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华工营
1917年是华工进入法国最多的时期,因为索姆河之战造成了英,法两国大量的伤亡,一度对在中国进行华工招募持观望态度的英国,看到法国招募的华工对缓解劳动力短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转变了态度,也开始在中国大量招募华工。
到1917年8月份,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集团。因为当时的中国局势不容乐观,北洋政府采起了“以工代兵”的政策。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这种华工招募才开始变成一种政府行为。
大量的华工就是在这个时期被运送到了法国,运送华工的路线基本有四条:第一条是横穿太平洋经加拿大转乘火车到达加拿大东部,再横穿大西洋到达法国。第二条是横穿太平洋,过巴拿马运河后,横穿大西洋到达法国。第三条是经南中国海,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过苏伊士运河,从地中海到达法国。第四条是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绕过非洲最南端,过好望角,经大西洋到达法国。
无论是走哪条航路,对于像牲口一样住在下等仓的中国劳工们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远洋人口输送。其中的心酸与苦辣很难用文字把它描述。
而当时的北洋政府,对这样一支劳工大军,赋予一种怎样的使命都非常模糊,而在英,法等雇主们眼里,只是作为“苦力”被运送到了法国。“苦力”一词在西方世界的词汇中是贬义词。
由此种种时代背景,华工们的遭遇和处境是何等地艰难和困苦,从而也能看出当时的北洋政府政客们的目光是何其的短浅,先把他们不拿民众当人看,这样的观点放一边不说,单单就默许和组织华工输出这件事,把目不识丁,而且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整训的农民放到国际舞台上去展现,这能给中国带来良好的国际地位吗。于此看来,1919年的巴黎和会出现那样的结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要给当时的中国政客们一些评价的话,那他们就是彻头彻尾的人口贩子,为了一些红头小利,就把数十万劳工无关他们痛痒地给输送到了欧洲。而且很少去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死活。
中国的许多精英们看到了这一点,要想让已经被输送到欧洲的华工们能给祖国争得颜面,就必须给他们提供教育,这样不遗余力地奔走,使得法国成为了即日本之后又一个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之地。
1917年,在李石曾先生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大教授之前,他把文祥推荐到了当时的中国驻法国总领馆当了一名干事,并且介绍文祥成为了巴黎华法教育会的一员。
被英,法招募的华工大量地集中在法国北部的加莱海峡省和索姆省,中国驻法国总领馆为了监督和掌握华工们的情况,就向有华工驻扎的地方派出干事,在一次德国的空袭中,派往加莱海峡省和索姆省的中国总领馆干事被炸死了,这个事件使得到这个地区去当干事的差事,被人们所忌惮,这样一个即危险,又费力不讨好的苦差没有人愿意去。
在李石曾先生的推荐下,文祥成了这样一位前往加莱海峡省和索姆省的干事。这个时候,文祥已经带着劳拉来到了巴黎。包子铺交给了吕虎和萝拉打理。
劳拉也成为了华法教育会的一员,在华法教育会,劳拉的汉语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变得广阔而有深度。文祥的法语也得到了加强。
文祥之所以愿意前往这样的危险区域,心中还有一个情结,就是想找到师兄朱长林,看看他的生活处境。
从地理位置来说,加莱海峡省即靠近英国本土,又靠近一战时期的英军前线,由此,在欧洲大陆英军最重要的后勤基地中,有好几个就分布在加莱海峡省,这些基地雇佣了很多华工。而且在这里还有着许多的工厂和医院,其中就有医院设立了专门治疗华工的科室。
在1917年,英国在中国招募的华工人数快速增加,到1918年3月,招募到的华工将近十万。这些英国招募的华工大部分分布在法国北部的加莱海峡省。
文祥把自己前往的目的地定在了加莱海峡省的布洛涅。布洛涅是最靠近英国本土的英吉利海峡上几个海港城市之一。布洛涅跟英国的交通往来日益频繁,英军在这里修建了上百个车库,棚屋和仓库,城市四周到处是兵营和兵站。
布洛涅过往人数最高潮的时候,高达三百万人,1916年的货物运输量达到两百多万吨,其中的军需物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在1915年初,布洛涅的接待能力只有三十万人。这里是华工集中的主要地区之一。
来到布洛涅,文祥以中国驻法国总领馆干事的身份,出入各个华工营地,看到了华工们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艰苦。
在英军劳工营的华工们,生活条件非常简陋,许多的营地被安排在潮湿的沼泽地上,卫生设施十分简陋,和当时的中国农村差不多,一个这样多人的集中场所,如此简陋的卫生设施,可想而知,会是一种怎样的天地。
英国人给华工们配的穿着也很简陋,很多还是华工们自己带过去的布鞋。但布洛涅这个地方长期阴雨连绵,路上泥泞不堪。布鞋根本就适用不了这样的天气。
文祥到来之前,华工们根本就没有休息日,整天日以继夜地干着繁重的劳动。而且英国人在华工营地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这种管理专制而粗暴,违反纪律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完全和过去他们管理黑人奴隶没什么两样。
从这些情况能看出来,英国人对华工是充满了傲慢和偏见。在有些华工营里配有中国翻译,但英国人的固执在很多的时候,根本就不听中国人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