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2章 给你讲讲她吧
    连莫颜这种极少去高级餐厅的人,都觉得旋转餐厅的自助餐可选种类不够高级。

    好在去那里就餐,奔的本来就不是餐本身。

    莫洁莲拍了足够9宫格的照片之后,才安心吃饭。拍照、美颜、修图等需要全情投入的活动再一次冲淡拜访养老院带来的心理冲击。

    王承佑其实早就来过空中旋转餐厅,也早知道菜品有限,他不过是想让莫颜激动一下,他好趁机达成心愿——与莫颜一起拍一张亲密的合照。

    既然宣传了他有女朋友,总要有图有证据。

    瞧,他这秘密男友,在自断绯闻上,是多么有觉悟。

    可是,长久以来,莫颜似乎对不能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做男女朋友心中介怀,导致在星茶小店,他们有那么多机会接触,愣是没有一张亲密如情侣的照片。害得他开学前一连ps了两个晚上,才p到50多张满意的合照。

    可p的到底是p的,尽管他考虑了光线、视角、曝光度等拍照因素,一浏览才发现,这50多张跟摆拍差不多,总差那么点情感流动。

    “莫颜,我们拍张合照好不好?”

    趁缓缓转动的餐厅带给莫颜新奇感觉,王承佑赶紧提要求。

    “好啊。”看来好情绪,的确会让事情进展得更顺利。

    “喀嚓。”莫洁莲操刀,用王承佑的手机对着他们连拍3张。

    拍照时,王承佑试探性的、缓缓地将手放在莫颜肩头,放在肩膀与胳膊交接的地方,轻轻合拢手。呼,太好了,她没有扭动身体摆脱他的手。

    隔着薄薄的衣衫,依然能感受到肌肤的滑润与微弹。

    王承佑对着镜头,露出地主傻儿子般的笑。

    等莫洁莲拍好,王承佑接过手机一看,傻眼了。那想入非非的眼神,一看就跑神十万八千里,比他p的那些还不如。

    莫颜凑过头看一眼,看见王承佑傻笑得太厉害,两个人的画风明显不一样。算了,她本来还想要过来留存一张呢。

    自助餐吃了2个小时,空中餐厅正好旋转一周,将浦江两岸的风景一览无余。饭毕,大家心满意足去塔上塔下观光。

    意外地,在259米全透明悬空观光层,王承佑拍到了满意得不能再满意的合照。

    莫颜恐高,在高空玻璃地面上,简直站都站不稳。

    是时候展示他的男子汉气概了,他稳站如松,将手伸给莫颜。

    莫颜像溺水的人抓到了浮木,哪肯只是扶一扶,她是完整地把他的胳膊抱在怀里……还好,他控制不住的激动,被宽大的上衣遮挡住了。

    这时候不赶紧举起手机自拍,还要等什么时候?!

    刺激的高空游览之后,再去底层看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就温和得多。等他们三人终于从东方明珠里走出来时,又到了考虑吃晚饭的时间。

    2天的报道时间结束,今晚,王承佑需要回自己的宿舍住宿。算算时间不够他往返,于是,只好电话打给金刚,请求金刚支援。

    金刚果然不负众望,带着莫洁莲事前准备好的行李,到了王承佑订好的陆家嘴中心的甬府小鲜。

    又神奇地凑成了4个人的晚餐。

    招牌十八斩,芋艿羹,白蟹炒年糕、炸带鱼……美食app上推荐的必点,王承佑都点了。

    “好吃。好吃。”金刚的吃相,真不敢恭维。

    晚餐过后,调了一下座位,金刚开车,王承佑坐副驾驶位置,送莫洁莲去高铁站。

    回家的高铁40分钟一班,莫颜想让妈妈明天天亮时再走,莫洁莲觉得没必要再浪费一晚的住宿费。何况2个半小时就能到家,花费的时间跟莫颜回自己山高皇帝远的学校一样。

    由于前一趟车正在检票中,只能买40分钟后的那趟车。

    这样,除去安检与检票,至少需要等待20-30分钟。

    莫颜不舍得让妈妈独自等待,便坐在候车椅上陪她。王承佑拉金刚离开了,莫颜猜,他可能去买礼物去了。因为他没有挑明,她也不好预先阻止。只能随他去。

    坐在带圆点镂空的铁皮椅上,莫洁莲轻轻拉了拉女儿,开口道:“我给你讲讲她吧。”

    她?

    “我好像从来没有跟你说过她。”

    外婆?

    “不知道该怎么说是一回事,更要紧的是,不知道你听了之后会怎么想。”

    莫颜不知道该说什么。

    说实话,见过外婆后,尤其是知道她假装不认识妈妈后,她对那位老人已经自发灭了好奇心。

    “你现在长大了,我应该不用担心这段往事会扰乱你的心智了。”

    扰乱心智?

    听上去会很烧脑。冲一点,倒勾起莫颜的一丝丝兴趣。

    “那么,妈妈随意说说好了。”莫颜道。

    莫洁莲清了清嗓子,开始追忆。

    “你外婆其实并不姓莫,而是姓陈。耳东陈。

    你外婆的爸爸,是一位做皮草的商人。哦,请不要想得很高端,就是收二手皮草货的。

    从那些赶时髦的阔太太那里收些看不上的陈年时装皮草,或者,从那些收入下降为了维护体面偷偷变卖体己物的落魄大户收些皮草毯褥袍子什么的……”

    随着妈妈的讲述,莫颜稍一展开想象,就仿佛看到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新局面还没有建立,不明朗的世态下,一位精明能干的皮草商,利用自己善于识货的双眼,护得一家人衣食无忧。

    建国后,家产重新洗牌时,他的小女儿,正值豆蔻年华。

    膝下无子的他,不觉对她寄予厚望,紧衣缩食送她到女子中学读书。无论他的人生遭遇了什么,他都尽他所能,让她生活得像一位小姐。

    高中毕业后,他允她外出工作,去一所小学任教书先生。新时代的小孩子们,围着她叫“陈老师”。她回来跟他讲,他笑得由衷开心。

    她20岁的时候,他广泛发动人脉,为她说下一位愿意倒插门的年轻后生。

    这位后生想读书,他拿出棺材本,连后生一起供起来。

    谁也不曾想,那后生一毕业,竟然远走高飞去了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