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佛门用语终极大全
    (不得不收的写作素材)

    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佛学名相繁琐,佛门用语特殊,使得许多有心涉猎佛教的人士视入佛门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义,因而阻碍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有心亲炙佛法者易于扎稳基础,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别将佛门一般用语列出,并略做介绍。

    大磬

    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

    木鱼

    诵经时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称鱼鼓、鱼板。为鱼形木制的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佛教既是讲慈悲的,为什幺用木头做成鱼形,在诵经时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鱼类,牠的眼睛都是终日睁着不闭,所以出家人取此义以示精进,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

    俗称小手磬。作碗状,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皆鸣之。

    铛子

    法器之一。以铜片制成,状如圆盘,四边凿有小孔,系于铜制圆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击之。执铛子时,名"照面铛子"。

    铪子

    铪子,名"平胸铪子",敲时左手托下铪,右手提上铪往下敲,必须音声响亮;不敲时,两铪相合,双手捧持,用二指与中指夹心,皆平胸次。

    铙钹

    寺院法会时所用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的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而流传至今。

    铙,古来即广用于佛门中,有金铙、铜铙之别。铜铙,类似铜钹,惟形状较小,由二个钹构成,音亦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称铜钹、铜盘,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圆,此圆的中心穿有小孔,并以纽带穿之,使用时,依节拍相击鸣奏。

    铃

    诵经时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铜、紫铜等材质所制。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义。鸣铃以供养诸佛,称为振铃。

    鼓

    敲打乐器之一。有各种形状及大小,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种类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钟

    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鲸钟等。悬挂于钟楼上,用于召集大众,或做朝夕报时之用。

    唤钟:又称半钟、小钟。吊于佛堂内的一隅。其用途在于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故亦称行事钟。

    香板

    用于维系佛教僧团中的规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为"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为"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称为"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为"监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纠察等职事所持用。

    梆

    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等的鸣器。又作饭梆、木鱼、鱼鼓、鱼板、鱼梆、鸣鱼。在古代禅林中,常挂于浴室,供作鸣击,以通知大众入浴。现今一般寺院常悬挂于斋堂外,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蒲团

    以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垫子,供人坐禅及跪拜,免得地上的灰尘弄脏了衣服。

    在中国各地,因为气候、地理、产物的不同,所以有好多的地方只有蒲团的名称,而并不都是用蒲做起来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团的形式,更有的只用板做成长的小矮凳;蒲团的形式虽没有了,但仍习惯沿用着蒲团的名称。

    如意

    在佛教中,法师于说法及法会时,所持的法物。此物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梵语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又称痒和子。在我国及日本,又成为一般的持物,表示吉祥之意。

    念珠

    又称佛珠、诵珠、数珠、咒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教经典中有关念珠的起源,是以《木子经》中,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为通说。《木子经》:"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子。如是渐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念珠的颗数,诸经所载不一,较常见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颗、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颗等。念珠的材料则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玛瑙、琥珀、金、银、真珠等。

    拂尘

    又称拂子、麈尾。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

    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经典中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香炉

    又称火炉、熏炉。乃焚香之炉,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三者合称三具足。上香时,插香于此炉中,乃人心与佛心交流的桥梁。

    香炉材料种类很多,有金、银、铜、金铜、白铜、赤铜、青铜等金属制品的不同,及陶制、琉璃、象牙、紫檀制品的分别。

    手炉

    有把手的香炉,称为柄香炉、手炉、提炉。其柄长七寸,乃至一尺许,形状有多种,古式的形状尾端作狮子形,有铸制、锻制或青铜镀金、真制等类。

    净瓶

    贮水的器具,供饮用或洒净之用。

    杨柳枝

    杨枝,又作齿木。是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树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敬礼。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齿木,名作杨枝。”

    印度、西域诸国请人时,先赠齿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恳请之意,故请佛菩萨也用杨枝净水,称为请观音法或杨枝净水法。皈依典礼时,以杨柳枝沾净水洒净,表净身之意;或于法会前,以杨柳枝沾净水遍洒法会坛场,表洁净坛场。

    海青

    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也就是赞美的歌词。

    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

    缦衣

    又称作缦条衣、缦条、礼忏衣。用两幅布缝制而成,为受持五戒、菩萨戒的在家信众所穿着。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制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具有三种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避免他人盗取。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长衫

    长衫又称长褂,为僧众的常服。仿唐装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一般黑色长衫与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别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宽大,如海鸟的翅膀,不分出家与在家,于礼佛时皆可穿着;长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众可穿。

    稳带

    缝于长衫及海青右胁下的带子,长约一尺,其作用在于提醒行者走路要从容、稳健,不可摇摆身体,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胁下的带子左右晃动,因此稳带有训练行仪的功用。

    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的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的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译作应量器。有三事相应:色相应||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体相应||体质粗,使人不起贪欲;量相应||应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具

    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的长方形布。这是为了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及避免三衣、寝具受污损而作,因此具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的作用。

    今为拜佛或礼拜师长时所用。

    锡杖

    为僧侣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声杖,智杖,德杖。锡杖是由锡、木柄、錞三部分组成。杖头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摇动时,则发出"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为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的用具,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于乞食时,振动锡杖,使人闻声而知。后世则为法器之一。

    罗汉鞋

    僧众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鞋面除脚尖部份之外,余皆缝缀为若干方孔,颜色有黑、灰、黄、褐等色。也有鞋面全部无孔,只在前端缝一硬梁,与一般的便鞋相似。若鞋面有六孔,则象征六度,表修道人应勤修六度波罗蜜,亦象征看破世间一切无常的事物。

    七众弟子

    教团中出家与在家的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

    上座

    指法腊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称长老、首座。

    大士

    菩萨的美称。如:观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称词。在印度,是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于诸部律中,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

    在我国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此外,统领僧尼的僧官,也称大德。

    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论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称之;或是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也称之为大德。因此"大德"一词成为佛教界一般性的礼称。

    三师七证

    三师与七证师的并称。指僧尼受具足戒时,戒场必须具足的戒师人数。又称十师、十僧。

    三师是: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任戒和尚者,其戒腊须在十年以上,并严守戒法,具足智能,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读羯磨文的阿阇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仪式。羯磨师为诸比丘受戒的正缘,若无羯磨师秉承圣法,则法界善法无从生起。担任此职者,其戒腊须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其戒腊亦须在五年以上。

    七证师则是证明受戒的莅会比丘。凡此十师均须于受戒前恭请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古时,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称方丈室。后来转指住持的居室,今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礼

    于法会或戒会时,引导大众如法进行一切行仪礼节,使不违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的语义有五种,即: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饥,断贪染欲,以善法熏修,所以称为除女、熏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养佛、法、僧三宝的施主、檀越。在佛门中,布施净财者为功德主,发心作务或热心接引他人入佛门,使佛教蓬勃发展者,亦可称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条件者,佛光山功德主会得依法聘其为功德主:

    护持本山各种弘法利生事业捐献净资者。

    热心参与本山活动,多年不退转者。

    发心服务多年,道心坚固者。

    一师一道,劝募功德者。

    贡献智能有具体成效者。

    协助度众皈依为数众多者。

    参与讲学多年且有正见者。

    文字著作宣扬佛法有贡献者。

    行堂

    佛教丛林中,每日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菜、茶水者,称为行堂。

    老参

    长期于禅林中参禅办道者,或长期从事参禅修业者。又称为旧参、久参。

    佛

    全称佛陀,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乃觉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觉的大圣者。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弥

    沙弥,乃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在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称之。《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龄区别沙弥为三种:

    驱乌沙弥:年龄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已具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应法沙弥:年龄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出家得度,依一定的仪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弥: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者。

    以上三者合称三沙弥。

    沙弥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尼,故译称勤策女。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

    沙门

    意译净志、勤息,为出家者的总称,通内、外二道。亦即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盘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后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国初时并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怀海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称方丈。

    阿弥陀佛

    乃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因为此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道的本缘,据《无量寿经》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净土的庄严,历经五劫的思虑而发四十八大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佛门中常见人彼此招呼,互道"阿弥陀佛",即是说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示关怀、歉意亦可说"阿弥陀佛"。

    阿罗汉

    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略称罗汉。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学、真人。乃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的圣人。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狭义的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罗

    印度最古诸神之一,属于战斗的鬼神类,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且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

    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以其果报殊胜,邻次于诸天,却不同于诸天,故称阿修罗,意即非天。

    阿修罗的形像有多种,如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为须弥山的四倍。又阿修罗的男众很丑,女众却很美丽。此外,阿修罗喜瞋,所以我们常称瞋心大的人为阿修罗。

    金刚

    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乃取其最胜之义。

    侍者

    僧职名称之一,指随侍师父、长老之侧,听从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丛林职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弥或下腊的比丘任之。其与长老(或师父,或住持)的关系最为密切,除处理杂事外,朝夕既听其教诲,复观长老道德于前后,故特受长老重视,常被视为衣或法席的传承者。

    典座

    丛林中负责大众斋粥的职称。典座职掌大众的斋粥,一切供养务须净洁,物料调配适当,节用爱惜。

    纠察

    于寺院中,负责维持秩序,使一切行仪如法者。

    法名

    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号、法讳、戒名。如僧侣在剃度仪式举行后,由师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信众于皈依、受戒或葬仪时,师父即授给法名。

    香灯

    在寺庙中职司佛殿的焚香、燃灯等工作者,称为香灯。

    祖师

    指开创一宗一派者(开祖),或传承其教法者(列祖)。

    开祖有宗祖、派祖之别。例如一般尊称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宗祖,临济义玄、洞山良价则分别为临济宗、曹洞宗之派祖。

    书记

    一般又称外史、外记,负责掌管文书、书写寺院来往信件及法会中祈祷之词语等。住持专柄大法,对文字之事较无暇亲自处理,因此设立书记一职,以掌管寺院的书疏。

    国师

    我国历代帝王对学德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所加的封号。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南阳慧忠国师、清凉澄观国师、无业大达国师、玉琳国师等。

    净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者。

    陪堂

    禅院中,陪伴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称为陪堂。

    律制仪轨中,头单戒师为开堂,二单为陪堂。陪堂的职责为协助开堂训导众戒子受戒的仪规。

    善知识

    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可称为善知识。

    善知识就像慈母,能生出佛种。

    善知识就像慈父,能给予我们广大利益。

    善知识就像乳母,能守护你,不让你做坏事。

    善知识就像教师,能显示菩萨所学。

    善知识就像善导,能指示你走向波罗蜜道。

    善知识就像良医,能医治你烦恼诸病。

    善知识就像雪山,能增长你一切智乐。

    善知识就像勇将,能帮助你去除一切怖畏。

    善知识就像船师,能指引你驶入智能海洋。

    善知识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纳众流。

    善知识是功德处所,像大海能出生众宝。

    善知识是净菩提心,像猛火能炼真金。

    善知识是能生世法,像须弥山出于大海。

    善知识是不染世法,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善知识能不受诸恶,像大海不为污染所污。

    善知识能照明法界,像日光遍照四天下。

    善知识能长菩萨身,像父母养育儿女。

    开士

    即菩萨。以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释氏要览》云:"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可知开士也是高僧的尊号。

    开山

    本指开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静处,故称开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开山尊称之。此外,宗派的创始者也称为开山。

    开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时,开法堂宣说大法,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开堂和尚"的略称,为我国传戒法会中重要职事之一,有关戒子的受戒仪规、生活礼仪规矩等,都是由开堂和尚教导。

    当家

    为都监、监院、监寺的俗称。须负责应对官吏、参辞谢贺、吉凶庆吊、探访施主、借贷往还、筹计一寺岁用、备办米麦酱醋等,乃至营办年节各大斋会等事务。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众。又如参加在家戒会,初受五戒、菩萨戒的戒子,亦称新戒。

    僧伽

    略称为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称为和合众、和合僧、海众。又华梵并举,合称为"僧侣",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团体。

    维那

    又作都维那。在古代丛林,维那是寺院中的纲领职事,掌理众僧的进退威仪,非但要佛门的规矩熟,而且要喉咙好,资格老,正如戏台上挂头牌的角色,一切的节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维那,则仅于举行法会、课诵时,担任众僧的先导,掌理举唱、回向等。

    学僧

    又称学问僧,其义有二:指研究佛教的僧侣;指有学问的僧侣。

    学人

    泛称学习佛法者。禅林中则指修禅者。又称学道人。一般学佛者自称学人,乃自谦尚须学习的意思。

    檀那

    意译布施,即给与、施舍的意思。中国、日本又将檀那、檀越引申为施主之称,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的信众。

    优婆塞

    意译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在家二众之一,与优婆夷同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优婆夷

    意译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众。为在家二众之一。

    长者

    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檀讲师

    凡皈依三宝,信仰人间佛教,具有弘法能力、正知正见的佛光会员,经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考核通过者,礼聘为檀讲师。每年可经总(协)会安排到各地机关团体讲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会仪礼。

    三藏

    指经藏、律藏、论藏,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

    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陀所说的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的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音译毘尼藏,意译调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仪,能制众生之恶,调伏众生的心性。有关佛陀所制定教团的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音译阿毘达磨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后人以殊胜的智能,再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

    解释。

    大雄宝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意思是伟大的英雄。是佛陀的德号之一。因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为主,也有供奉三宝佛者,即外加药师佛、阿弥陀佛;或以象征解行并重的大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上堂

    指上法堂说法。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后来则有定期及临时上堂之别。

    上供

    指以鲜花、水果等各种物品供养诸佛、菩萨或诸祖师,表达虔诚礼敬之意。

    山门

    寺院正面的楼门。这是因为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所以又称"三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寺院的一般称呼。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名。

    尸罗

    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是六波罗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为防过止恶之用。

    除此之外,另有修习、正顺、三昧、清凉、安眠、得定、增上等义。

    六斋日

    又称作六斋。指每个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众每月于此六日集会一处,布萨说戒,在家二众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

    公案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

    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并且作为后代依凭的法式,故称公案。此一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为兴盛。

    公案有五种重要的涵义:作悟禅的工具;作考验的方法;作权威的法范;作印证的符信;作究竟的指点。

    文疏

    寺院举行法会时,将信众于此法会所作的功德,书写于红纸或黄纸上,用以向诸佛菩萨表白者,称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维那宣读。

    牌位

    书写姓名以便祭祀的长方形木牌。

    止静

    使大众由动中归于寂静的意思。

    开大静

    寺院本为寂静的僧团,晚上开大静钟板响后,大众睡眠,一切活动停止,寺院更加寂静,故称开大静。

    打斋

    于寺院举行法会时,信徒出资斋请与会大众,广结众缘,称为打斋。

    打七

    "打",举行的意思。打七,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证的修行。

    若于七日中专修念佛法门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此外,亦有专念观世音圣号的观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丛林中,于斋食、开浴、普请、上堂等集会时,敲击木板,发出声响,以告示众人,称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发展状况,可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正法: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

    像法:虽有教法与修行者,多不能证果。

    末法:正法灭绝之意,指佛法衰颓的时代。即佛陀灭度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末法之世即称为末世。

    加持

    加被任持。

    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获得的果报。《大乘义章》卷九:"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合掌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表达恭敬的意思。

    因果

    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一切诸法的形成,互为因果,因为能生,果为所生。我们身、口、意种种行为的造作,若是善业,就成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报;若是恶业,就会成为恶因,得到恶的果报,此名因果报应。

    因缘

    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阳光、土壤等,就是"缘"。

    安座

    即安置佛像。

    行脚

    又作游方、游方、游行。谓僧侣无一定的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称为行脚僧,与禅宗参禅学道的云水同义。

    托

    又作持、捧、乞食。即持游行街市,以化缘乞食。这是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所作的行仪。

    在禅林中,亦称托为"罗斋"。又粥饭之时,擎而赴僧堂,亦称托。

    回向

    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饶益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

    有情

    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其它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则称无情。

    佛性

    又作如来性、觉性。指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为如来藏的异名。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然凡夫因烦恼覆盖而无法彰显;若能断尽烦恼,即可证悟成佛。

    戒腊

    夏腊。指僧侣受具足戒以后的年数。

    告假

    请假。佛弟子于外出前,至佛殿礼佛三拜,向佛菩萨告白,意谓自己将要外出。

    如子女出门敬告父母,即是告假的意思。反之,则称为销假。

    伽蓝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僧伽蓝的略称。又称僧园、僧院。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蓝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厕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称七堂伽蓝。

    延寿堂

    即如意寮。丛林中,病僧用来养病、休养的地方。因为含有祈求延长色身寿命而延续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称为延寿堂。又称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兴悲智"之意。

    巡寮

    到寺院中的各单位去巡视,称为巡寮。巡寮也有巡山的意思,这是为认识环境、人事等。过去丛林巡寮,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谘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乏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恐怕弟子着于有为事;恐怕弟子着于俗论;恐怕弟子着于睡眠;为探问病僧;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供养

    又作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招提

    寺院的别称。源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蓝,称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为寺院的别称。

    招提原为梵语音译之略,意译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为四方来集的各方众僧均可止宿的客舍。

    受戒

    指通过一定的仪式,领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团规定的行为。

    常住

    指寺院。《行事钞》随戒释篇云:"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卖,为常住也。"《释氏要览》云:"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今佛弟子于寺院受戒,则可称该寺院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威仪

    威严的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

    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走路时,要如风一样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时,要如钟一样平稳、庄严;站立的时候,要如松树般笔直;睡觉时,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把弓。

    法堂

    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在禅宗,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特称为法堂。

    法语

    佛陀的教说。后世禅家则专指诸祖的教示与禅师开示的机语为法语。

    法会

    佛教的仪式之一。为供佛施僧及讲说佛法等所举行的集会,又称法事、佛事、法要。

    法会的仪式每每依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的进行方式:庄严道场,于佛前献上香、花、灯、烛、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经赞等。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教区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考*宗亲的佛教仪式。

    据《盂兰盆经》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以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脱离此苦,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陀乃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众僧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脱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食存五观

    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施食

    将饮食布施给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许多功德,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载,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稳无碍辩;得无所畏;无诸懈怠,为众敬仰;众人爱乐;具大福报;命终生天;速证涅盘。此外,以饿鬼为对象的施食仪式,称为施饿鬼、施食会。

    祈愿

    又作祈祷。仰求佛菩萨的冥助,以祈得消灾增福的意思。

    苦行

    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修各种苦行,诸如绝食、身体倒悬、冬卧寒冰等。佛陀时代,在印度就有许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诸种种苦行。佛陀在出家后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于觉悟苦行并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脱,因此放弃苦行,最后得到解脱,证悟出修行的方式,应过着一种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灯、饭头、菜头。此中任何一种行单,都可以激励我们。

    持午

    即过午不食。

    客堂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

    即归依佛门,落发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修行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

    参禅

    禅家透过参究而悟入禅境。

    挂单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额满而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

    偷偷的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单银

    丛林中,每月发予住众零用款项,称为"单银"。

    问讯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顶礼

    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

    梵行

    为僧俗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因梵天为断*、离*者,故称梵行;反之,行*之法,即称非梵行。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经典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

    众生

    又作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通指迷界的有情。《大智度论》谓,众生是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不增不减经》载,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故称为众生。又受众多之生死,亦称众生。一般以为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为众生。

    荼毘

    即火葬之意。举行荼毘的火葬场则称为荼毘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为僧人死后处理尸体的方法,佛教东传后,中国、日本亦多用之。

    超荐

    又称超度。佛教中,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为亡者诵经拜忏,谓之超荐。

    净房

    寺院道场中,对厕所的通称。

    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学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结跏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脚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

    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为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结缘

    意指彼此结交善缘。一般为造立寺塔、刻印经书而喜舍财物称为结缘;又人与人之间,以欢喜心相见,而互相招呼,亦称结缘;或于大众中,共同听闻佛法,彼此以结法缘,亦称结缘。

    菩提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能。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

    冀求无上菩提的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或菩提心;佛成道的处所,称为菩提道场,其道场之树称为菩提树。

    开静

    开觉静睡。指寺院晨朝鸣板,催促僧众起床。

    开放静虑。指禅者停止坐禅,或于课诵、粥饭、听讲、普请时,听许散动,相对于止静。

    开光

    即新佛菩萨像、佛菩萨画完成,欲供养于佛堂时,所举行替佛菩萨像开眼的仪式。其实,佛菩萨是不需要众生为他开光的,重要的是众生心眼要开。

    开示

    佛门中,和尚、大德为弟子及信众说法,称为开示。

    历代祖师大德为教育、启发徒众及行者,每于殿堂或禅堂为大众说法,有时讲说经论,有时仅简单一、二句话,目的皆为使大众明了法意,依之修行,如语录、公案等皆是。

    及至今日,开示已迈向大型的讲演,语言也趋于通俗化、大众化,着重在佛法与生活的融和,以接引广大信众为主,因此地点或在体育馆、文化中心,乃至电视、卫星传播。

    发心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的愿望。又作初发意、新发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的种子,长养净法的良因,发此心,勤行精进,可速证无上菩提。发心如发大智心,以智能广求一切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为免其轮回生死之苦,誓愿救拔;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成就无上菩提之心。

    圆顶

    完成剃发而现出家之相,这是象征出离烦恼之相。

    经行

    指在花园、山林、水边、道路等处行走。

    通常在饭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沈瞌睡时,就起而经行,这是一种调剂身心的修行方式。

    据《四分律》载,经行可得五种利益:能堪远行;能静思惟;少病;消化食物;于定中得以久住。

    过堂

    僧众上斋堂用食之意。又僧众入斋堂进食,不贪不着,是为过堂。

    业障

    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禁语

    禁止自己说话。禁语在于收摄口业,反观自心,故于禅堂参禅时,则须先禁语,藉由禁语来约束身心,以达清净自在。

    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正法念处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父母为三界内的最胜福田。《大智度论》云: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称为敬田;受报答的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受怜悯的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说法

    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

    寮房

    修道者在寺院中所居住的房间,称为寮房。

    轮回

    众生由惑业之因(贪、瞋、痴),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

    欲灭六道轮回的痛苦,必先斩断其贪瞋痴三毒的苦因,此三毒如种子之能生芽,所以众生流转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三毒,则诸苦亦断。

    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略称龙华。乃指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分三次说法。昔时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根之别,悉可得道。

    机缘

    机,根机;缘,因缘。众生的根机具有接受佛、菩萨等教化的因缘,称为机缘;凡说法教化皆以根机之纯熟为缘而起。

    机锋

    禅林用语,又作禅机。机,指受教法所激发而活动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的关键、机宜;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意思是说禅师或禅僧与他人对机或接化学人时,常以寄寓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的言语来表现一己的境界或考验对方。

    随喜

    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又随己所喜,亦称随喜,如布施时,富者施金帛,贫者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随喜。

    头陀

    苦行之一。谓去除尘垢烦恼。意即弃除对衣、食、住等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

    凡是修习头陀苦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守如下十二种修行规定:要选择空闲的地方;要过托的生活;要饮食节量;要一日一食;要乞食不择贫富;中后不得饮浆;要守三衣具;要穿着粪扫衣;要常坐树下思维;要常露地静坐;要住于坟墓之处;要常坐不卧。修学头陀苦行者的生活,就要过这样简单的生活,也是清净的生活。

    应病与药

    比喻诸佛、菩萨善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说法,犹如医生善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视众生的病而授与药方,使之乐服。因此,经典中以大医王广喻诸佛。众生有贪、瞋、痴烦恼种种病症,诸佛菩萨则施以种种法药,如以不净观对治贪心,以慈悲观对治瞋心,以因缘观对治愚痴等,这是以烦恼为病,佛法为药的譬喻。

    应供

    佛陀十号之一。又称应真。佛陀是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的觉者,应受人天供养、尊敬。

    阿罗汉三义之一。指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的供养,故称应供。

    斋僧

    设斋食供养僧众。初设斋僧的原意在于表明信心、皈依,后渐融入祝贺、报恩、追善的目的。我国唐代斋僧法会极为盛行,曾举行万僧斋。今之佛教徒亦盛行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以斋僧供佛表达对三宝的恭敬供养。斋僧可得无量功德,但斋僧之法,以敬为宗,并依僧次延迎,不得妄生轻重。

    斋堂

    指禅宗寺院的食堂。也就是用餐的地方。又称五观堂。

    禅堂

    "坐禅堂"的略称,亦作僧堂,是众僧坐禅用的堂室。因为要与僧堂有所区别而称禅堂。僧堂是坐禅、睡眠、饮食的地方;禅堂则专指坐禅用的堂室。

    禅定

    内不为妄念所惑,是名为"禅";外不为境界所染,是名为"定"。禅定意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转凡为圣

    禅林用语。指转凡夫迷妄的状态而入于圣者开悟的境界,与"转迷开悟"同义。

    礼拜

    合掌叩头表示恭敬。广义而言,礼拜对象并不限于佛菩萨。如塔、长老、和尚等,均可以礼拜表达恭敬之意。

    礼拜的种类及仪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大抵而言,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法之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是最恭敬的礼法。

    礼忏

    礼拜与忏悔的略称,又作拜忏。即礼拜诸佛、菩萨,忏悔所造诸恶业。大抵藉由礼佛、诵读经文,以为忏悔之意。

    药石

    指疗病的药饵与砭石。即医药与医疗器具。

    又作药食。指禅林的晚餐。意谓服之以疗饥渴。

    颠倒

    违背常道、正理的意思。例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违反于真理的妄见。一般常以众生不知真理,迷妄为真,执空为有,为烦恼所迷惑,称为众生颠倒。

    宝刹

    诸佛的国土或其教化的国土的敬称。例如《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都说佛土有七宝庄严,所以称为宝刹。

    佛寺或佛塔的美称。在佛门中,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请问法师,贵宝刹在那里?"就是请问法师的常住寺院在那里的意思。

    灌顶

    即以水灌于头顶的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的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

    灌是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顶是头顶,表示行持的崇高。

    佛教诸宗中,密教特重灌顶,总称为秘密灌顶。其作法是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的意义。

    护法

    保护、维持正法的意思。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

    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佛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

    此外,人世间的帝王及诸檀越,都是保护佛法的人,亦称之为护法。所以今日的佛教界,对于虔敬三宝,护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护法称之。

    辩才

    巧于辩述。即善说法义的才能。

    诸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的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例如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等,称为四无碍辩。

    洒净

    洒香水以净物之意。即以印言(手结诸佛菩萨的印契,口诵真言陀罗尼)加持香水散洒之,是清净道场或供具等净化之法,称为洒净,又称洒水、洒水。今日佛教界,每于授戒、佛七、拜忏等诸法会之前,即以净水散洒道场,为结界清净的仪式。

    庄严

    严饰布列的意思。即布列诸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

    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称之为庄严。

    今亦以庄严来赞叹人的相好、威仪。

    佛欢喜日

    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致力修行,于最后一日,大众反省安居中的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的精进修行,故称“佛欢喜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