给依旧紧缺,这也是德军没有崩溃的原因之一。
    然后,随着卡图科夫一声令下,近卫坦克第1旅的坦克就出发了。
    三十辆“玛蒂尔达”开在前方,苏军士兵在后面跟进。
    虽然“玛蒂尔达”坦克各种缺点遭人诟病,但是在战场上发起集群进攻,在“隆隆”作响的马达声和履带声下还别有几分威势。
    还没开出多久,德军炮火就实施不动拦阻射击……不过只有几发炮弹能打到苏军阵营里。
    原因是此时苏军在空中占据了主动权,确切的说,是在莫斯科附近这个特定的地点,并且还是在极寒的情况下苏联空军占据了上风。
    于是,苏军就可以用空军压制德军炮火。
    几乎就在德军开炮的那一刻,在空中盘旋的几十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就俯冲向敌人的炮兵阵地……他们开火也就意味着位置的暴露,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就是一通狂轰滥炸。
    坦克继续前进,德军纷纷从对岸防线中冒出头来架起各式武器。
    接着,在苏军坦开上河道的时候(河道宽度大约有三百米左右),随着一声令下德军就开火了。
    密集的枪声和炮声就像爆豆般的响了起来。
    迫击炮、反坦克炮、机枪……打得整个战场到处都是雪粉,还有许多冰块被炸飞,成为一个个锋利的弹片四处伤人。
    舒尔卡脸上就被划了一道。
    当时他根本就没感觉,因为鲜血很快就被冻上了,战后才生疼生疼的。
    不过加厚装甲的“玛蒂尔达”坦克果然不负重望,子弹和炮弹打在它前装甲上发出一阵“铿铿”的声响,但它却依旧迎着弹雨继续前进。
    其中只有两辆,不知道是因为故障还是被打断了履带停了下来。
    舒尔卡举着步枪探出头往前望。
    前方河岸的高度差大慨有一米五左右,在冰雪的作用下,它成了一道坦克无法逾越的障碍。
    如果没有火箭筒的话,这场仗的确不知道该怎么打,除非工兵能在敌人的枪口和手榴弹下为坦克铺路。
    但现在的情况却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