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委托-1
    四年前。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大明都城南京。
    月影婆娑,夜幕寂寥。
    幽静的金川门上,一面“明”字大旗树立在城头,无声地凝视着夜幕下这座昔日的六朝古都、同时也是创立不久的大明帝国的都城。
    只是,此刻,月光之下,旗帜正无力地低垂着,犹如这座城池、同时也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般,纵使壮心不已,但怎奈垂垂老矣,行将逝去。
    近日,随着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身染重病、已到弥留之际的消息,在皇城内外悄悄流传,城内外一时流言四起、人心浮动,而又以流言的源头——皇宫之中为甚。
    此刻的大明皇宫之中,暗处不时有宫女、宦官在窃窃私语着什么,似乎人人都暗怀不安。当今圣上、同时也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已年过七十,本就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此番一病不起,不由得更加引人揣测——皇上怕是真的时日无多了。
    而比起行将晏驾的老皇帝,宫人们此时更加关心的,还是即将登位的新君。
    暗处的私下谈论中,有人暗暗猜测,弥留之际的皇上是否可能会临时更换皇位继承人。比如,将皇帝宝座改为传与其第四子——燕王朱棣。
    也难怪有人会如此猜想。毕竟,如今作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太孙——朱允炆,实在过于年轻。而远驻北平的燕王朱棣,则正值盛年、才干卓越。
    由于朱元璋原本的长子、也是大明帝国昔日的皇太子英年早逝,历经丧子之痛的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起继承人的问题。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后,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朱元璋并没有立自己其他在世的儿子为新的太子,而是选择了太子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其为皇太孙,作为大明帝国的新储君。
    如今,皇太孙朱允炆虽已年过二十,但这个刚满弱冠之年的年轻储君,又能否担负得起大明帝国的重担?恐怕,谁的心里也没有底。宫中甚至已有流言,说有高人卜卦预言,新君登基后注定皇位不稳,大明江山日后必被手握重兵的外地藩王所夺。流言所至、闹得人心惶惶,信者也不乏其人。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附近的宁静,像是正朝宫内的圣上寝殿匆匆而来。隐藏在暗处的窃窃私语声,如同受惊一般、瞬间消失不见。
    此时夜色已深,到底是何人,竟敢快步疾行、如此堂而皇之地夜闯皇上寝殿?
    一时人人屏气敛声,不知来者究竟是谁,又到底出了什么事。
    闻听这深夜中的脚步,宫中大内侍卫皆有所警觉,纷纷暗暗按住腰间刀柄,打算拦下擅闯之人。但在看清来人身份之后,却又不约而同地纷纷避让开来,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旁。
    原来,这行色匆匆、径直走向寝宫的来人,正是大明皇太孙、同时也是帝国的储君——朱允炆。
    在当先一名趋步引路的老宦官引领下,平时一向举止稳重的朱允炆此刻竟顾不得趋步而行的觐见之礼,六神无主般跌跌撞撞地迈入了朱元璋卧病不起的寝殿。
    一看这副架势,旁人虽然均不敢出一声大气,但是相互对视之间,似乎也都已猜到了大半。如此深夜急传皇太孙前来,看来,皇上是真的即将撒手人寰、要做最后的叮嘱了。
    很快,传朱允炆前来的那名老宦官又退了出来,独剩朱允炆仍留在殿内。并且,老宦官奉皇上口谕,支走了几乎所有的侍卫与宫人。无令不许任何人擅自靠近寝殿。看这架势,想必殿内的朱元璋对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正在做着什么绝密的最后嘱托。
    而在奉命避开的众人之中,一名不起眼的大内侍卫,此时却躲开了众人的耳目,随着身形闪动,其竟悄无声息地暗暗摸到了寝殿外的一处窗檐之下——
    这侍卫的面容,居然正是纪纲。
    作为燕王在宫中布下的重要眼线,纪纲早年便由燕王暗中安排,改名换姓,入宫成为大内侍卫,同时不断向远在封地北平的朱棣密报宫中的重要情报。
    尽管此刻纪纲的心脏狂跳不止,毕竟,一旦自己被发现躲在殿外偷听,必定会身首异处、难逃一劫。但是,想到这回若能探听到皇上的临终遗言,自己的主子燕王定有重赏,纪纲依然不惜铤而走险。而此时,在屏气凝神之中,纪纲也终于隐隐听到了来自殿中的对话:
    “朕本淮右布衣,本与富贵无缘,却能奄有天下、荣登帝位、开创大明江山。允炆你可知,这是为何?”
    这苍老而又和蔼的声音,自然是属于朱元璋的。纵是行将咽气,这位开国帝王的声音此刻依然带着王者般的霸气,同时,又刚中有柔地隐隐透着对于孙子的教诲与期望之情。而唯唯诺诺的回答之声,与之相比,便稍显稚嫩,但也带着勃勃生机:
    “自是因皇祖父顺天应人、文治武功、施行仁政、德被天下......”
    谁知,刚刚说到一半,朱允炆的话音便戛然而止,似是已被朱元璋伸手打断了这些冠冕堂皇之言。而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则令人大吃一惊:
    “非也。实则,只因朕曾偶得一宝图,其中暗藏天地之无穷奥秘,若能参悟其中玄机,任何困难都将迎刃而解。不仅可助你选贤任能、一帆风顺,甚至用兵攻伐、也能战无不胜。”
    闻听此言,不仅殿内的朱允炆似是惊讶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就连殿外偷听的纪纲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世上竟会有如此奇异的宝图——?!
    不过,想到朱元璋出身贫苦,却终能在乱世之中趁势崛起、继而平定天下,开创大明基业,确非常人所能企及。说不定,真的就是靠了那暗藏天地玄机的宝图。
    这时候,只听殿内的话音继续传来:
    “朕知你深恐日后难担重任,但若能参透此图,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无往不利。允炆,你这就将那放于一旁的木匣取过来。今日,朕便将这幅宝图传与你,莫要辜负朕之期望。”
    言罢,殿内一阵脚步之声,显然是朱允炆已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匆匆取过了一旁的木匣。殿外的纪纲这时却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若此图真如朱元璋所言,暗藏天地之玄机,一旦落入朱允炆手中后,自己效忠的燕王殿下岂不永无夺位之可能?
    而此刻,随着木匣打开的声响,正在偷听的纪纲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也忍不住借着窗户的细长缝隙,朝内冒险偷看了一眼。
    只见,朱允炆这时已打开了木匣,而后,朱元璋亲手将珍藏于其中的一副画轴捧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准备展开。眼见这幅神奇的宝图即将露出真颜,躲在殿外的纪纲更是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紧盯着朱元璋手中的宝图:
    随着卷轴展开,一副秀美的水墨江山图缓缓映入了朱元璋祖孙两人的眼帘。同时,也收入了在殿外暗处窥视的纪纲眼中。
    可是,朱允炆的眉头此时却渐渐皱了起来:眼见此图画得就是秀美的江山,甚至没有任何的文字,画的意境虽高,却实在看不出到底暗藏了怎样的玄机。
    似乎看出了朱允炆的困惑,朱元璋微笑着劝慰道:
    “无须担心。你也总有可以参透的一天。不过,你要记住——咳咳......”
    说到这里,拖着病体的朱元璋忽然一脸正色道:
    “只有真正胸怀天下、德才兼备之人,才能看懂其中蕴含的玄机!咳咳......你可记住了?”
    听到这句话,本有些气馁的朱允炆立即坚定地点了点头:
    “孙儿记住了。多谢皇祖父赐图!允炆定不负所托,一定可以早日参透其中的玄机,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将画再度卷起,郑重交到了朱允炆的手中。
    朱允炆双手恭敬地捧过此图,正待收入木匣之中,却又忽然问道:
    “皇祖父,此图可有名字?”
    望着如获至宝、信心大增的朱允炆,朱元璋顿了顿,笑着言道: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此图本无名,但既然此图可保我大明无虞、江山稳固......”
    只见朱元璋捋了捋花白的胡子,沉吟须臾之后,窗外偷听的纪纲更是竖直了耳朵,只听朱元璋终于缓缓道:
    “就叫做‘大明江山图’吧。”
    ————————————————————